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奇略》第八卷(原文及译文)共10卷

《百战奇略》(原名《百战奇法》)作为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而问世,这无论是在宋以前或是宋以后,都是不多见的。因此,从其产生以来,就为兵家所重视和推崇,给予很高评价,并一再刊行,广为流传。

百战奇略

-1-

第八卷·分战

  凡与敌战,若我众敌寡,当择平易宽广之地以胜之。若五倍于敌,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三倍于敌,二术为正,一术为奇。所谓一以当其前,一以攻其后。法曰:“分不分为縻军。”

  凡是对敌作战,如果我方兵力比敌军多,应当选择平坦开阔的地域来战胜敌人。如果兵力对比我五倍于敌时,就要分兵以三份的兵力为“正兵”进攻敌人正面,以二份的兵力为“奇兵”进攻敌人侧后;如果兵力对比我三倍于敌时,就要分兵以二份的兵力为“正兵”进攻敌人正面,以一份的兵力为“奇兵”进攻敌人侧后。这种分兵击敌的进攻部署,就是通常所说的,以主要兵力行正面进攻,以部分兵力行侧后袭击的前后夹击的战法。诚如兵法所说:“应当分散使用兵力时而不分散兵力,就成为自己束缚自己的‘縻军’了。”

  梁将陈霸先、王僧辩讨侯景,军于张公洲。高旗巨舰,截江蔽空,乘潮顺流。景登石头,望之不悦,曰:“彼军士有如是之气,不可易也。”帅铁骑万人,鸣鼓而前。霸先谓僧辩曰:“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贼今送死,欲为一战。我众彼寡,宜分其势。”僧辩从之,以劲弩当其前,轻锐蹂其后,大阵冲其中。景遂大溃,弃城而走。

  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大将陈霸先和王僧辩率军讨伐叛乱分子侯景,进至张公洲。梁军巨大战舰上旌旗高高飘扬,以横断江面、遮蔽天日之势,乘潮顺流浩荡而下。侯景登上石头城,望见梁军舰船的磅礴气势,不高兴地说:“敌军气势雄壮,不能轻视他们啊。”于是,侯景亲率精锐骑兵万人,擂动战鼓而向前迎战。陈霸先见状对王僧辩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把部队指挥得如同常山之蛇那样,首尾相应。敌人现在来送死,妄想拼死一战获得胜利。我军众多而敌兵少,我们应当采取分兵击敌的战法去打击敌人。”王僧辩听从了陈霸先的意见。梁军以一支配有强劲弓弩的部队迎战敌人正面,以轻捷精锐骑兵袭击敌人侧后,而以主力部队冲击敌军中央,侯景的部队很快被击溃,他立刻丢下城池仓慌地逃走了。

-2-

第八卷·合战

  凡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兵家之常情也。若我兵分屯数处,敌若以众攻我,当合军以击之。法曰:“聚不聚为孤旅。”

  凡是兵力分散,战斗力就薄弱;兵力集中,战斗力就强大,这是兵家通常所熟识的一般原则。如果我军分兵屯驻多处,敌人大军向我进攻,我就应当集中兵力予以迎击。诚如兵法所说:“应该集中兵力时而不集中,就成为自己削弱自己的‘孤旅’了。”

  开元时,吐蕃入寇,报新城之役,晨压官军,众寡不敌,师人皆惧焉。王忠嗣策马而进,左右驰突,如此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

  唐玄宗开元年间,吐蕃军进犯大唐边界,企图报唐军进驻新城之仇。吐蕃军一大早就迫近唐军营阵。由于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唐军士兵人人恐慌。但唐军将领王忠嗣,却以无所畏惧的姿态策马迎战敌人,他挥军向敌人左右两翼奔驰突击,所到之处敌人无不惊惧而退。冲进冲出杀死敌军数百人,致使吐蕃溃不成军。接着王忠嗣乘敌人混乱的时机,集中三军兵力对敌实施猛烈侧击,吐蕃军大败。

-3-

第八卷·怒战

  凡与敌战,须激励士卒,使忿怒而后出战。法曰:“杀敌者,怒也。”

