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风华正茂,挥斥方遒。长城资本——新一代房地产投资开发管理公司
长城资本合伙人(Great Wall Capital Partners)是墨尔本一家由年轻而资深的房产精英团队打造的集房地产开发、开发管理服务、物业投资与管理以及地产基金等为一体的房地产投资专案平台。三位创始人分别是付俊杰、沈辰坤和魏建勋。见到三位年少才俊,脑海里立刻闪现出“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几个字。整个访谈过程中,三位给我的感觉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极具正能量。
纵观“长城”的项目品质的确可圈可点。自2014年创立以来,长城资本一直专注于墨尔本传统富人地区的高端精品住宅、商业地产项目的投资与开发。从最初的小型豪华别墅开发到现在的综合投资开发,一路走来一直秉承“快周转,高回报”的投资理念,同时结合为每位投资人量身定制的专属投资方案,打造出了具有“长城”特色的“零风险”投资平台与高收益的合伙人模式。
“长城”最大的优势是在于寻找优质地块以及产品设计和定位,创立了独一无二的合伙人模式与投资人一起参股投资,并提供所有买地、设计、批文、建筑、项目管理、售卖一条龙服务。“ 我们每个环节都有专业团队严格把控,并保证年12%以上的回报,如果不能达到12%的部分我们愿意自己承担。可喜的是,公司成立3年为止还没有一个项目低于30%年回报率的。”项目规划总监沈辰坤骄傲地告诉记者。
沈辰坤
——澳洲遍地有黄金,掘金靠把握商机
2006年,17岁的他满怀求知热望,作为高中留学生踏上了澳洲这片热土。身处异国他乡,举目无亲,他立志拼搏,全身心投入学业。在成功择校,顺利跳级后,以本校年级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墨尔本大学录取后进修建筑设计专业。在大学期间,作为唯一的华人学校大使参加了相关项目培训,每年的假期还在中国著名的央企现代设计院实习。在置身大学勤奋苦读的同时,他尝试下海做生意。与合伙人一起买下一家中餐馆,开启了商业梦想,当然,也是为了能移民留在澳洲。
对于一个20岁不到初出茅庐的青年,经营餐馆谈何容易。他瞄准新媒体的崛起,运用刚兴起的新浪微博为自己新餐馆的开幕造势;当发现做旅行社团餐回报低、资金回流慢,又决定转型做日式自助餐,想尽一切方法振兴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成效立竿见影。后来,由于学业繁重与合伙人的退出,导致餐馆被迫经营中止,算是初涉商海遇到了波折。
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他父亲的一句“男孩要失败 就要早失败,跌倒了再爬起来”的激励话语让他找回了信心。可是接下来的话做什么事业呢?经过深思熟虑,他瞄准了自己的专业与热情所在——地产。他敏锐地觉察到:公寓销售行情因受政策影响开始走下坡路,果断地另辟蹊径:于2014年从从事多年的地产销售中转型,做起房地产项目综合投资开发。
回望发展路途,他十分感慨,成功归功于在职场中偶遇的一位“贵人”,虽是萍水相逢,但相谈甚欢,这位热心大叔也是慧眼识珠,十分赞同做综合投资开发,欣然成为他的创业投资人,出资了200万澳元。有了这笔资金,沈辰坤与合伙人打造出有崭新理念的长城资本,开启了新的事业征程。有着中国央企设计院与澳洲地产销售工作经验的他就担纲起长城资本的地产项目规划设计负责人的重任。
2015年6月8日,沈辰坤一鸣惊人。2014年斥资175万买入的Thomas大街19号在那天以258.5万成交卖出,短短半年多的一个地块转卖,投资回报率高达50%!此外,Camberwell的Acheron大街11号项目现金回报达到惊人的168%。沈辰坤说,“房地产中小型开发是没有太多利润的,如果一块地未来两年没有升值潜能,该项目肯定是一个失败的项目。”现在很多做过开发的人都已经了解到了这句话的意义,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够在刚进入房地产开发行业的时候就理解得这么透彻呢?
