榷文(第八辑)
榷文(第八辑)
本辑的两篇文章有着十分充盈的积极意义,《又是风寒叶落时》和《咫尺的爱》,读之,我们不仅会有一种艺术的享受,还可以获得一种写作的领悟。前者表现的是个人生活中友人之间的别离之痛,后者则更上一个层次,以小说的形式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即儿童与老人的故事。也可以说父母的缺失,不过文章充满了温情,完美的体现了题目咫尺的爱。至于写作方面的启示,那就是写文章要树立线索意识和情节意识,做到线索明晰和情节丰富。
又是风寒叶落时
文/张思煜
那时,夜色中,寒风吹,冷雨落,梧叶飘。梦醒时分,因为她,泪水从睫毛上滑落,浸透了衾枕,沾湿了缕缕的发。一段友谊,自那之后,便如同断线的风筝,已然无影无踪。
而此时,日光悄悄地踩着台阶前那棵梧桐的叶,毫无规则地在树下嬉闹的孩子们身上胡乱地跳着。我就站在离他们不远的站牌处,任凭杵一般的笑语欢声,一遍一遍地敲击着我的耳鼓。亮黄色圆形站牌,虽然边角生了锈,却丝毫不妨碍它明晃晃地刺眼。我已经不可能是在等待姗姗来迟的朋友,而后一起去闲游。而只是单纯地、无目的地,想坐在像站牌一样颜色的公交车上,再独自看一看这个城市的风光罢了。
可现在,看着街头的荒芜,目光所及处的欢悦,只是三三两两顽皮的孩子,他们在风中追逐着打旋的黄叶。孤零零的麻雀立在纤细的枝头,时而鸣叫几声,它似乎没有同伴,就像这时的我一样。我和她,已如风流云散,可我还是眷恋那时的聚首言欢。我们曾经一起骑着单车追逐风中飘落的梧叶,曾经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得不可开交,曾经因为别人的闲言碎语而赌气不语。而今,却只有不辞而别的她留下的笔记本,最后一页写道:“相遇平淡无奇,分别万劫不复”。
她离去的那个雨夜,我蜷缩在冷冷的床上,透过被子的缝隙,直勾勾地盯着窗户的轮廓,极力地望着那梧桐的梢,风中,雨中,梧叶还在落下,飘散。泪水从睫毛上滑落,浸透了衾枕,沾湿了缕缕的发。那黛青色的轮廓也在莹莹的泪光中,一同模糊了去。而此刻,三三两两的孩子在梧桐下的风中、落叶中雀跃着,就如同当初的我们。
在纷繁、快速的城市中,友谊泅渡灵魂,而我却是灵魂的陨笛,心中充满了幻灭的情思,庸俗的骨骼里烙下了斑驳的伤痕。但,每一个人都应该是自己狭小世界的光。这样想着,我耳畔似有圣洁的溪流叮咚,眼前闪烁着璀璨的星芒。岁月摇晃,虽荡得往日的憧憬与美好变为一派苍凉,可又有谁的背后不是一抹苦痛的经过呢?
风带来轻声的呢喃,那梧桐依然挺立着,承受着远方天边的苍凉。“追梦路上本就该独自前行。”书中的话语在我心头孤单地回响。一阵风吹过,梧叶拥挤喧闹,细听其间的声音,像极了儿时哼唱的童谣。
蓬松的阳光暖洋洋地撒在孩子们的肩头,他们依旧追着打旋的落叶放声欢笑着。可我仍记得,那个雨夜的泪水,那一抹黛青色的轮廓,那浸透泪水的衾枕。车来了,我坐在车上,寒风还在吹。只不过今天阳光正好,照在我这边,也照在她那边。
【江一点评】
思煜的这篇文章又是一篇善文,表现在情感之善,语言之善,视角之善,艺术之善。寒风叶落,这是多么使人心冷的情境,但作者却在复杂的情感中突出了带有明亮色彩的正能量心绪,即客观面对生活的聚散离合,体味出“追梦路上本就该独自前行的”的真谛,文中也说道“岁月摇晃,虽荡得往日的憧憬与美好变为一派苍凉,可又有谁的背后不是一抹苦痛的经过呢?”这是一种深刻,也是一种豁达,再者,最后一句“只不过今天阳光正好,照在我这边,也照在她那边”此处的阳光明显带着象征的意味。其次,语言之善,文章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描写环境,刻画心境,呈现画面,都做的很精彩;再次,视角之善,文章将现实和回忆叠加在一起,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主旨,鲜明了形象,用这种表现朋友的离散,起到了以静衬动的作用,站牌等车,看孩子们玩耍,深沉的回忆,坐车,这看似静止的生活之下,其实有着翻江倒海的心理变化;最后,艺术之善,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线索思维很强,比如“泪水从睫毛上滑落,浸透了衾枕,沾湿了缕缕的发。”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三次,每一次的语境和语温又不同,这就很好的串联起文章,这句话在第一段,后面又跟着“一段友谊,自那之后,便如同断线的风筝,已然无影无踪。”这句话,读者很快就明白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加上首段中的环境描写来照应题目中的风寒叶落,可以说是最好的开篇方法,此外,文章中也多次提到落叶和风动,这也是线索思维的体现。
