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科特的诗歌已变成了公共资源

诗人简介:德里克·沃尔科特(Derek Walcott),圣卢西亚诗人、剧作家及画家,主要作品有《在绿夜里》、《西印度群岛》、《白鹭》等。1930年1月23日,出生于圣卢西亚的卡斯特里。1953年,毕业于西印度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62年出版诗集《在绿夜里》。曾获得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和2011年艾略特奖。2017年3月17日,德里克·沃尔科特在圣卢西亚的家中因病去世,享年87岁。

沃尔科特的诗歌已变成了公共资源

沃尔科特是荷兰、非洲黑人和英国三种血统的混血儿,这一特殊身份铸就了其作品文化的多元性和内涵的丰富性。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哈姆雷特的影子,比如在《王子》一诗中,“哈姆雷特”一样的主人公通过反思母亲“淫欲”和父亲被谋杀的过程,指出了世间道德的堕落。戏剧《亨利·克里斯托夫》的第一部分更是直接引入了《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三场,以烘托克里斯托夫出色的英雄人物形象。沃尔科特的父亲沃里克在沃尔科特一周岁时就去世了,但是他一直活在沃尔科特的思想和作品中。在长篇史诗《奥梅罗斯》中,沃尔科特就描述了与父亲的鬼魂团聚的情景,德里克经常把自己看成是哈姆雷特,目的是要超过父亲沃里克在完成艺术事业和解放自己方面做出的成就”。沃尔科特在不同场合多次明确提到对父亲未竟事业的承继,包括他的绘画爱好,并在多部作品中表达了对过早离世的父亲的怀念与追思,其中也饱含了对家族的热爱与“寻根”。与其他加勒比海艺术家一样,沃尔科特也处于“加勒比文明的无根性、无本土文学”的恐慌与自卑中,面对着来自西方影响所造成的“影响的焦虑”;而不同的是,沃尔科特作为“幸存者”,一扫莎翁笔下哈姆雷特的懦弱与自怜,在《海难余生及其他诗歌》中立志要成为当地的“第二个亚当”、新型的“鲁滨逊”,去为他的家乡命名并掌控、改造它,将文明和文化赋予在西方凝视下的荒芜、蛮夷的加勒比岛屿。正如东西方元素同时在他的血液里流淌,他也将把加勒比海与西方的文学传统混合起来,从而爆发出一种惊人的力量,重振加勒比海的文化。

沃尔科特主要的剧作有以英国中世纪历史传说为主要情节、表现奴隶获得新生的历史剧《亨利·克里斯朵夫》,通过对探险家哥伦布、征服者雷利、反抗者图圣和殉难者戈登四位历史人物的描写来探索人们对历史的反应的史诗剧《锣鼓与色彩》 。此外,还有风格剧《多芬海域》和道德剧《提金和他的兄弟们》。前者的主人公是个勇敢的加勒比海老渔民,后者的主人公是个擅长利用自己的智慧作弄人的小人物。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猴山上的梦》是沃尔科特的代表作,通过一个烧炭老人幻想已当上非洲皇帝的故事,展示了当地人民和殖民主义者在政治、文化等领域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的历史发展过程。《噢,巴比伦!》展示了现代世界的堕落,《休战纪念日》着重剖析了特立尼达中上层人士的性格弱点。沃尔科特在戏剧作品中多次挪用莎士比亚经典,植入“哈姆雷特”形象。如《蓝尼罗河的支流》就常被评论界视为对莎士比亚经典剧目《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的后殖民改写。莎士比亚的剧本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类具有“为爱而失去理智”的普遍弱点,而沃尔科特则抒发了戏剧艺术所需要的宗教式的信仰和热忱。沃尔科特以幽默的口吻颠覆了莎士比亚的原文本意,愉悦地承认与莎士比亚所代表的西方传统的联系,但同时又借莎士比亚经典的普适性来彰显他自己的加勒比的独特性。这便是在模仿、继承、超越中发现和建构自我。沃尔科特这部剧的情节以希拉的个人危机及发展作为中心而展开,这位女主人公与“埃及艳后”有着不一样的命运,带有鲜明的加勒比海特色。加勒比的戏剧界可以看成是加勒比岛屿的一个缩影;剧中所有主要人物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爱着戏剧舞台,爱着加勒比岛屿。虽然沃尔科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大学里任教,但他的作品从未偏离他出生的加勒比海岛。他渴望将“那里”的精华拿来,经过艺术的想象力的改造,为“这里”赋予希望和力量,使其拥有文化与身份的独立性。

沃尔科特善于把最日常的生活转化成艺术作品,每件作品都充满了异常复杂的技术,这不是为了单纯地增加写作的难度,而是为了使同等复杂的现实呈现出水晶般透明的质地。写寻常的现实,用晓畅的语言、复杂的技术达成精确清晰的效果。