  凡是对敌作战,必须鼓舞将士士气,使他们对敌人充满忿怒和仇恨,然后再出战杀敌。诚如兵法所说:“要让将士奋勇杀敌,就要让他们具有仇恨敌人的高昂士气。”

  汉光武建武四年,诏将军王霸、马武讨周建于垂惠。苏茂将兵四千余救建,先遣精骑遮击马武军粮,武往救之。建于城中出兵夹击武,武恃霸援,战不甚力,为茂、建所败,过霸营,大呼求救。霸曰:“贼兵势盛,出必两败,努力而已。”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霸曰:“茂兵精锐,其众又多,吾吏士心恐,而捕虏与吾相恃,两军不一,败道也。今闭营坚守,示不相救,彼必乘势轻进;武恨无救,则其战当自倍。如此,茂众疲劳,吾乘其敝,乃可克也。”茂、建果悉兵出攻武,合战良久,霸军中壮士数十人断发请战。霸乃开营后,大叱出精骑袭其背。茂、建前后受敌,遂败走之。

  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光武帝刘秀命令偏将军王霸与捕虏将军马武共同率军讨伐割据垂惠称雄的周建。苏茂率领四千余兵前来援救周建,事先派遣一支精锐骑兵部队拦截马武所部的军粮,马武获得消息后率兵前去救援,这时,周建从垂惠城中出兵与苏茂精骑夹击马武。马武依赖有王霸为援,与敌交战不甚卖力,结果被苏茂、周建打败。马武率众溃逃经过王霸营垒时,大声疾呼地请求救援,但王霸回答说:“敌人兵力强盛,如果我出兵援救,连同你们必将两败俱伤,你们还是自己奋力战斗吧!”说完就关闭营门坚持不出去。王朝的部下都力争出援马武,王霸对此耐心解释说:“苏茂率领的将士都是精兵锐骑,且人数众多。我军将士心中恐慌,如果参战两军配合不利,非败不可。现在我部闭营固守,以示互不相救,敌人必定乘胜贸然轻进;马武所部在外无救援可以依赖的形势下,一定会加倍努力,图存奋战。这样,苏茂部队就会疲惫劳困,我军乘其困敝不堪之时再出兵袭击,就能打败他。”其后,苏茂、周建果然出动全部兵力进攻马武,双方激战很长时间,王霸所部有数十名壮士断发向他请求出战,王霸知道部队士气锐盛,出战时机成熟,于是就打开营门之后,出动精锐骑兵突袭敌军背后,苏茂、周建部队在汉军的前后夹击下,大败而逃。

-4-

第八卷·气战

  夫将之所以战者,兵也;兵之所以战者,气也;气之所以盛者,鼓也。能作士卒之气,则不可太频,太频则气易衰;不可太远,太远则力易竭。须度敌人之至六七十步之内,乃可以鼓,令士卒进战。彼衰我盛,败之必矣。法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

  将领所以能够指挥作战,依靠的是士兵;士兵所以能够奋勇战斗,依靠的是士气;士气所以能够旺盛不衰,依靠的是鼓动。擂动战鼓能够振作部队士气,但是不可太过频繁,太频繁士气容易衰竭;也不能太远,太远则体力容易耗尽。因此,作战中必须度量敌人进至距我六七十步以内,才可以击鼓,命令士兵奋勇进战。在敌人士气衰落,我军士气旺盛的情况下作战,就能打败对方。诚如兵法所说:“士气高昂就投入战斗,士气低落就避敌退走。”

  春秋,齐师伐鲁,庄公将战,曹刿请从,公与之同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鼓之,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刿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是以败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春秋时期,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武士曹刿请求一同前往,鲁庄公便与他共乘一辆兵车,进至长勺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战,曹刿马上说:“现在不行。”齐军三通鼓敲罢,曹刿说:“可以进攻了。”于是,鲁庄公击鼓命令部队进战,结果大败齐军。鲁庄公将要驰车追击溃败的齐军,曹刿提醒说:“现在不行。”待他下车察看了齐军的车辙,然后登上车前横木向远眺望,确有把握地说:“现在可以了。”鲁庄公于是驱车追击齐军。打了胜仗之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可以振作士气,再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敌人士气枯竭而我军士气饱满,所以能够打败敌人。齐是大国,其情况是难以捉摸的,所以不急于追击它,恐怕他们设有埋伏引诱我们,待我下车察看知道其车辙已经混乱,远望知道其旗帜已经倒下,所以才下决心驰车追击他们。”

