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史料背后的人文意蕴

近年来,史料整理与研究已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对于当代文学研究的史料化倾向,学界颇有争议。为深入了解这一现象的成因,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史料研究拓展当代文学研究空间

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更加重视史料。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张均表示,随着“当代文学”时间跨度延长,大量文学作品不再具有“当下性”,此时部分学者开始以文学史研究方法处理它们,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文学史研究历来重视史料的作用,这种新趋势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例如,近些年有关当代文学作品的手稿、版本以及当代作家的日记、书信等的研究,都是以史料为基础。

史料收集与整理拓展了当代文学研究的空间。在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教授张立群看来,史料研究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与资料众多、内容丰富等客观因素有关。不过,单纯意义上的史料收集与整理只是基础性工作。如何透过史料表象挖掘其背后的学术本质,才是学界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将史料应用于具体研究,进而得出新结论,或丰富文学史研究,甚至对既定结论形成挑战,才是史料研究意义之所在。因此,“活的史料”、史料研究的“目的性”以及“问题意识”等提法,在本质上是对研究者主体维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者应当在甄别史料的基础上,将史料应用于宏观的、具体的研究之中,让具体、鲜活的史料与文学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呈现文学的整体风貌。

文学批评融入史料意识

当前,一些重视史料研究的学者认为,那些以批评见长的学者历史感不够、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后者眼中,前者只是考证、没有阐释,甚至夸大了史料在研究中的作用。在张立群看来,双方互相质疑之举恰恰说明了两者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彼方的短处、此方的长处。当代文学研究的特点决定了其必然存在大量的作家论、作品论甚至时评,因此,批评是必要的,今日之批评正是来日之史料。同样,史料研究的成果需要用鲜活生动的文笔来阐释。争论双方需要互补,才能促进当代文学更好发展。在文学批评中融入史料意识,会使批评在显露才气之余更加稳重扎实;在史料研究中融入文学批评,会使史料研究富有文采,二者融合将会有效提升文学批评的功能和史料研究的整体价值。

张均表示,“史料派”主要研究1950—1970年的文学,评论家主要研究近30年文学。二者研究对象不同,因此研究方法各异。二者原本并无可以争论之处,目前的激烈争论似乎主要因为大家都同在“当代文学”领域之内。其实,1950—1970年的文学早已不再属于“当代”,但讨论它时又往往要用“当代”之名,这就不免使批评家误会同行希望将史料学方法普遍化。当然,争论也与部分评论家的“地盘”意识有关。当代文学长期只有批评,相关话语权及学术资源大部分归评论家所有,现在史料派忽然“异军突起”,评论家心有抵触也可以理解。目前形势下,双方宜各取对方之长,避免诸多轻率之论。当今的文学史料研究除史料收集、整理外,还包含“历史化”的努力和整体性的理论思考。史料与阐释相结合,既包含研究者的主体性,也是史料研究避免碎片化的可取方向。

史料整理和思想文化是两个互相关联而又侧重点不同的研究维度。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丽军认为,史料研究需要深厚的思想、视野和见识,才能辨别史料的价值高低和史料挖掘的方向;而思想、文化和审美的深入研究及重大突破,往往建立在对史料的新发现、新挖掘和新分析之上。对学者而言,史料研究和思想研究只是研究的侧重点、向度、趣味的不同,没有价值高低之分。同样,优秀的学术研究恰恰是对史料和思想有机结合的成果。融入史料的文学批评,会更扎实、更有力量。

避免陷入史料研究误区

如何处理文学史料与文学批评的关系,本质还是“史”与“诗”、“史”与“识”的问题。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温奉桥表示,文学研究特别是当代文学研究,是一种当下性学术形态,要保持与社会的对话关系。过度强调史料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在一定意义上显示了当代文学研究面对当下的某种退却或失语,可能会陷入为史料而史料的迷津,进而削弱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也会扼杀当代文学研究的生机和活力,这是需要高度警惕的。

史料研究容易陷入的误区是只看到细节,忽视了材料背后缠绕交织的复杂“情感”,忽略了人的主体性和整体性。张丽军认为,史料是为深入研究人的主体世界服务的,一旦陷入为史料而史料的研究,就走进了误区。深入挖掘史料,探寻史料背后的丰富人文意蕴,理解人与世界,才是有趣又有料的文学研究正途。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0)

相关推荐

  • ”以诗证史”,并不是文学史的研究任务

    一,"以诗证史"的尴尬 谈到"以诗证史",陈寅恪先生绝对是逃不开的一个人物. 从<金明馆丛编>开始,直到<柳如是别传>,"以诗 ...

