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文物被小孩当作玩具,30块钱卖掉,13年后惊艳展出
在传统的观念中,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是,随着考古发掘的推进,各种铁证刷新了我们的认知。中华文明并不是单一起源的,它是各个文明交流碰撞融合的产物。比如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热河地区的红山文化,也是源头之一。
红山文化的重要文物品种是玉器,而标志性的文物就是玉猪龙,出土数量并不少。在此其中,最有名气,也被国家博物馆悉心收藏的,还是有着“中华第一龙”美誉的玦型黄玉龙形器。它的发现经历,还有一段故事。
那是在1971年时,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有一位叫张凤祥的农民意外发现了一个石洞。他好奇地钻进山洞,小心摸索,找到了类似钩子一件器物。等到回去之后,他感觉这是一件铁器,也没有多想,就扔给弟弟张凤良当作玩具。
张凤良只有六七岁,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得到这样一个玩具非常高兴。他用绳子穿起这件器物,拖着在村里到处玩。就这样,几天以后,有人发现器物外表类似铁锈的硬壳已经部分脱落,露出玉质光泽,在阳光的照射分外明显。
张凤祥这才意识到,自己捡来的不是铁钩子,而是一块玉器。尽管文物知识匮乏,玉器值钱的道理还是懂的。张凤祥赶紧带着它到当地的文化馆。经过工作人员的的鉴定,这件玉器以30块钱的价格被征收。
要知道,那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人人争当万元户”的口号都没有流传。30块钱对于一位农民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一笔巨款。然而,对于文化馆来说,这也不过是一件无法断代的文物。于是,它被锁在库房里,并没有太多人在意。
话虽如此,这件文物的出名,还得归功于一位有心人。翁牛特旗文化馆的负责人贾鸿恩在1984年的文物杂志上,看到了红山文化取得重大进展的消息。当时,在辽宁省的牛梁河古墓中出土了两件玉猪龙,立即在文物界引起轰动,它们的照片成为了各个文物杂志的封面。
贾鸿恩清晰记得,自家文化馆的库房里,就有一件类似钩子的玉器与图片上的玉猪龙很相似。他立即叫人带上文物,专门坐火车赶到北京,请教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
苏先生是考古专家、北大教授,也是研究红山文化的大行家,提出过“中华五千年文明曙光”的概念。当他仔细研究了这件玉器后,又耐心询问了发掘地点和过程后,认定这是红山文化的重要文物,是一件玉龙。
专家的指点,如同拨云见日一般。这件文物外形酷似一个“C”字,难怪被认为是钩子。其实,它就是甲骨文中“龙”字的写法。而且,在文物的前端,就是一个龙头的造型。只不过龙是虚拟的生物,只能以鹿眼和猪鼻为原型。在龙颈的位置,还有一个类似马鬃的突出物,相当特别。
所以,专家分析,所谓玉龙,其实应该是以蛇为原型,结合了鹿眼、蛇身、猪鼻、马鬃等特征。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图腾,是万人敬仰的。从龙山文化来看,早期的龙也是劳动人民根据现实中的动物特点归纳整理的。
尽管苏秉琦先生判断它是红山文化的遗物,但文博界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它来自民间征集,不是考古发现的,所以有专家认为它的年代存疑,甚至否认与红山文化相关。玉器的断代,又不能根据仪器简单判断,大部分情况只能根据器型特征推测。
直到2010年,经过2年多的艰苦工作,专家组专门立项,再次走访见证出土过程的相关人员并实地考察,最终认定玦型黄玉龙形器是出自翁牛特旗乌丹镇新地村东拐棒沟红山文化遗址群,它也被称为红山文化玉龙,又有“中华第一龙”,被征调到国博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