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者李军:大溪地的姐姐说
心
在
♥
养
滋
A Story of Rain
在BORA BORA的四季酒店两晚三天依依不舍离开前往大溪地首府帕皮提岛(PPT)这是新年的第七飞,在帕皮提住上三晚就进行下一阶段的旅行-日本长野雪猴温泉♨️拍摄之旅。这将是新年的第八飞,从帕皮提✈️东京,结束第一阶段的大溪地之旅。
第一节 帕皮提概况
进出帕皮提多次,都没有好好端详一下这里。
帕皮提是大溪地的首府,是行政机关所在地,也是唯一有一个能够进出大溪地的国际机场,大溪地人口不到20万,帕皮提的人口就多达13万,其余人口分布在其他30多个有人居住的岛上,大溪地还有40多个是无人岛。
几年前就知道大溪地,在我的映像中有三点是最重要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来到这里:
1)去大溪地是代表着爱情和浪漫;
2)大溪地物价奇高,是因为这里没有工业,所有物资都需要进口,人工也很贵;
3)这里居住了10%的中国人,居然来自深圳龙岗的杨梅坑;
来到这里之后切身的感受是:
第一条见仁见智;
第二条的确如此,这里最低工资政府要求是相当于人民币12000元,物资也的确是从国外进口,但是个人觉得还能够接受;
重点是第三条,居然在岛上结识了一位已经在这里扎根了三代人来自深圳的客家人,也因为她,让我对大溪地又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第二节 结识了当地华人
这位华人姐姐姓邱,最早是她的爷爷先来到这里,她的爸爸是出生在大溪地今年已经95岁高龄还依然身体矍铄,平日里和邱姐姐一起包包手工的包子和馄炖,邱姐姐在岛上经营手工的一些面食,提供给总统府和各大高档酒楼酒店,也许不是大生意,但是看得出姐姐乐在其中,每年姐姐还会出国旅行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和姐姐认识纯属偶然,在帕皮提租了民宿,房东是姐姐的堂妹也是华人,但是已经不会说国语只会说英语和法语,邱姐姐来看房东的时候就这样认识了。
姐姐很热情,在工作之余会带着去逛市场游览大溪地的街景,还会把她的作品拿来吃,有时候是馄炖,有时候是各种包子,有时候还会有芒果和龙眼火龙果,每次姐姐都会说:这是家里种的,或者这是邻居送的。一来二往我们就渐渐熟悉起来,对于内向的我来讲也开始好奇地了解大溪地以及大溪地的华人的生活情况。
姐姐说:到她的孩子现在华人已经是第三代了,第一代华人是民国时期来到这里的,很多是深圳龙岗地区的漂洋过海来这里谋生,这里华人的每个姓氏就代表着一个族群,当时来大溪地也许是因为要谋生。
祖辈们在大溪地很勤劳勇敢谦逊,和当地的土著人保持了非常良好的关系,祖辈们为后辈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大溪地经济的80%都是第一代华人所打下的坚实基础,第二代华人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但是第三代华人已经开始在文化上慢慢被当地的多元文化洗礼,他们当中很多人已经不会讲国语,只会听得懂一点客家话。她的孩子现在就是这样,姐姐说这是她教育的失败。
语言文字在文化的认同感上是非常重要的,语言文字的背后是文化传承,是价值观认同,2000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个人觉得最重要的不是疆土的统一而是文字的统一,文字统一代表着各族人民的融合,语言的多样性代表着文化的丰富多彩。
第三节 家族的关系
我最兴趣的就是家族间的关系,姐姐说:第一代华人很团结很有家族观念,兄弟姐妹之间互帮互助,相互扶持,所以走动就很频繁,亲情间的凝聚力很强,不光是逢年过节就是平日里也来往甚密,到了第二代继承了这种传统,但是随着家族中的老人的离世,这种走动减少到逢年过节,到了第三代就开始有了自己的空间,更加讲究个性化,不太热衷于这种互动了,家族的概念开始淡化。
这种变化也很正常,因为过去在一个谋生的环境里打拼需要大家团结协作,团结一心,其利断金;
耳濡目染下一代也传承了这样亲情融合,但是第二代已经不需要大家一起去打拼了,而是只需要继承发扬父辈打下的各自的产业,过往的紧密度开始下降了;