  • 独家访谈|张均:金庸粉丝众多,《欧阳海之歌》卖了2000多万册……当代文学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小攀 10月22日-24日,中国新文学学会第34届年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历史化趋势研讨会将在中山大学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40多位专家学者将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分组参与讨论. ...

  • 学术选择与时代精神的契合

    1930年,金石学家王献唐在给傅斯年的信中,称赞傅斯年领导的史语所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运用新方法.整理新材料,使得整个研究局面为之一变.新旧学者的差距,不在才智,而在于前者能够把握时代风尚,将学术 ...

  • 《〈洛神赋〉九章》 戴燕著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顾学文/刘芳旭 日期:2021-11-06 故宫博物院藏<洛神赋图>宋摹本(局部). (1/2) ■本报记者/顾学文 实习生/刘芳旭 <〈洛神赋〉九章>, ...

  • 中国当代文学会议研究新路径

    形式多样.规模不定.等级有别的各种文学会议既是当代文学的鲜活内容,也是中国文坛的特有制度.它们包括举国模式的文代会与作代会.文学专题研讨会.文学评奖会.作品讨论会.内部学习等.这些会议各司其职,同时又 ...

  • 初中语文, 读懂诗歌中典故的人文意蕴,鉴赏题会更加保准

    初中语文, 读懂诗歌中典故的人文意蕴,鉴赏题会更加保准

  • 山水画的人文意蕴 (深度好文)

     山水画的人文意蕴 自魏晋南北朝以后,山水画就逐渐成为中国画最主要的画种之一,而且长期以来在传统绘画领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仔细考察山水画的发展史,就会发现山水画与其他画种相比,有它自身的更明显的 ...

  • 《李叔同传》探寻送别背后的故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今天无意中又听到了这首耳熟能详的<送别>.记得第一次听这首歌的时候是在上中 ...

  • 逍遥游,庄子哲学中的人文意蕴

    文丨雪峰 · 主播丨林霖 如果说儒家哲学是中华人文精神传统中的"写实",那么庄子哲学一定是人文精神中的"浪漫写意". 庄子的文字深邃空灵,天马行空,汪洋恣肆,富 ...

  • 【画廊推荐】画家刘红: 山水画的人文意蕴

    刘红,中国山水画家.生于1954年,早年师承启蒙恩师广东现代美术启蒙者.广东现代美术教育创始人胡根天老师,曾受关山月.黎雄才老师悉心教导.1973年始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广东省委员会机关 ...

  • 西域风云:离奇的史料背后,往往是难以相信的历史真相!

    原创 敖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20-05-04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明皇帝 永平十六年 公元73年 固复使超使于阗,欲益其兵,超愿但将本所从三十六人,曰:"于阗国大而 ...

  • 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系列报道 | 河北博物院:彩绘散乐浮雕里的大唐余音

    古筝.琵琶.竹笛.现代流行音乐,当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是不是既民族风又很时尚?而它的演出者也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女子十二乐坊.一件件民族乐器经过十二位靓丽女子的演绎,爆发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曾被国际上多 ...

  • 这些美好生活瞬间,带你探寻离京最近的人文山谷

    编者按: 当属于檀谷的美好生活之书,翻到了2020年的最后一页,我们挥手作别这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檀谷焕新"重生",回归生活方式小镇运营的初心.自8月以来,檀谷的邻居和朋友们欣 ...

  • 山水画的人文意蕴

    刘喜军 <旭日东升> 文/顾 涛 自魏晋南北朝以后,山水画就逐渐成为中国画最主要的画种之一,而且长期以来在传统绘画领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仔细考察山水画的发展史,就会发现山水画与其他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