-5-

第八卷·逐战

  凡追奔逐北,须审真伪。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须当虑之。若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号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却也,可以力逐。法曰:“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

  凡是追击败逃之敌,必须了解对方是否是真的败逃。如果敌人军旗整齐有序,鼓声呼应协调,指挥号令统一,队伍众而不乱,其虽然后退而走,但并不是真正的败退,而其中必有奇谋异策,对此必须慎重考虑而后行动。倘若敌人军旗参差不齐,鼓声大小错乱不协,指挥号令喧闹不一,这才是真正的败退。对于这种敌人,应当全力以赴地进行追击。诚如兵法所说:“凡是追击撤退之敌,不可懈怠麻痹;敌人如果中途停驻不走时,就要考虑其是否另有阴谋。”

  唐武德元年,太宗征薛仁杲,其将宗罗[日侯]拒之,大破于浅水原。太宗帅骑追之,直趋折[土庶]围之。仁杲将多临阵来降,复还取马,太宗纵遣之。须臾,各乘马至。太宗具知仁杲虚实,乃进兵合围。纵辩士喻以祸福,仁杲遂降。诸将皆贺,因问曰:“大王破敌,乃舍步兵,又无攻具,经薄城下,咸疑不克,而卒下之,何也?”太宗曰:“此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且罗[日侯]所将皆陇外人,吾虽破之,然斩获不多。若缓之,则皆入城,仁杲收而抚之,未易克也;迫之,则兵散陇外,折[土庶]自虚,仁杲破胆,不暇为谋,所以惧而降也。”

  唐高祖武德元年,秦王李世民奉命率军征讨割据陇西而固守折墌城的薛仁杲。薛仁杲派部将宗罗睺领兵抵抗,于浅水原被唐军打得大败而逃。李世民亲率骑兵,(步兵主力随后)跟踪追击,一直追到折墌城,将拒守于该城的薛仁杲包围起来。薛仁杲的部将多数是在临阵交战时而投降唐军的,之后又提出返还城里取马再来,李世民同意任其返还。不一会,他们都各自乘马而归。李世民通过降将而掌握了薛仁杲的虚实情况,于是,一面命令后续部队迅速跟进,从而四面包围了折墌城;一面派遣能言善辩之士入城向敌人晓以福祸利害之关系,薛仁杲终于被迫开城投降。战后,众将领都来向李世民祝贺,并借此机会询问道:“大王您在大破宗罗睺军之后,立即丢下步兵,又无攻城器械,却率骑兵直迫折墙城下。当时大家都不相信能够破城降敌,但最终竟攻下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呀?”李世民解释说:“这是采用的权变之道,而迫使敌人无计可施,所以就战胜了它。况且,宗罗睺所部将士都是陇西地区的人,我军虽然大破其军,然而击杀俘获的不多。当时如果缓慢追击的话,溃败的敌人都会逃入折墌城,薛仁杲把他们集中起来加以安抚使用,我们就不容易战胜他们了;反之,如果紧追不舍,不给其喘息机会,敌人败兵就会流散于陇西各地,这样一来,折城中自然空虚好攻了。面对此种形势,薛仁杲已经吓破了胆,没有时间另谋对策了,所以他因惧怕我军强大攻势,就只能开城投降了。”

-6-

第八卷·归战

  凡与敌相攻,若敌无故退归,必须审察,果力疲粮竭,可选轻锐蹑之。若是归师,则不可遏也。法曰:“归师勿遏。”

  凡是与敌人作战,如果敌人无缘无故地突然退走,就一定要查明其原因。敌人因为力气衰竭粮尽而败走,就可以派遣轻装精锐部队跟踪追击它。如果敌人是为了保存实力而撤退,那么,就不要轻率地拦截它。诚如兵法所说:“对于退归本国的敌人,不要轻率阻击拦截。”

