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朋友留言“有没有经典的平面设计类纪录片推荐?”。我没有什么主观的推荐,只是为“不知道从何看起”的朋友提供一个方向,所以按照专业性的低(通识·下饭)、中(包豪斯·经典)、高(Typography·研究)三个等级,整理了这份比较个人口味的清单。因为国内的片子太多,而且大家也比较熟知,所以这里主要是国外的纪录片。TAKU 卓先生
深夜,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寻找一盏窗前的灯, 窗内百花齐放,窗外波光粼粼。 这里为非商业账号, 我们只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人能读到这盏“灯”的温暖。
5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在当下的社会信息中,我们越来越追求速度与效率。无论是在哪一种行业里,所比拼的都是对新鲜信息的灵敏度,这是行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是,高效益、高热度只是“一时之快”的解决了眼下的问题,并不代表这就是一个优秀的作品。近期,太多的事例告诉我们,在利益至上的当下,我们并不能客观的评判某一件事、某一个人的价值。对于设计作品来说,到底是昙花一现还是流芳百世,没有人可以提前预判。一百多年后的现代我们可以相对更为肯定的感谢包豪斯对当代人类生活的影响;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2008年8月8日开幕式的经典。同样,也许十年、五十年后才能更为客观的评价“小米logo”、“Tokyo2020”等作品吧。经典势必要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然而无论我们有多么客观,永远会受到时间的限制。因此,这些作品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伟人”与“小丑”之间来回返转。
由此可见,这不是一个在当下的舆论中追求效率和拥趸的事。这也就要求我们在阅览这些所谓的经典时,首先要抛去先入为主的概念,同时尽可能多的去了解作品的地域、时代背景。不要轻易的去定义一个作品,但是要始终保留自己的思考。
首先第一个清单属于介绍通识类艺术文化的类型。这部分影视资料只是泛泛的介绍了相关历史和作品,重点在于历史事件,内容往往故事性、综合性较强,很容易引起观者的兴趣。所以,很适合“下饭”时观看。简单概括来说,现代社会中我们所普遍认知的设计、现代艺术的概念,开始于19世纪末的欧洲,无论是实践表现,还是理论研究,都如雨后春笋般从沉睡的传统艺术中苏醒过来。进入20世纪后,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本土免于战乱的美国继承并发展了战前欧洲新兴造型运动。之后,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的腾飞,以及全球化的发展,与商业活动相结合的各种平面设计层出不穷。这部分通识类的纪录片主要在讲述以上三部分的历史。如果想要了解再早期的平面艺术的话,推荐阅览陈丹青的《局部》(一共三季,特别是第二季剖析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经典收藏,第三季讲的意大利的湿壁画)。《Modern Masters》是一部由阿拉斯泰尔·苏克(Alastair Sooke)主持的BBC系列节目。当然,这是所有喜欢艺术的人必看的一个节目。苏克介绍了4位20世纪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马蒂斯、达利和沃霍尔。节目内容强调的并不是这些大师的精英主义,而是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入手,无处不在的多媒体世界,从汽车设计、儿童书籍到最粗俗的名人杂志。在影片的第一个主题安迪·沃霍尔的案例中,当苏克在音乐和快速剪辑的摇滚视频中飞抵沃霍尔的家乡匹兹堡时,该节目似乎迎合了现代世界的注意力,似乎既不讽刺,也与沃霍尔自己对名望的痴迷没有直接关系。然而,一切并不像看上去的那样。苏克知道他的艺术史,在谈到绘画时,他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要点。走进沃霍尔成长的匹兹堡公寓,这场演出给了沃霍尔一种远比想象中更为丰满的感觉。(©每日电讯报)2.《The Visual Language of Herbert Matter》本片是赫伯特·马特的人物传记。Herbert Matter(赫伯特·马特, 1907年4月25日- 1984年5月8日),瑞士裔美国摄影师、平面设计师。早年,赫伯特曾在日内瓦和巴黎学习绘画,1932年,他回到苏黎世,在那里他为瑞士国家旅游局和瑞士度假胜地设计海报,因其开创性地使用摄影与文字相结合的方法,立即赢得了许多国际赞誉。1936年,因战乱赫伯特去了美国,并被传奇艺术总监阿列克谢·布罗多维奇聘用。随后为《时尚芭莎》(Harper’s Bazaar)、《Vogue》和其他杂志工作。1946年至1966年,Matter是Knoll Associates的设计顾问。