咫尺的爱
文/苑久
初春的午后,太阳慵懒地撒着阳光,风从浓密的山林间穿梭,不一会便消散了。山泉间飘着几粒浮冰,相互碰撞着,发出轻微的响声,仿佛在感叹生命循环的守候。
一切显得格外宁静。
然而,在安静下酝酿着心灵的波澜。
在林间的一块空地上,一座楼房伫立在那里,其中有一个身影在不断地穿梭。马上就要到出口了,身影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正当他跳向自由的大门时,却扑到了一个结实的身体上。
“应晓联!”
“呃,李老师,我……来校门口拿个东西,是吧,可能……老师你有点误会……”少年应声抬起了头,尴尬地说。
“误会?晓联,你逃学被逮可不是第一次了吧?按照校规理应回家反思,你说该怎么办吧?”李老师严肃的说。
“李老师,我只是心里有点儿乱,出来走走,不是逃学。”他生硬地说。
“心里乱?为什么心里乱?”李老师马上追问道。
此时,班里明萱和她爸妈三人正走到校门口,隔着掩映的垂柳,师生两人都看得清楚,这次明萱是被爸妈接到城里读书的。
“没什么,李老师,你就当没看见我吧,我这就回宿舍午休。”他慢慢地说。
“前两回我放你一马,是因为我看你奶奶一个人带着你和你妹不容易,不想让她麻烦。但事不过三,这回我可不会再纵容你了。”李老师用缓和的语气说完,之后叹了口气。
“可是,家里只有年迈的奶奶,这么远的路,我自己怎么回去呀。”他说着有些着急了。
“唉,真是的,这次不能饶你了,我送你回家吧。”顿了一下,李老师感慨地说。
应晓联不知自己该生气还是该高兴——毕竟自己阴差阳错地达成了无所谓有或无所谓无的目的。
大约两个小时后,应晓联回到了家中。看到自己,正在家中沏茶的奶奶和正在做作业的妹妹都一脸疑惑。
“怎么了?”见状,应晓联便笑着问。
“孩子,你犯错了?”奶奶看了看在他身后的李老师,就明白了一切,反问晓联。
“没有。”晓联一脸不屑地回答。
“这小子又逃学了,你说说他吧,我还要赶回去呢。”李老师缓缓地说,说完便转身离开了。
离开前,李老师又单独和奶奶说了几句话。
“唉,你这小子,这样怎么振兴咱们应家?你是咱家的独苗,你要好好学习,让咱们家声名远扬啊!”奶奶叹着气说。
晓联没有放在心上,仿佛为了试探奶奶的心情,只是顺手拿起桌子上的一个茶杯,喝了一口。
“奶奶,这有什么关系吗?就算我能从龙口中学顺利毕业,我也走不出这个龙口村。继续待在这里有什么前途?”长出一口气,故意顿了顿说。
“龙口村怎么了?这里可是你生长的地方!”奶奶说着有些着急。
“龙口村破得不得了,全村就一所中学,还是爱心企业捐办的,你说说这里待下去还有什么意义?”他快速地说。
“所以说你要好好学习,走出这里,像你爸妈一样……”奶奶说。
“别和我提他们!”应晓联突然喊了出来,“他们?他们有多久没回来了?我五岁时他们走的,七岁时带回一个妹妹,就又走了。然后呢?六年了,我等了他们六年了!我……”
他说不下去了,因为他觉出自己已经开始哽咽了。
他转身走出了大门。
他独自来到了村东头的大树下,熟练地爬了上去,并坐在了高处的树枝上,独自望着东方。
然而,他想着的,正是印象中早已远去的父母。
父亲,长得很高大,戴一副眼镜,很有文艺范,同时还吹得一手好笛。晓联记得,父亲曾说过,待晓联出人头地之日,便是我们应家声名远扬之时。
母亲,很漂亮,很温柔。晓联小时候,每每受到委屈,都会来找母亲诉说。母亲会很温柔地安慰他并开导他,教他如何继续走下去。
自己为什么会想起他们?应晓联不知道,却又止不住回忆。
“哥哥,你又在这里了。”
晓联向树下看去,发现妹妹在树下。
“每回你和奶奶吵完架你就来这里。”
“嗯,是吗?”晓联自己都没有发现这一点。
“哎,不就是因为村里唯一通向外界的公路在村东吗?”
