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试卷分析了吗?

作者:李广生|摄影:孔建斌

考试结束之后,是不是可以轻松一下了?做梦吧!考试之前有多忙,考试之后就有多忙,只能是更忙!

阅卷,成绩登统、试卷分析,工作一件接着一件,让人喘不过气来!

不是有电脑吗,它能帮助人们解决很多问题,鼠标轻轻一点,那些我们所需要的数据,就会噼里啪啦的自己蹦出来,有什么好烦人的?

试卷分析,学校要求做试卷分析!

几位教师坐在办公室里,围着电脑,对着一堆干巴巴的数据,看着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表,饼状图、折线图、条形图、雷达图,念叨着一个个不是很明白的名词,方差、标准差、离散率……

哇,怎么分析!怎么分析!怎么分析!烦人的试卷分析!

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这老三样早已不能满足对试卷分析的要求。专家说了,要善于发现数据背后的秘密;领导说了,要通过数据解读孩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要解释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据,又是数据,可是数据不会开口啊,它不能直接告诉我们想要的秘密。

既然看不懂数据,那就看看试卷吧,看看孩子们的作答情况。试卷摆在面前,所有的人一脸迷茫,相互看了看,苦笑一下。试卷上没有任何的阅卷痕迹,如果想了解孩子的答题情况,那就要重新阅卷!

开玩笑,谁又工夫重新阅卷!

阅卷痕迹哪去了?电脑,又是电脑,网上阅卷,电脑吞下了活生生的阅卷痕迹,吐出一堆干巴巴的数据!

大数据时代到了,数据成了无冕之王,基于数据的教学研究、基于数据的教学改进,基于数据的学校管理、基于数据的试卷分析!似乎一切都可以与数据建立联系,似乎不与数据联系到一起就不能说明问题。

我们迷恋数据,在没有把数据弄懂之前,先开始了对数据的迷信。

数据能不能科学准确的说明问题?能!数据能不能反映我们觉察不到的、甚至无法解释的趋势?能!但所有这些肯定回答都需要一个前提——数据的规模足够大!大数据的基础是数据一定要足够大,没有“大”做保障,数据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对于普通学校和任课教师来说,基于数据的试卷分析有必要进行吗,如果不是为了追时髦的话?基于我们所掌握的那点有限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科学吗、反映的问题真实吗、在此基础制定的改进措施可行吗?说实话,我们在阅卷中所获得那些与分数密切相关的信息,根本不值得用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分析。

这是试卷中的第2题,满分5分,全班平均分为4.5分,得分率为90%,难度系数为9,标准差为1.1,方差为1.21,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三角形面积公式。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该班学生在这个知识点上学习效果较好、掌握较为扎实,但标准差和方差较大,数据离散程度偏高,说明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建议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提高实效性并关注“后进生”……

这样的试卷分析有什么用处呢?虽然每一个结论都有数据的支持,虽然分析的好像挺深入也挺有道理,但是这个结果——我说的是通过数据得出的结论——对于教师有什么实际价值呢,真的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吗?

在紧张的期末阶段,还要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对付这些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得出没有多少价值的结论,烦人的试卷分析!

基于事实的试卷分析为什么越来越受冷落?对照试卷可以看出,学生是怎么做答的、为什么这样做答、他们是怎么想的、是什么因素干扰了他们的思维等。这些都反映在卷面上,这便是事实。对学校和教师来说,基于事实的试卷分析,能够更直接的发现问题,更有利于教学的改进。

很多事情之所以特别烦人,并不在于它有多么复杂、多么累人,而在于做这些事的人觉得费了半天劲,却做的是无用功,徒劳无功才是最烦人的。

对照图表进行的试卷分析是基于数据的试卷分析,对照试卷进行的试卷分析是基于事实的试卷分析。二者结合一下,嗯,结合起来效果一定更好。但是,我必须说但是——让数据为事实服务,而不是让事实去验证数据。

“要写报告的呀,学校还要上交试卷分析报告呢。”

教师所写的试卷分析报告为什么要模仿教研员或专业机构所写的报告,为什么?教师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学生,张三的错误就是张三的错误,李四的问题就是李四的问题,所以教师要用事实说话,没必要搞那些花里胡哨的统计图表,连自己都看不懂;

专业机构所写的报告面对的不是具体的学生,他们眼中没有张三,没有李四,没有个体,只有群体,所以他们要用数据说话,要绘制各种各样的图表,他们表达的是趋势,而不是事实。

终于考完试,马上就要放假了,还要进行试卷分析,确实很烦人。不如把那些并不能代表什么的数据暂时放到一边,把试卷摆到桌面上,就像面对一个个具体的孩子,进行基于事实的分析,这才是教师最擅长的工作,这样做可能更有价值。

 [往期精华]

关于读的误读

走着走着,就到了期末

常态课刍议

有意义与有意思

因创造而美丽

 长按二维码,识别,添加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