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时间能夺回来吗?
失去的时间能夺回来吗?
作者:李广生
“但损失可以弥补,甚至能够夺回来。”这是我的观点。理由如下:
第一,我们必须承认在常规教学中存在时间利用率较低、效率不高的问题。
第二,前一阶段在线学习学生并非一无所获。
第三,教学任务本身具有弹性,而且学习并非只在课堂发生。
基于这三点理由,或是基于止损和弥补损失的目的,后续的教学工作,特别是即将到来的返校之后的教学工作,重点应该在“提效”上做文章,而不是一味琢磨延长时间,但适度的增加时间也是必须的。
与效率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1.计划性,2.针对性,3.有效性,4.协作性。
一、有必要制定一个详细的教学计划
学校教育本身就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正规教育,但计划性,特别是教学工作的计划性有被忽视的倾向,多数情况下是大致确定一个框架,并没有细致的安排,导致教学工作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这是教学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常态教学中我们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弥补计划性不强带来的问题,而当下时间如此紧张,增强计划性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制定一份好的计划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底数清,二是任务明。学生居家学习这段时间究竟学会了什么、学会了多少,这个底数需要摸清,但并不一定非要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进校门就考试,对小学生来说过于残忍。
下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有哪些,这些任务也要清楚。返校之后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感觉干不了什么了,但如果精细到课时,每个课时都能得到有效利用,就会发现还能干很多事。教学进度安排好、教学任务规划好、课时安排确定好,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返校之后的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升。
二,有必要更加精确的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的针对性一直是常态课堂的难题,这一点通过教师的教案就可以看出。教案上的教学目标一栏或是含含糊糊,或是飘飘忽忽,或是晕晕乎乎,有人则干脆从课标上摘录几句,“借鉴”网上教案更是不乏其人。因为对目标缺乏清楚的认识和清晰的描述,教学过程不可避免的带有盲目性,教学效果只好“听天由命”了。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虽然有课标做支撑,但落实到每一节课和具体的学生确实难以制定。常态教学环境中教学目标可以含糊一些,毕竟有时间弥补嘛。返校之后时间紧张,那就必须要精确定位,以期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实施“精准打击”。
你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能够:1.记住什么(事实性知识)、2.理解什么(概念性知识)、3.完成什么(程序性知识)。至少在这三方面教师必须做到心里有数,并依此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
教学的针对性还体现在练习和作业的针对性上。孩子已经没有时间做大量的练习和作业了,“精练”必须提到日程上来。作业和练习与教学目标的匹配度要高,不能盲目的做题。课上和课下都对准教学目标“精讲”和“精练”,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促进效率提升。
三、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需得到高度关注
一节课结束之后,孩子们学到什么、学到多少等问题,我们通常并不十分清楚,只有等到作业交上来或是考试结束后,才会发现教学原来存在很多漏洞。如果反馈不及时,漏洞则会越积越多、越积越大,学生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有些孩子可能就会沦为“差生”,永无出头之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是,不要再让学生欠下新账。这便是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需要在返校后的课堂中得到有效落实,类似于我们熟悉的“堂堂清”“日日清”。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并及时进行反馈,需要教师做大量工作,前提是转变“教了就完了”的想法。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学了吗、学会了吗?
四、团队协作才能共克时艰
提高教学的计划性、针对性、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完成大量工作,比如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目标、编制习题等。一个人单打独斗,何况还有更加艰巨的防控任务,肯定会力不从心。团队协作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最好的选择。
以校为本的教研应该冲到前面,唱主角。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密切合作、明确分工,针对具体问题,制定方案和措施,整体推进教学工作。教案共享、资源共享、习题共享等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不要期望把时间夺回来,不要专注于挤时间,在提高效率上多下一点功夫,多做一些谋划。这样还有利于让我们心平气和地开展返校后的教学工作,缓解师生心理压力,从容应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挑战。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