“和这有什么关系?”
“其实你心里还是希望他们回来吧?”
“谁在乎呀?他们回不回来和我有什么关系?”
“不是的,你想他们,我也想他们。”
应晓联的心里猛地一震,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
“哥哥,望够了就回家吧,奶奶在做晚饭了。”妹妹说完便离开了,留下应晓联自己在那里思索。
“假如父母回来了,还一起把我接走,像明萱他们一样,该多好。”他心想。
这时他看了看父亲的竹笛,他向他们妥协了,他爱他们。
天渐渐地黑了,突然,他好像想起了什么,猛地回过头,发现,黄昏之时的龙口村是如此的美丽。
血红色的夕阳在远方,用群山半遮着脸,窥视着全村。山上的清泉从山顶滑下,重复着几次轮回。几乎每户人家的房顶都冒出了一缕青烟,直上着,没有风来打搅它们。二叔家的地里,那头老黄牛依然在耕地,二叔家的孩子正在黄牛背上玩耍。不时地,有几声犬吠不知从哪里传出,便又恢复了宁静。
应晓联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想来想去,却没有答案。他便掏出父亲除了记忆以外留下的唯一东西——那把竹笛,吹响了自己学会的那首歌——莫文蔚的《如果没有你》。
这时,他看到公路上有一个车影闪过,但他没有在意,他已经不奢望着他们能这么早就回来。
“奶奶,明天我想回去上学。”晓联在灯光下爽快的说。
“嗯,李老师临走时说了,他知道你心里乱,回来住一晚,他明天来接你。”奶奶说。
【江一点评】
苑久这篇文章是难得的好文章,主要在三个方面做的很突出,达到了创新的水准。其一,文章的选材,其本身是很普通的,无非是留守儿童的问题,但苑久这篇文章却写的很特别,既通过文中的明萱说明了问题的普遍性,又在文中处处体现着隐蔽但强大的情感力量,比如李老师、奶奶、晓联父母以及妹妹,这些赋予文章以理想的诗性;其二,文章情节的层次设计的很好,比如文章划线部分都是文章情节的重要增色点,如果没有它们,文章也可以存在,但加上它们,文章明显会很精彩,体现出巧妙的构思和细腻的情感;其三,文章的语言很具有表现力,无论是写景还是描写,都将想表达的内容表达的恰到好处,如文章开头“山泉间飘着几粒浮冰,相互碰撞着,发出轻微的响声,仿佛在感叹生命循环的守候。”一个守候很见功夫,与下文中的故事生命形成了完美的对比,再如“不是的,你想他们,我也想他们。”这既是妹妹的话,也是晓联的话,也是读者最希望晓联说的话,再如“几乎每户人家的房顶都冒出了一缕青烟,直上着,没有风来打搅它们。”优美的环境跃然纸上,给文章增添了田园牧歌式的美感。
【江一简介】
江一,青年作家,诗人,编剧,中文课程设计师,原名金江昆,号榷山,1988年生,2012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师从实力派作家、诗人、著名文艺评论家胡业昌先生,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侯颖教授,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衡中诗词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渡缘》《一江琴声》《湖畔弦歌》、诗集《桃花坞雨》《榷山问樵》、美学著作《美的唤醒》、哲学著作《生活世界与艺术境域》、学术著作《情境之门》《一个诸境斋的故事》《洒落的从前》《唐宋诗发展史简话》等,指导中学生创作诗文集《繁荇集》《化境风》《童音》等。发表的论文有《叙事类写作限制初探》《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探究与解决》等。曾独立开发课程《汉字硬笔书法入门与提高》《美的唤醒》《中西思想小史与文学写作》《知“古”与知“己”》,并教授北大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探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责任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青少年职业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