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事儿丨李德锋:求学之路
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有这么一句诗:“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每次读到它,花甲之年的我,内心总会泛起一丝涟漪。眼下正是升学季,我不由得想起近四十年前上学的情景。
那是1982年,我被青岛商校录取,在那以吃公粮为荣的年代,能够跳出“农门”,无疑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街坊邻居纷纷前来祝贺。
热闹过后,开学日期到了。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我是既期待又忐忑。
一个农村孩子,没见过世面,最远也就是到过读书的县城,外面的世界对我来说,实在太过于遥远和陌生,我不知道迎接我的会是什么。
所幸我还有一个伴儿,他就是同班同学民,上的也是同一所学校。冥冥之中,不得不说是种缘分。一路走来,我们成了一生的弟兄。
那天晚上九点多,我们坐上了开往青岛的绿皮列车。此时的我格外兴奋,平生第一次坐火车,看着窗外璀璨的灯火一闪而过,感觉自己就像飞翔的小鸟。
那隆隆的火车震动声,在我听来,竟如一首美妙的摇篮曲。坐在灯火辉煌的车厢,仿佛置身时空的隧道,正向着梦中的桃花源飞奔,飘飘然,要成仙的感觉。
然而新鲜感一过,孤独接踵而来,我想起了家乡,想到了爱我的父母。第一次出远门,没有了父母的护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离群的孤雁。
出门在外,举目无亲,得了病谁来照顾?有了难谁是依靠?越想越是伤悲。夜色渐浓,我的心情也低沉到极点,眼前满是黑暗的深渊。
车轮滚滚,离家的路越来越远,孤独随之层层加码,乡愁如一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一站又一站,这世界真大,似乎永远没个尽头。
我开始胡思乱想,假如我的钱包被偷,靠讨饭回家,真不知要走到猴年马月。不知道为何有这种奇怪的想法,事后反思,也许是初次出远门,心中没底,考虑问题尽往坏处想。
好在民在身边,寂寞的心多少有个慰藉。民属于那种性格开朗的人,颇有玩世不恭的潇洒。他的老家在福建,在我看来也算见过大世面的。
其实他比我小,也许是城里人的缘故,更或许性格使然,他明显比我成熟许多。在此时,他倒像老大哥一样安慰起我来。两年的中专生活,我们相互扶持,同舟共度,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列车到站已是凌晨6点,坐了近9个小时的火车,本已疲乏困顿,清晨的海风一吹,顿时清爽许多。
对初次踏上这片陌生土地的我来说,这里充满了神秘感。好奇心作祟,我不由得细细打量,车站的钟楼引起我的注意。这座建筑古色古香,画面感强烈,据说是当年德国侵占胶州湾时建造。
在火车上听广播,我已对青岛的风情有所了解,其特点是:绿树、红瓦、碧海、蓝天。这里的红瓦和钟楼一样,指的是建筑的欧式风格,这让我对这座美丽的城市愈发的期待了。
升学第一天,学校非常人性化,专门安排了接站人员。在接站点等待的时候,见面熟的民主动和一对情侣模样的学生攀谈起来。
通过交流得知,他们来自胶南,也是去商校报道的。他们的名字分别叫金和秀,凑巧的是,秀还和我是同一个班。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结识二位,颇有他乡遇故知的归属感。
等待中,人员终于到齐,我们攀上了汽车。这是一辆“大解放”,就是电影画面中战争年代的运兵车,后面长长的露天车斗,坐在上面很是拉风。
行进中,不知谁喊了一嗓子:“快看,大海!”
转头一望,原来我们行进在一条海边观景道上,波澜壮阔的大海就在脚下。
那海面一望无际,蓝蓝的,与远方的碧天融为一体,仿佛永远也没个尽头。
海风送爽,带着一股陌生的海腥味。浪头涌来,卷起千堆雪,气势恢宏,龙吟虎啸,煞是壮观。
我以前对大海的印象,仅停留在黑白电视的屏幕上,感性成分居多;实地体验,有了理性的升华,大海仿佛有了生命,添了色彩,变得更加生动鲜活。
尤其是那一望无垠的海面,令我心窗洞开,似乎世界突然间变大了许多,而认识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这让我对新的中专生活有了美好的憧憬,同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历练是人生之路的敲门砖,跨过这道坎,前方才是碧海蓝天。
经过一番颠簸,学校终于到了。
它位于太平山下,与中山公园相邻,不远处就是大海,位置非常优越,环境则更是怡人,周围绿树掩映,就像一座天然氧吧,散发着清新的气息。
商校已张开它温暖的怀抱,盛情迎接着远方学子的到来。
就在那一刻,我爱上了这所学校,喜欢上这座城市,想家的思念被温情的山水融化:青岛,我来了!
■作者:李德锋 ■编辑:王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