到了第三代所受到的教育是西方式的教育,从语言上要学法语,法语是大溪地的官方语言,要学好语言肯定要家里家外都要说,才能学得好,而第二代的华人也许不太重视中文的重要性,慢慢的华语就被法语替代了。从就业上年轻人开始自己在社会上打拼,不太依赖家族的产业,有了充分的自主性独立性,对家族亲情的依赖程度也大幅减少,而且现代的社交网络成了平台,就更加淡化了家族亲情的凝聚力。
所以生产力的革命也改变着社会形态的组成模式,未来会不会个体化虚拟化,逐渐从实至虚,甚至连是不是在和人打交道都不清楚,也许只是一个“IOS”。
这个问题值得社会人文学家研究,并上升到国家层面加以方向性引导,最近深圳的“邻居”发生的局面,深层次就是文化的认同感的矛盾。
我和姐姐的交流很愉快,姐姐讲话很有分寸又很坦诚。
第四节 族群间的关系
我对大溪地三大主要构成的族群间的关系也很感兴趣,姐姐也把她的切身体会分享给我听。
姐姐说:当地主要是土著居民其次是宗主国法国人以及他们的混血,最后是华人族群。
土著人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里祖祖辈辈休养生息,他们非常乐观开朗,大自然给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各种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是火山地貌,火山喷发带来了肥沃的土壤所以有面包果和各类丰富水果可以裹腹。
还有大海母亲的馈赠可以提供优质蛋白,土著人只要10几分钟,就可以从海里捕来各种新鲜海鱼直接烹饪。
而且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冷热适宜,再热也不需要空调,再冷也有20度左右,十分合适享受生命享受大自然,所以当地人对物质追求很淡化,我看到年轻人都喜欢带着耳机或者音响骑着自行车在公园里玩耍唱歌跳舞,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华人当时过来也是因为国内的生存环境的恶劣,所以来到这里就开始勤奋地劳作谋生,和当地人的生活态度完全不同,慢慢经济就被华人所掌握,但是华人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勤劳,谦逊”。
华人的勤劳可以给当地人带来很多方便,谦逊可以和当地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所以华人在当地也被尊重和接纳,当地的华人首富都低调亲民,默默为当地作出贡献。
还有就是以法国人为主的西方国家的居民,也许在心态上他们比较有“优越感”“骄傲”,所以当地人和他们的关系比较一般化。
我自己的感受就是当地人非常快乐,笑容常在,身型也很丰满,能歌善舞。
姐姐也时常回国,对国内也有她的感受,感受最深的就是“快”。
在大溪地的氛围就是“慢”,慢慢来,所以人的性情也是温和恬静,不急不躁,而且是身心合一的,感觉就是修行人。
国内就刚好相反,她和爱人回国,感受很不适应,什么事情都是快,急急忙忙,这是一种氛围环境,在这样的氛围环境中,会很敏感地觉察到不适应,我们已经习以为常而不自知。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身体可以快,心灵何处安放?
当心灵跟不上身体的节奏,就会有很多器质性的反馈在身体上呈现。所以如何照顾好“心灵”应该成为一门学科,来帮助大家,这既不是宗教也不是玄学,而是通过对“心灵”的重视引导大家去平衡好“身体”与“心灵”,让它们能够协调,无论是大人小孩都一味追求看得见的“GDP”,小孩的“GDP”就是分数,大人的“GDP”就是经济,做到“身心”的“中庸”,这个“度”的把控就是“智慧”。
和姐姐的相谈甚欢,姐姐丰富了大溪地的旅行,也让我感受到同文同宗那种脉搏的跳动,让我感受到娓娓道来和恰到好处的魅力,这也是一种“心灵”的疗愈,虽然民宿的设施是简陋的,但是因为有姐姐在,让我这次大溪地旅行得到了巨大的满足和滋养。
祝愿姐姐在大溪地一切顺安喜乐!
END
文/李军
图/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