  汉献帝建安三年,曹操围张绣于穰。刘表遣兵救之,绣欲安众守险,以绝军后。操军不得进,前后受敌,夜乃凿险〔为地道〕伪遁,伏兵以待。绣悉兵来追,操纵奇兵夹攻,大败之。谓荀彧曰:“虏遏我归师,而与吾死地战,吾是以知胜矣。”

  东汉献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率军围攻据守穰城的张绣。荆州牧刘表派兵增援。张绣企图扼守安众险要地势,以截断曹操军的后路。致使曹操部队不得前进,腹背受敌;于是曹操下令停止前进,趁夜凿险开道假装成逃跑的样子,而暗设伏兵以等待敌人。张绣认为曹操想突围逃跑,于是率领全部兵力追到这里,曹操马上挥纵伏兵与步骑主力实施夹击,大败张绣军。事后,当谋士荀彧问到此战取胜原因时,曹操对他说:“敌人企图截断我军退归之路,而我军则是处于死地而战,我因此知道是能够取得胜利的。”

-7-

第八卷·不战

  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敝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

  凡是作战,如果处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力对比于我方不利的形势下,或者敌人虽远道而来但粮饷供应源源不断,这些情况下我方都不能与地方交战,而应当坚守壁垒,持久防御以消耗和拖垮敌人,然后再一举消灭他们。诚如兵法所说:“不轻易与敌人交战的主动权要牢牢掌握在我方手中。”

  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时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玉壁城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一战败之。

  唐朝武德二年,秦王李世民奉命率军东渡黄河讨伐割据势力刘武周。当时江夏王李道宗只有十七岁,随军出征,与李世民一道登上玉壁城观察敌情。世民回过头来问道宗说:“敌人依仗其兵多势众,企图与我军决战,你说我们应当怎么办?”道宗回答说:“敌人锋芒正锐不可直接抵挡,我们可以采取计谋打垮他们,难以单凭武力同它争胜。现在我们自由固守深沟高垒,防止他们进攻,便可挫杀敌人锐气;敌人人数虽多但属乌合之众,不能持久作战,等到他们粮草耗尽,必定自然离散,那时我们就可以擒获敌人了。”李世民称赞地说:“你的看法跟我一样。”其后,敌人果然粮尽而连夜北逃,李世民率军追到介州,一战而把刘武周军打得大败。

-8-

第八卷·必战

  凡兴师深入敌境,若彼坚壁不与我战,欲老我师,当攻其君主,捣其巢穴,截其归路,断其粮草,彼必不得已而须战,我以锐卒击之,可败。法曰:“我欲战,敌虽深沟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凡是出兵深入敌境,如果敌人固守营垒不与我方交战,企图以此疲惫拖垮我军,对此我军应该分兵进攻敌军,捣毁他的后方巢穴,切断后路,断绝他的粮草,迫使敌人不得不脱离营垒而出战,我方再乘机以精锐部队进击它,就可以打败敌人。诚如兵法所说:“我军要想与敌决战,敌人即使固守深沟高垒,也不得不与我方交战,这是由于我军攻击其必然回救之处的缘故。”