1952年至1976年,赫伯特在耶鲁大学担任摄影方向的教学工作,1958年至1968年,他担任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和Museum of Fine Arts的设计顾问。1977年,他入选纽约艺术总监俱乐部名人堂,1983年获得AIGA奖章。在摄影方面,马特因其纯粹的视觉方法而赢得赞誉,他使用了所有可用的方法来实现他对光线、形状和纹理的视觉表现。他的创作生涯致力于缩小所谓的美术和应用艺术之间的差距。1984年5月8日,在纽约南安普敦去世。(©wiki)3.《Milton Glaser - To Inform and Delight》Milton Glaser(米尔顿·格拉泽,1929年6月26日- 2020年6月26日),美国平面设计师。他的经典设计包括“I♥NY”的标志、鲍勃·迪伦的海报,以及DC漫画和布鲁克林啤酒厂的标志。1954年,米尔顿联合创立了Push Pin Studios,与Clay Felker共同创办了杂志《New York》。1969年,制作并设计了反战短片'Mickey Mouse in Vietnam'。在米尔顿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他设计了许多海报、出版物和建筑设计。这些作品经常出现在全球的各大展览中,并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永久收藏。他的作品获得了许多奖项,特别是2009年奥巴马总统颁发的国家艺术奖章,米尔顿是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平面设计师。这部影片以采访的模式,介绍了米尔顿的生活,内容包括:在New York High School of Music(纽约音乐艺术高中)和Art and at Cooper Union(库珀联盟)的经历、在意大利的经历,以及他的婚姻和他的各种工作、合作经历。并且穿插讲解了米尔顿的经典作品的例子。采访的自始至终,米尔顿都是风度翩翩,其观察力令人惊叹。(©IMDb)这是一部关于广告和灵感的综合类影片。由道格·普雷执导,它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一些最具影响力的广告创意人员的工作和智慧。除了介绍了一些典型设计的同时,也讲述了许多行业之外几乎不为人知的故事。从20世纪60年代广告业的“创意革命”中爆发出来的这些艺术家和作家,在一个日常与平庸或操纵联系在一起的行业中,给他们的作品融入了一种令人惊讶的叛逆精神:George Lois、Mary Wells、Dan Wieden、Lee Clow、Hal Riney,以及《Art & Copy》中的其他负责人。他们设法抓住了数百万人的注意力,真正打动了他们。在这场对艺术、商业和人类情感的探索中,他们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广告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被揭示出来。(©IMDb)前些年一个很有意思的短片《Layout song / ならべうた》火遍了朋友圈,片子很短,通俗易懂的为我们介绍了排版的基本法,“对齐”、“放大”、“分开”等。当然,它不是一部纪录片,但是是一个很好的启蒙作品。《Layout song / ならべうた》是野村律子于2019年为NHK E电视台《デザイン-あ》节目的“デザインあの歌”环节制作的。《デザイン-あ》(DESIGN-AH)是NHK教育电视台(NHK E电视台)于2010年播放的以设计为题材的节目。节目的目的是从设计的角度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在传达“设计的乐趣”的同时,培养孩子们的“设计视角和感性”。策划人是我们所熟知的设计师佐藤卓,同时还有影像负责监督的中村勇吾(界面设计师),以及负责音乐制作的小山田圭吾。节目标题中的“啊”是日语中五十音的第一个“あ”,包含了“学习设计的乐趣的最初入口(デザインの面白さを学ぶ最初の入口)”的节目概念。里面还包含了13个设计主题。(©NHK)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深刻意识到科技不应该再被用来毁灭人类,而应该用来拯救人类,于是他决定彻底改造艺术和设计的教学方式。因此,格罗皮乌斯于1919年成立Bauhaus(中译:包豪斯),将所有学科都被汇聚在一起,重新定义现代世界的生活方式。这一构想也吸引了当时一批勇于改革的年轻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格罗皮乌斯聚集了那个时代最优秀的艺术天才,其中包括著名艺术家瓦西里·康定斯基和保罗·克利。起初,新的教育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为魏玛这个冷清的小镇,突然带来了活力,吸引了各地的目光。然而,这些先锋的理念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格格不入。因此,新一届政府上台,便包豪斯开始流亡。1925年,格罗皮乌斯利用机会把包豪斯搬到了德绍市。