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 永遠的林妹妹--越剧王文娟

来源:千里共婵娟越剧王文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转载

永远的林妹妹

作者:李满音

八月六日清晨,打开微信,满眼都是“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去世”的大标题,随后,大陆中央电视台也以五分钟的新闻时间播报这一消息。很少有演员去世受到如此高规格的报导,但王文娟受之无愧。

官方层面,她是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上海方面,她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和上海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在民间,她因饰演越剧《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而家喻户晓,被誉为“永远的林妹妹”,网上更被广大戏迷视为越剧界的“女神”。

这一切让我想起70年前,家母慧眼识英雄的往事。家母是浙江富阳人,师范毕业后在家乡当小学教师,她的一个学生就是后来的越剧名小生徐玉兰,也是王文娟的长期合作者。

抗战胜利前后,越剧在上海经历了从草台班到正规剧的蜕变,正处于兴盛时期。家母是戏迷,不但时常观赏越剧,而且因为同乡关系,和众多越剧演员们常常来往。

一九四八年初,一名周姓友人请我家人去皇后剧场看演出,该团由陆锦花挂头牌小生 ,但周先生的用意是捧该团的花旦王文娟,王文娟和周先生是同乡,是浙江嵊县人。

我当年只有十一、二岁,谈不上鉴赏能力,看惯了筱丹桂、徐玉兰和尹桂芳、竺水招等大牌的戏,对小剧场的演出兴趣缺缺。我当时感觉王文娟很青涩,甚至未脱土气,论演技比不上做工一流的筱丹桂,论扮相比不上五官精致的竺水招,而且嗓子条件不算好。可是,家母却慧眼独具,第一次看了王文娟的戏之后,就认定她将来必成大器。

从皇后剧场看那场戏开始,凡是王文娟演出新戏,家母必带我们前去观赏。三十几岁的母亲和二十几岁的王文娟日渐亲密,成了好朋友。一九四八年夏,越剧“皇帝”尹桂芳邀王文娟搭档演出两个新戏《双枪陆文龙》和《浪淘沙》,演出场地是兰心大戏院。兰心大戏院本来是演话剧和音乐会的高档剧场,从来没有越剧团在那里演出过,所以未演先轰动。

王文娟在《浪淘沙》中饰演受南唐后主宠爱的小周后,在一场偷情戏中,她既提心吊胆、蹑手蹑足、却难掩爱情带来的兴奋和喜悦的表演,十分细腻到位,凸显她表演的潜力,家母和一众戏迷都视尹、王合作为绝配,却没想到绝配竟成绝响。

初露头角的王文娟受到另一位小生徐玉兰的青睐。那年春天,筱丹桂自杀,徐玉兰自组玉兰剧团,决心培养年轻的旦角演员,她邀请王文娟加盟。她们先在明星大戏院演出,1950年起改在大光明电影院后面的卡尔登剧场(后改名长江剧场)登台。

卡尔登原来也是只演话剧,要求高,如果改演越剧不能赚钱,根本撑不下去。但玉兰剧团愈来愈卖座,特别是根据郭沫若的话剧本《虎符》改编的《信陵公子》,连演138天,256场,场场客满。王文娟在剧中扮演如姬夫人,气质上日趋优雅。那段时间,王文娟几乎天天来我家,由在家养病的二舅教她学文化、欣赏书画,还讲解战国历史,王文娟单纯谦逊,质朴无华,脸上带着永远的微笑,善于聆听,她认真求知的精神,使家母更加偏爱她。家母写得一笔好书法,她写下“王文娟”三个字,让王文娟临摹练习,后来成了她的标准签名。王文娟和徐玉兰的合作,让她有了好搭档,走进大剧场,得到良好的锻练机会,逐渐扬弃土俗二气,锤炼出日新月异的演技。徐玉兰也找到一代无双的艺术伙伴,二人的合作成就了两位越剧大师。

《信陵公子》1950年12月18日首演于卡尔登剧场,王文娟饰如姬

一九五二年下半年,玉兰剧团参加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整个剧团拉到北京,成为该文工团的越剧队。她们此去等于参军,王文娟曾来征询家母意见,家母鼓励她参加革命,但这一别也为她们的友谊画上句点。

一九五三年,徐玉兰和王文娟带队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慰问志愿军,原定五天,结果整整持续了八个月,最后还变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政治文工队,直到一九五四年才复员,次年编入上海越剧院,此时,我家却因政治等原因被迫迁移外地。

王文娟被观众和评论家称为“性格演员”,这对依靠程式表演的戏剧演员来说,可说是绝无仅有,她千人千面的演技,在《追鱼》和《红楼梦》这两部代表作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追鱼》里,她分饰两角,一个是倨傲冷漠的富家小姐,一个是活泼可爱的妖娆精灵。一般来说,越剧旦角都是规矩、端正的,几乎没有一个像鲤鱼精那样的角色,王文娟演活了一个热情大胆的女子,还加上妖媚俏皮的细节,让人耳目一新,

电影结束,灯光亮起,我对一起观影的同事赞叹王的表演,但说了一句:“其实王文娟不算漂亮。”没想到话音刚落,前面一名陌生观众转身抗议:“这么漂亮的人,你还说不算漂亮!”他说得对,王文娟很美,不但形象美,而且气质美,美而有韵,直到晚年,生活中的王文娟在衣着、发式、仪态等方面的品味都不同凡响,因此,越剧演员中被称为“女神”的也唯有王文娟。

一九五八年,家母和我观赏徐玉兰和王文娟主演的“新编新演红楼梦”,时隔六年多再看两人演出,我们由衷赞叹越剧表演达到如此高水平,只能以“鸟枪换炮”形容。

此时的王文娟,唱腔自成一派,形成女中音的王派,以韵味和感情见长,表演更是达到新高度,演出了林黛玉的才智机敏、优雅、清高孤傲又多愁善感。我看过其他越剧演员演林黛玉,大多是低头歪肩,愁眉苦脸,而王文娟演的林黛玉体态轻盈,神采飘逸, 恰似“行动好比花照水”的阆苑仙葩。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丰碑,凡读书人没有不看几遍《红楼梦》的,因此,多数将《红楼梦》搬上舞台或银幕的企图都不很成功,唯独王文娟扮演的林黛玉被赞为“永远的林妹妹”。《追鱼》和《红楼梦》拍成电影后,越剧影响广及全国,东西南北人都学唱起越剧来。每次听到北方人依普通话发音学唱越剧时,都忍不住好笑。但这正说明越剧不再是局限于江南一隅的地方剧种,王文娟在这过程中厥功甚伟。

王文娟和家母交往的时间,正是我读初中的三年,此后四十多年没有见面,直到一九九七年,才有机会与她在纽约重逢。在这四十多年里,我所认识的王文娟如璞玉细琢成精美玉雕。终其一生,王文娟将美的享受带给同时代人,如今她功成身退,艺术之美却长留人间。

1997年笔者与王文娟在纽约合影

“台下做人要简单一点,不要计较什么,台上演戏当然要复杂一点。就这样平平常常地做人,平平平常常地过日子,这样我觉得蛮开心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