沃尔科特的诗作常常抵达一种无限繁衍、无限变化的意象,他经常说,加勒比世界的一切都是混杂的,语言是混杂的,美丽的自然风景蒙了尘土,宽阔的海滩上扔着报废的美制吉普车,许多人一贫如洗地生活在丰足的自然物产之间。短短几句话里就有着多重的混杂:衰败与生命,寂寥与热闹,收获与无所得,太阳滋养万物也炙烤万物。沃尔科特像孩子那样在风景里游弋,报出村庄的名字,这些世人闻所未闻的村庄给大海镶上可有可无的边。《克鲁索之旅》中有一段写他自己驾车在悬崖边的公路疾驰时看到的景象:海,像一块“结结巴巴的帆布”,“结结巴巴”一词将视觉上的皱褶般的海浪转化为了声音里的磕绊,代表了一种不明晰的、破碎的言词表达。他的诗摈除了几乎所有个人生活和生平信息,就连爱情和生老病死都很少以明晰的词句出现。大海的意象弥漫于行句之间,作者仿佛随时可以跨出字句去踏浪一样。大海,让人在感受存在的同时感受被擦除:“浪涛一遍遍冲刷着沙子,天上的云彩飞速变形,人永远在水中走”,别说各种肤色、语言和宗教,无常形、无常态的东西都在这里汇聚。

沃尔科特的早期诗作大多描写个人的孤独和与当地生活习俗的不协调,揭示了多种族社会的矛盾。中近期诗作受英国现代诗人迪伦·托马斯等人的影响,并吸取了当地民间歌舞的节奏和韵律。诗意象富丽敏感,充满律动和感性,具有巨大的启发性。在《绿色的夜》中,作者运用传统的诗歌体裁,其中包括十四行诗体,表达了他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其特点是把深邃的理性思考与艺术技巧融为了一体。《海葡萄》表明诗人极力冲破欧洲文化传统的樊篱,走自己独立的创作道路,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诗中不再有早期作品中加勒比环境与欧洲文学的冲突意识。自传性长诗《另一种生活》是沃尔科特艺术生命的新起点,他抛弃了短小诗歌中的复杂风格,以新的透视法反思了自己的乡间生活。沃尔科特的诗是非洲文化、欧洲文化、加勒比文化以及东方文化等多元文化交融下产生的硕果,是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意识和探索开拓、创新独立精神所取得的成就。诗题材丰富多彩,风格新颖多变,形式厚重,韵律和谐。画家敏锐的洞察力使他得以真实地描绘自然景物,细致地观察社会生活,迅捷地捕捉细微感情。感性意象、隐喻的繁富又极大地丰富了他诗歌的表现力。诗的简洁明晰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古诗对他的影响。

沃尔科特比大多数英国人更深层、更宏亮地使用着英语。他写的抒情诗——《在绿色的夜晚》和《珊瑚》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作品留在了人们心中——而他早期那些精心调配的十四行系列《岛屿的传说》确保了近期这些独白、叙事性诗歌的写作可能性。沃尔科特的诗歌已超越了自我置疑、自我探索、自我诊治的阶段而变成了一种公共的资源。

(0)

相关推荐

  • 哈姆雷特语录

    哈姆雷特简介:<哈姆雷特>(英语:Hamlet)又名<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一部悲剧作品,著名悲剧之一,是他最负盛名和被人引用最多的剧本之一.习惯上将本剧与<麦克白& ...

  • 诗歌已小众?以余秀华为缘头看中国新诗发展史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 ...

  • 草草聊诗|诗歌已死,本就是个伪命题,你怎么看?

    诗歌已死,本就是个伪命题.这是逃离者向泛商业化投降的伪宣言方式.看似使命感的呐喊,只是暴露其对诗歌思考和语言创新上的"性无能".中国诗歌在语言构造上的创新成绩是可喜的,毕竟新诗生命 ...

  • 中国诗歌已死,诗人还活着,您怎么看?

    中国诗歌已死,诗人还活着,您怎么看?

  • 诗歌已死

    诗歌已死 回顾中国诗歌发展历程,忽然发现,诗歌其实已经死了. 中国的诗歌从抬木头的号子和侯人的叹息中走来,从猎人的生活和农人的作息中走来,由涓涓细流终成浩瀚汪洋,缔造了诗国的辉煌,今天诗歌已经死了. ...

  • 【诗歌】郭玉琴/一半春色已去(外一首)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网络版 (外三首) 郭玉琴 听说海棠还在春风里逗留 听说三月的雨水并不多 梨花妹妹这就赶来了 梨花妹妹来了,词人惆怅地说一半春色已去 那一半春色是宋朝王 ...

  • 【诗歌】思北/ 那件事已成过去(外一首)

    让我们以阅读的方式相遇相知 那件事 已成过去 (外一首) 思    北 这一刻 突然意识到 我还会流泪 已经记不清了 从何时开始 我的眼睛 总是干干涩涩的 这件事让我 产生了许多深思 至少它启示我 不 ...

  • 风和日丽||【诗歌】秋,已来(外一首)

    秋,已来    文/风和日丽   果实累累在枝头得意笑 菊花插满满城的记忆 雨水开始缠缠绵绵 一程山水一程凉   桂花盛开的季节 沁人心肺的味道 洋溢着浓郁的色彩 绿色的叶子躲着   月光如水 牵来秋 ...

  • 【第二届“金声杯”全国诗歌大赛】熊 鹰 :​我们的大弦已定在手(外一首)

    作者简介 熊鹰,男,六零后派,河南南阳人.有诗见刊,著有诗集多部,现在传媒集团工作. 我们的大弦已定在手(外一首) 唱什么要命的歌 打动什么形状的心灵 什么人样听得耳朵顺从了挠痒 灵魂出窍再不还命的五 ...

  • 诗歌:你的恋人,他已潜你爱过了

    徐东,祖籍山东郓城,现定居深圳.曾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深圳大学作家研究生班,鲁迅文学院第27届作家编辑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小说集<欧珠的远方><藏·世界><大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