市长给了格罗皮乌斯建造新校园的机会,现在它被认为是20世纪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这里,格罗皮乌斯的设想终于被实现。但是,因为管理学校的压力,以及他个人的野心,导致格罗皮乌斯最终还是离开了包豪斯。随着纳粹党的崛起,他们指责包豪斯支持犹太人和布尔什维克党等“异族”,因而包豪斯被迫短暂迁往了柏林。在经历了两人继任者之后,1933年,包豪斯最终还是关闭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许多欧洲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被迫迁移至美国,在这个新天地寻找活动的场所,战后美国的设计文化也得到了发展。这也使得包豪斯所学校的遗产延续到今天,许多教师和学生将包豪斯哲学和教学方法传播到世界各地。包豪斯的理念及其遗产与两次世界大战的社会形势、政治、思想密不可分。比起书籍的记述,影像资料更能加深对包豪斯的了解。当然,保留下来的当时的影像资料非常有限。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到,现代设计不仅仅是造型问题,还与政治和思想问题密不可分。1.《Bauhaus - Modell und Mythos》(Kerstin Stutterheim, Niels Bolbrinker,2009年)包豪斯学派不仅是欧洲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学派,直到今天,包豪斯仍被铭记为现代建筑和设计的核心。但包豪斯不仅仅是一座立方体建筑或一个钢管椅子,直到今天包豪斯还是一个典型。包豪斯的老师有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莱昂内尔·费宁格(Lyonel Feininger)、保罗·克利(Paul Klee)、奥斯卡·施莱默(oscar Schlemmer)、建筑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和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等国际知名艺术家。这部纪录片展示了这所学校是如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强调了它的革命性,并讲述了在纳粹德国期间,包豪斯的师生们的真实故事。其中大部分都是由包豪斯学院的校友们讲述的。(©IMDb)《Bauhaus 100》是BBC为BBC艺术和BBC四频道制作的节目。一百年前,德国开办了一所艺术学校,这所学校将永远改变世界,它被称为包豪斯。一个世纪后,它的激进思想仍然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BAUHAUS 100》讲述了包豪斯的青年们敢于构想用艺术和设计从根本上改变现代世界的故事。(©BBC)3.《BAUHAUS–The Face of the 20th Century》这部片子着眼于包豪斯的发展和参与其中的关键人物,包括创始人沃尔特·格罗皮乌斯,以及他的继任者密斯·凡·德罗、莫霍利-纳吉和约瑟夫·阿尔伯斯。该项目还将包豪斯的历史置于德国魏玛共和国政治动荡和经济混乱的背景下。影片展示了当时包豪斯的学生们在包豪斯的时光,著名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讲述了包豪斯的教学理念是如何影响他的作品等。该作品包含了德绍包豪斯博物馆(Bauhaus at Dessau)的罕见档案片段,并考察了深受密斯·凡·德罗影响的芝加哥建筑。(©FMG)4.《Bill - Das absolute Augenmass》这是一部瑞士建筑师、艺术家、画家、平面艺术家和工业设计师Max·Bill(马克斯·比尔)的传记作品。比尔1908年出生于瑞士,在苏黎世的艺术工艺学校学习雕刻艺术后,受到勒·科尔比热的影响,立志从事现代建筑。之后去德国,在正处于全盛时期的包豪斯学习。比尔的“concrete art”是基于他在德绍时,从包豪斯学习期间学习的几何理论。二战结束后,他继承了包豪斯的“功能主义造型”理念,致力于创办乌尔姆造型大学等,并担任首任校长,被称为“包豪斯最后的巨匠”。在设计界,他除了活跃于产品、绘图、建筑、室内装饰等领域之外,还作为雕刻家、画家而闻名,作为理论家、评论家也留下了出色的业绩。他提倡立足于数学的真实,追求美的具体艺术,并在设计中实践了自己的哲学。(©wiki)5.《The New Bauhaus–The Life and Legacy of Moholy-Nagy》László Moholy-Nagy(莫霍利-纳吉),匈牙利画家、摄影师,包豪斯学派教授。莫霍利深受建构主义的影响,并强烈主张将技术和工业融入艺术。由于莫霍利在绘画、摄影、雕塑、电影、戏剧和写作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艺术评论家彼得·施耶达尔称他为“无情的实验派”。1923年,莫霍利受Walter Gropius的邀请到德国魏玛的包豪斯任教。他接替了约翰内斯·伊滕的角色,与约瑟夫·阿尔伯斯共同教授包豪斯基础课程,还取代了保罗·克利担任金属车间的负责人。这有效地标志着学校表现主义倾向的结束,并使其更接近其作为设计和工业一体化学校的最初目标。