  三国,魏明帝景初二年,召司马懿于长安,使将兵往辽东讨公孙渊。帝曰:“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度渊以何计得策?”懿曰:“弃城预走,上计也;〔据辽水以〕拒大军,其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曰:“三者何出?”懿曰:“唯明君能量彼我,预有所弃,此非渊所及也。”曰:“往还几日?”对曰:“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遂进兵。渊遣将帅步骑数万屯辽隧,围堑二十余里。诸将欲击之,懿曰:“此欲老吾兵,攻之正堕其计。此王邑所以耻过昆阳也。彼大众在此,巢穴空虚。直抵襄平,出其不意,破之必矣。”乃多张旗帜,欲出其南,贼尽锐赴之。懿潜济以出其北,弃贼直趋襄平;贼将战败,懿围襄平。诸将请攻之,懿不听。陈珪曰:“昔攻上庸,旬日之半破坚城,斩孟达。今日远来,而更安缓,愚窃惑之。”懿曰:“达众少而食支一年;吾将士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以一月较一年,安可不速?以四击一,正令失半而克,犹当为之。是以不计死伤,而计粮也。今贼众我寡,贼饥我饱,而雨水乃尔,攻具不设,促之何为?自发京师,不忧贼攻,但忧贼走。今贼粮垂尽,而围落未合,掠其牛马,抄其樵采,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贼凭恃其众,故虽饥困,不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若求小利而惊之,非计也。”既而雨霁,造攻具攻之,矢石如雨,粮尽窘急,人相食,乃使其将王健、柳甫乞降,请解围,当君臣面缚,懿〔不许,〕皆斩之。渊突围而走,懿复追及梁水上杀之,辽地悉平。

  三国时期,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明帝曹叡把太尉司马懿从长安召回京师洛阳,命他率军前往辽东征讨公孙渊。魏明帝问道:“四千里远征作战,虽说要用奇谋取胜,但也要有足够的兵力,不应当过于计较军费开支的多少。据你推测,公孙渊会采用什么计策才比较妥当呢?”司马懿回答说:“放弃城邑而预先逃走,这是上策;凭据辽水以抗拒我军,这是中策;坐守襄平而单纯防御,这是他将被俘虏的最下策。”明帝问:“这三种计策,公孙渊会采用哪一种呢?”司马懿答道:“只有深谋远虑之人才能正确估量敌我力量的对比,并能预先对所用计策作出正确取舍,这不是公孙渊能做到的。”明帝又问:“此次出征需要多少时间呢?”司马懿回答说:“去时行军一百天,回征路上一百天,作战一百天,用六十天进行休整。这样,一年就够了。”于是,司马懿率军向辽东进发。公孙渊派遣部将率领数万步骑兵进驻辽隧,构筑围墙堑壕二十余里,以此抵御司马懿进攻。魏军诸将想马上就发起进攻,但司马懿却说:“敌人构筑防御阵地,这是企图长期拖住和疲惫我军,进攻它就中计了。这正是王莽时期王邑不肯绕过昆阳坚城而强攻硬打,几乎导致全军覆没的严重教训。敌人主力集中在这里,其后方巢穴必然空虚,我军舍此不攻而直捣襄平,出其不意,定能打败公孙渊。”于是,便命令魏军多插旗帜,伪装成要出击敌人阵地之南端的样子,将敌人的全部精锐吸引到这里。司马懿却率领大军偷偷越过辽隧向北,放弃眼前敌人不打而直趋襄平,一路打败敌将的拦截,顺利地完成了对襄平的包围。这时,众将又请求迅速攻城,但司马懿均未同意。随军司马陈珪提出疑问说:“以往您率军攻打上庸,只用了五天即破城杀了孟达。如今长途跋涉而来,却变得安稳缓慢起来,对此,我实在有些迷惑不解。”司马懿耐心解释说:“上庸之战,孟达当时兵少而粮食够吃一年,我军将士数相当孟达军的四倍,但粮食则不够一个月食用,以仅有一个月存粮的部队去与有一年存粮的敌人相较量,怎么可以不采取速战速决?用四倍于敌的兵力去打击敌人,即使损失一半兵力而战胜了敌人,还是应当干的。因为,这不是从计较人员伤亡,而是从计较粮食多少这一情况出发,所采取的作战行动。如今的形势是敌众我寡、敌饥我饱,加之大雨不停,攻城器械未备,似此而急忙进攻又有什么作为呢?我军从京师洛阳出发以来,我所担心的不是敌人向我军进攻,而是担心敌人不战而逃。现在敌人的粮食将要用尽,而我军对敌尚未完成合围之势;如果采取掠夺其牛马、抄取其柴草,那么,这就无异于驱使敌人逃跑。战争是一种诡诈多变的行动,善于因变制敌才能取胜。敌人凭恃其兵多,因此虽已处于饥饿困难的境地,但却仍然不肯束手待毙。对于此种敌人,我们应当伪装成无能为力的样子稳住它。如果我们贪求小利而惊跑他们,这不是好的计谋所为。”不久,雨过天晴,司马懿令部队制作攻城器械,并迅速发起进攻,箭飞如雨,攻势迅猛。城中敌人顿时陷于粮尽的困难境地,饥饿严重以至发生人吃人现象。公孙渊窘急无奈,便派部将王建、柳甫出城乞降,请求解除对襄平城的围困,并表示公孙渊君臣一定自缚前来请罪归附。但司马懿断然拒绝,并将王、柳二将杀掉。公孙渊见派将乞降未成,便突围而逃;司马懿挥军紧追,赶到梁水岸边将其击杀。至此,辽东地区完全平定。

