顺其自然而不要强人所难

顺其自然而不要强人所难

作者:李广生

周四到沿河小学调研,听了两节课,一年级数学课《认识钟表》,刘老师执教,二年级语文课《中秋灯会》,付老师执教。

据我的观察,两位教师都属于内向型的,和外向型教师相比,她们的课堂往往表现出缺乏激情,缺少活力,语言平淡,气氛沉闷。所以,她们上课会很“吃亏”。“吃亏”在何处?一方面因为激情和活力不足,所以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精心设计的教学到课堂上常常遭到孩子的冷遇;另一方面,因为对孩子的吸引力不够,很多孩子容易走思,教师要为管理课堂秩序花费太多精力,搞得自己身心俱疲。

现实中有很多教师,他们的课深受学生的喜爱,并非因为教学设计多么高明、主要是因为他们在课堂上有着超出常人的表现力。就像演员登台、运动员上场一样,他们一旦登上讲台,便抑制不住的兴奋,语言抑扬顿挫、风趣幽默,情感充沛,表情丰富,一下子就能把孩子吸引过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为这样的人具有做教师的天赋和潜质。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善于表现的人不能成为一名好老师。在这两位教师身上,我发现了另一种更为宝贵的潜质,那就是沉稳、严谨、认真、负责,这足可以让她们成为真正的好老师。 倒是要警惕那些善于表现,甚至把表现发展成表演的人,他们虽然能吸引孩子的注意、调动孩子参与,但并不一定能够引发真实的学习。因此,我经常鼓励那些不善于表现的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表达能力以克服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变革教学方式善于利用自己的不足。

顺其自然而不是强人所难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小孩子坐不住,天性使然,毕竟是孩子嘛。要求他们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长时间保持一种姿态,则是强人所难。有些学校和教师采用训练宠物的方式训练小孩子上课,通过口令控制孩子的坐姿,我非常反对这种做法,这不仅是强人所难,而且是违背儿童天性。小孩子喜欢动手操作、合作分享,这也是天性。在这段时间的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低年级的小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让他们动手操作的时候,会表现的很专注,能坚持很长一段时间;而让他们端坐听讲的时候,往往坐不了一会儿便左顾右盼、三心二意。既然如此,何不顺其自然让他们做,而不要强人所难让他们坐。用做替代坐,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教师。让天生就不善于表现自己的教师走进教室后立即脱胎换骨,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强人所难。他们就不能成为好老师吗,他们劣势就不能转化为优势吗?事实上是可以的。不是不善于表现吗,那就尽量少的表现,把表现的机会留给孩子;不是不善于表达吗,那就尽量少的讲授,让学生讲或是让学生做。顺其自然,其实就是这么简单。一旦开始这种尝试,教师会发现,自己的劣势真的成了优势,自己的不足恰恰为了孩子留出发展的空间。

刘老师为孩子认识钟表设计了很多活动,付老师为孩子理解课文也设计了很多活动。我特别抓拍了几张照片给二位老师看:活动中孩子们很认真,专心的做自己的事情,教师从容的在孩子中间巡视,还能及时对孩子进行指导和管理。而一旦到了讲的环节,讲了一会之后,孩子们就坐不住了,有的摆弄自己的东西,有的东张西望,有的相互说话。怎么办,强迫孩子专心听讲吗?

强迫孩子听其实就是强迫教师讲。既然孩子不爱听、教师不善讲,为什么非要强人所难呢,何不顺其自然——孩子多做,教师少讲?因此,我建议二位教师,一定要加强教学活动的设计,用有意思的活动吸引孩子,让孩子们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例如,在观察钟表的这个活动中,给孩子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认真观察,把自己的发现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分享给同桌的同学。叮嘱孩子们,要先观察、再记录、最后分享,不要急于表达。这样一来,学生有的可做就坐的住了,孩子有的可说就不用教师讲了,岂不两全其美。

节奏的把控是需要教师高度关注的问题。如果教师通过任务或活动建构课堂,那就必须要控制任务或活动的数量。在这里,教师通常会出现“贪多”的问题。任务或活动一个接着一个,哪个都不扎实,哪个都不充分,密度大,但收获少。我认为,小学低年级,任务或活动五个左右即可,太多了吃不消,太少了课堂就会显得松松垮垮。

两个任务或活动之间,最好安排相应的过渡或休息。有动有静、有紧有松、有快有慢,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更有助于培养孩子注意力。一直紧绷着,一个活动或任务结束后立即进入下一个任务或活动,孩子的注意力反而不容易集中。没有自由就没有自律,没有放松就没有紧张。一个任务或活动结束后,让孩子方松一会儿,给他们充分的自由,想怎么坐就怎么坐,只要不影响别人,教师不加以干涉。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下一个任务或活动中保持注意力集中。中间过渡的时间,还能促进孩子的反思和内化,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

把问题变成任务,可以帮助教师克服表达能力的不足。如果教师提出的是问题,那必然要求学生回答。这时,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是对话交流,很考验教师的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如果教师布置的是任务,则要求学生去做,做完之后还要汇报或分享自己的成果。这时,教师最主要的是做好倾听者,而不是讲述者。问题是疑问句,如付老师在语文课上提出的问题:彩灯的特点是什么?任务是陈述句,这个问题转化为任务则是:请把彩灯的特点总结并列举出来。问题引发的行为是答,任务引发的行为是做。把问题转化为任务,不仅让教师讲的少了,而且让学生做的多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生审慎思考、全面思考。

教育拒绝强迫。小孩子坐不住,就不要逼着他们坐,用做来替代做,他们有的可做了,也就能坐的住了。不善于表现或表达的教师,真的没有必要追求神采飞扬和口若悬河。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修炼表达能力。可以少说,但一定要说好。也正因为说得少,才可能说得好。

对学生和教师,都要顺其自然,而不要强人所难。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