莫霍利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包括了摄影、印刷、雕塑、绘画、版画、电影制作和工业设计等领域。他的主要关注点之一是摄影;从1922年开始,他最初是由他的第一任妻子和合作者Lucia Moholy的专业技术指导的。在他的著作《Malerei, photography, Film(1925)》和《The New Vision, from Material to Architecture(1932)》中,他创造了“Neues Sehen(新视觉)”一词,因为他相信照相机可以创造一种人类肉眼无法看到的全新的方式来观察外部世界。这一理论概括了他的艺术和教学方法。1937年,被纳粹流放后,莫霍利搬到了芝加哥。自此,莫霍利和他的新包豪斯永远改变了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设计、摄影和艺术教育。莫霍利最大的成就可能是芝加哥的设计学院,他的一部分教学构架被伊利诺斯理工学院保存下来。(©wiki)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对排版的关注日益高涨,相关纪录片的拍摄也层出不穷,网上还上传了很多与排版相关的讲座和活动的影像。随着设计项目的数字化,与设计相关的技术和材料的历史记录成为关注的对象。如今,与这种技术相关的文物和人们的记忆,成为纪录片的绝佳题材。这一部分的影片,专业性相对较高,有些信息甚至可以边做笔记边看,当然,趣味性没有之前的两部分高了。“字体排版学”的技术是其本质的部分,通过对文字排版信息的介绍,从侧面描写现代信息环境和深刻的社会关系,展现技术在个人和社会的新媒介关系。这类纪录,不仅仅是这里所展示的欧文设计,还有大量的中国、日本制作的以汉字为中心的东方印刷学。不过,就西方的欧文设计来说,主要有两种,一种将焦点放在正在消失的活字印刷技术上的纪录片,另一种为针对经典字体、设计师的传记作品。1.《活版印刷職人・加藤隆男さんの「活字拾い、組版、印刷から裁断」まで》作为开胃菜,首先向为大家介绍一部很小众的短片。讲述了加藤隆男先生47年的印刷人生。加藤隆男,昭和9年7月28日出生,拍摄时,2014年1月现年79岁。加藤在秋田县的山村上小阿仁村主持“上小阿仁报社”的当地报纸《上小阿仁新闻》的活字印刷工作,已经发行了47年。加藤一个人负责采访、写稿、排版、校对、拾字、排版、印刷等所有工作,现在的发行量是400本,每周发行一次。鼎盛时期出版社仅有6名员工,现在只有加藤一个人。内容很简短,是一个很朴实的片子。Helvetica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无衬线字体,由瑞士字体设计师马克思·米丁格(Max Miedinger)与爱德华·霍夫曼(Eduard Hoffmann)于1957年开发。其特点是字体简朴沉稳,具有广泛的通用性,成为现在最为广泛使用的字体之一。在Mac系统中,Helvetica是标准字体之一。“Helvetica”的名称来源于拉丁语中“瑞士”的意思。日本以1964年东京奥运会为契机,在龟仓雄策的1964年东京奥运会海报中,被原弘首次使用。如今,在日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Helvetica,也被许多知名企业选定为标准字体,例如美国航空、德国宝马、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英特尔公司,还有日本的三菱电机、川崎重工业、名古屋市交通局、NTT、松下、岩谷产业等不胜枚举。(©wiki)3.《Der Mann von Schwarz und weiss: Adrian Frutiger》(Christoph Frutiger, Christine Kopp导演,2005年)这部片子介绍了瑞士字体设计师阿德里安·弗尔蒂格(Adrian Johann Frutiger),他影响了20世纪下半叶字体设计的方向。他的职业生涯跨越了热金属、照相排字和数字排字时代。弗尔蒂格最著名的设计是Univers,、Frutiger和Avenir三套里程碑式的无衬线字体。1970年代,法国巴黎公共交通局RATP请弗尔蒂格审查巴黎地铁的指示系统。他在Univers的基础上加以修改,设计了一套深蓝底白字的大写字母和数字,便于在照明不佳时使用。这套风格沿用到后来新戴高乐机场的指示牌设计上,在1976年上市的时候被命名为Frutiger。1988年弗尔蒂格完成了Avenir(法语中“未来”的意思)体的制作。1991年他又制作了 Vectora体,这套字体在小字号上也有很强的易认性。1990年代后期,他开始修改自己的Univers、Frutiger和Avenir,并数码化。Univers重新发布后具有63款变体,后与日本设计师小林章的合作制作了Frutiger的新版Frutiger Next。(©wiki)
越来越多的年轻设计师加入铅、木等活字组装印刷的“活字印刷”世界中,他们在如今难得一见的活字印刷中寻找新的可能性。2015年6月17日刊登。(©日本経済新聞)
本文主要参考、翻译于IMDb(https://www.imdb.com/?ref_=nv_home)、Graphic Design Review(https://gdr.jagda.or.jp)、BBC、Wiki、NHK,仅限于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