-9-

第八卷·避战

  凡战,若敌强我弱,敌初来气锐,我之势弱,难以相持,且当避之,伺其疲敝而击之,则胜。法曰:“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凡是作战,如果敌人强大、我军弱小,加之敌人初到士气锐盛,我军应当暂且避而不与其正面交战,等敌人疲惫困顿时再进攻,就能取得胜利。诚如兵法所说:“要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等到敌人松懈气势衰减退归之时再攻打它。”

  汉灵帝中平六年,凉州贼王国围陈仓,以皇甫嵩讨之。董卓请速进,嵩曰:“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之。是以善用兵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陈仓虽小,城〔守〕固备,未易拔。王国虽强,攻陈仓不下,其众必疲,疲而击之,全胜之道也。”国攻之,终不拔,其众疲敝解去。嵩进兵追击之。卓曰:“〔不可。兵法:〕穷寇勿迫,归众勿遏。”嵩曰:“不然。〔前吾不击,避其锐也;今而击之,待其衰也。所击疲师,非归众也。国众且走,莫有斗志。以整击乱,非穷寇也。〕”遂独追击而破之。卓由是有惭色。

  东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凉州叛乱者王国率军围攻陈仓,朝廷命以皇甫嵩为左将军率兵前往讨伐他。前将军董卓建议尽快发动进攻,但皇甫嵩说:“百战百胜,也不如不战而使敌人屈服为好。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以使自己不被敌人所战胜,而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所战胜的时机。陈仓虽然是一座小城,但城防坚固且防守严密,是不容易被攻克的。王国兵力虽强,但因攻城不下,其部队必然疲惫松懈,乘其疲惫松懈之时再进击之,这才是取得全胜之策。”王国久攻坚城不下,部众已经疲惫不堪,便撤围而退。皇甫嵩下令进兵实施追击,但董卓竟反对说:“不可以追击。因为兵法上说了,对陷入绝境而拚死挣扎的‘穷寇’不要追击不舍,对保存实力而退回本国的‘归众’不要过分逼迫。现在我们要追击的王国部队,正是逼迫的‘归众’,追击的‘穷寇’呀!”皇甫嵩反驳说:“你说的不对。开始我不主张出兵进击,是为了避开敌人的锐气;现在我们要追击它,是等到了敌人力疲气衰的时候。因此,我们所追击的是疲困之师,而不是归国之众。况且王国在逃,兵无斗志。我们以严整有序之军所追击的是溃乱之敌,并不是陷入绝境而拚死挣扎的‘穷寇’。”于是,皇甫嵩独自率军实施猛烈追击,结果大败敌军。董卓因此而有惭愧之色。

-10-

第八卷·围战

  凡围战之道,围其四面,须开一角,以示生路,使敌战不坚,则城可拔,军可破。法曰:“围师必阙。”

  凡是围攻城邑作战的法则,即使能够四面包围守城之敌,也要虚留一个缺口,向敌人显示有逃生之路,从而动摇敌人固守坚城的决心,待敌人争相出城逃命之时而击之,这样,既能够进攻占领城邑,又能消灭敌军。诚如兵法所说:“包围敌人时要留有缺口。”

  汉末,曹操围壶关,攻之不拔。操曰:“城拔,皆坑之。”连月不下。曹仁言于曹操曰:“围城必示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坑,使人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延日久。今钝兵坚城下,攻必死之敌,非良策也。”操从之,乃拔其城。

  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围攻壶关,久攻不克,曹操下令说:“城破之日,将城中人全部活埋。”可是,连攻几个月还是攻不下该城。这时,曹仁向曹操建议说:“围攻城邑一定要虚留缺口,以示其有逃生之路,目的在于向敌人敞开生路以动摇其守城决心。而今您却告诉他们只有死路一条,这样便迫使他们人人拼死守城。况且该城坚固而粮食充足,如果强攻就会造成将士伤亡,围困就会旷日持久。现在我们陈兵于坚城之下,以进攻拚死守城的敌人,这并不是行之有效的良策啊。”曹操听后采纳了曹仁的建议,最后终于迫使守敌投降而进占了壶关城。

(0)

相关推荐

  • 狠人孙传庭:揍高迎祥,打李自成,崇祯不加善用终致大明灭亡

    "此殆有天焉,非其才之不任也.存亡之际,所系岂不重哉!" -<明史·孙传庭传> 明末将领孙传庭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中,提到了一句很有趣的史料: xx ...

  • 两魏五战——首战小关

    北魏走过了平城时代的辉煌,然后在以六镇大起义为首的一系列农民大起义中耗尽了北魏的国力,国势日渐衰颓,随后尔朱氏.高欢.宇文泰等权臣相继崛起,在你来我往的斗争中,北魏迎来了自己的结局,公元532年12月 ...

  • 称霸中原的曹操

    称霸中原的曹操 魏武帝曹操征战天下30余年,经历过的战斗难以计数,其中有3场战役最为关键,可以视为3场豪赌,即剿灭青州黄巾军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那么,曹操在这3场豪赌中的胜负情况如何?这3场战役 ...

  • 《孙膑兵法》·善者(20)

    以武学打开世界 善者(1) [原  文] 善者,敌人军□人众,能使分离而不相救也,受敌而不相知也. 故沟深垒高不得以为固,车坚兵力不得以为威,士有勇力而不得以为强. 故善者制佥[险]量柤[阻](2), ...

  • 《百战奇略》第一卷(原文及译文)共10卷

    <百战奇略>(原名<百战奇法>)作为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而问世,这无论是在宋以前或是宋以后,都是不多见的.因此,从其产生以来,就为兵家所重视和推 ...

  • 《百战奇略》第二卷(原文及译文)共10卷

    <百战奇略>(原名<百战奇法>)作为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而问世,这无论是在宋以前或是宋以后,都是不多见的.因此,从其产生以来,就为兵家所重视和推 ...

  • 《百战奇略》第三卷(原文及译文)共10卷

    <百战奇略>(原名<百战奇法>)作为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而问世,这无论是在宋以前或是宋以后,都是不多见的.因此,从其产生以来,就为兵家所重视和推 ...

  • 《百战奇略》第四卷(原文及译文)共10卷

    <百战奇略>(原名<百战奇法>)作为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而问世,这无论是在宋以前或是宋以后,都是不多见的.因此,从其产生以来,就为兵家所重视和推 ...

  • 《百战奇略》第五卷(原文及译文)共10卷

    <百战奇略>(原名<百战奇法>)作为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而问世,这无论是在宋以前或是宋以后,都是不多见的.因此,从其产生以来,就为兵家所重视和推 ...

  • 《百战奇略》第六卷(原文及译文)共10卷

    <百战奇略>(原名<百战奇法>)作为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而问世,这无论是在宋以前或是宋以后,都是不多见的.因此,从其产生以来,就为兵家所重视和推 ...

  • 《百战奇略》第七卷(原文及译文)共10卷

    <百战奇略>(原名<百战奇法>)作为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而问世,这无论是在宋以前或是宋以后,都是不多见的.因此,从其产生以来,就为兵家所重视和推 ...

  • 《百战奇略》第九卷(原文及译文)共10卷

    <百战奇略>(原名<百战奇法>)作为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而问世,这无论是在宋以前或是宋以后,都是不多见的.因此,从其产生以来,就为兵家所重视和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