魏建勋
——和客户一起成长的业界良心
交谈中,发现魏建勋虽不善言谈,却非常稳重严谨,对房地产市场具有精准的把握能力。他在长城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周从几百物业和土地寻找最具有投资价值的产品。众所周知,要开发先选地。在选地时不但需要考虑众多因素,比如地理位置和地块情况,还需要与本地中介和地方议会接洽,了解该片土地未来的发展前景等等。魏建勋充分发挥了对房地产未来市场的精确定位以及选项目的独特见解。
2009-2011年,魏建勋第一次创业开了一家搬家公司,雇佣需要工作的中国留学生,鼓励他们,和他们一起努力工作,生意红红火火。魏建勋和其他搬家工不同,他在工作的同时非常注意搜集各个区域的房价数据,并且对于墨尔本的房价变动有非常敏锐的观察和分析见解,这种天生的“敏锐”对于将来的房产项目选择起到了关键的奠基作用。2012年,挣到了第一桶金的魏建勋果断结束了搬家生意开始二次创业做地产销售,运用之前做搬家公司积累起的房产知识成功地把公司运营得有声有色,年销售额到达3000万。
“长城”另一位合作人付俊杰给当年做销售的魏建勋的评价是“地产界有良心的销售”。“他不像其他做销售的,卖给你就不管了,他在卖之前会把缺点和优点都告诉你,卖完以后还会给很多的建议”。他常常免费给客户当顾问, 帮助客户和身边的朋友进行买房前的市场分析和未来预测, 即便没有生意成交,他也热心地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专业建议。因此,在这行业也积累了自己的人脉,增长了更多与房地产有关的所有知识。
2014年,魏建勋和沈辰坤通过朋友介绍彼此认识。由于两位年轻人都有成为开发商的宏图壮志,很快就谈到了一块儿。据沈辰坤回忆说,那段时间魏的老婆怀孕,尽管如此,那半年的时间里两人聊项目还是常常聊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人制定出了“5%的订金,一年交割的模式”来迎接2015年的房地产改革,最终两人一口气用最少的订金买下了多个富人区的块地,在当地老外的中介里面建立了良好口碑。果真2015年墨尔本房地产市场大爆发,尤其是他们所选择的区域比如:Canterbury, Camberwell,Kew等地区在2015年最为火爆,两人通过转让和拍卖等方式成功的把手上的部分项目快速售卖出去,并且把多余的资金投到了下个项目。“快周转,高回报”的开发投资理念也一直延续至今。
付俊杰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付俊杰作为长城资本合伙人的建筑总监,也是三位合伙人中稍年长的合伙人,阅历也最为丰富、曲折。他是15岁留学来到澳洲,从开餐馆到承包建筑工地,这一代年轻孩子基本上都没有吃过的苦他都尝了一遍。和沈辰坤略有不同的是,付俊杰开的第一个餐馆很成功,可是他想要更大的视野。有一天,他的餐馆接待了一些建筑业的从业人员,通过他们了解到了一些建筑行业的情况。通过餐馆认识的这些朋友最终使得他暂时告别了餐饮业,一头扎到了建筑行业里,招了十几个工人,一口气承包了四个工地,起早贪黑在不同的工地间一做就是四年。到了第四年,一个百年的建筑商破产了,在宣布破产的那一刻,还在工地上工作的他措手不及,因为这意味着建筑商拖欠的20多万澳元将一去不复返,之前3年多的利润一下化为泡影。面对手下等着发工资的工人,他回忆说“大脑一片空白,眼前恍惚”,那次的意外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但他还是扛下来了:“做生意失败是很正常的,做人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要它不直接影响到你生活,你就不能一直消沉,哪里摔倒就哪里站起来。”虽然生意上的损失巨大,但付俊杰还是不愿意看到一起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兄弟们蒙受损失。他冷静下来,把手下的工人交接给一家有名望的大公司,将他们的损失降到最低;接下来他没有一走了之,而是东拼西凑还清了所有工程材料款项,安排好一切后他选择了关闭公司。
原因是不管身在厨房,还是在工地,他的目标一直是要做房地产开发商!通过朋友介绍,付俊杰认识了长城的另外两位创始人,三位年轻人有着相同的志向和差不多的年龄,自然相见恨晚,一拍即合,加入长城资本,开启了自己的开发商道路。有了付俊杰的加入, 弥补了“长城”在建造上经验不足的短缺; 同时,注重细节,做事非常严谨的他也正是他们团队最为需要的人。
“如果你想得到什么东西,你自己去努力。”这样的信念也扎根在三位长城资本合伙人的经营理念里。在为客户投资买房的过程中,他们每一步都会亲力亲为,从选地上观望市场的动向、做大量的资料调研和数据分析,到购房上与本地中介的洽谈、与会计和律师的沟通,再到后期的市场分析,产品设计以及市场营销等。
“长城”不善于做市场推广,他们整个团队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房地产数据收集和分析,项目以及产品分析上。付俊杰告诉我们: “我们不是一家设计公司,但是我们所设计的产品比别人的更适合市场,我们不是建筑商,但是我们建造的报价和质量都远远优于同行。原因是我们只专注于我们擅长的领域,地产开发与管理。 我们只做三件事情:寻找土地、市场分析和产品设计与最终的项目规划管理,其中涉及的第三方都会层层筛选出最合适的专业公司来负责,我们进行监督。我们只做开发商应该做得事情,不会像很多建筑商为背景的开发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据了解,“长城”很少接受客户自己的项目进行管理,只做自己投资参与的优秀高品质项目。
沈辰坤补充说道
长城资本后续好项目不断,永远跟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在记者不断追问下,他透露长城目前正在打造的市中心近郊的23套联排别墅项目估价3000万澳元左右,项目周期只有一年多,但是预计回报率将达到80%;以及传统富人区大型豪宅项目估价在7000万澳元左右,回报率同样将非常惊人。在”85”后创业的大潮中,自己开公司创业做老板的很多, 但是有大的格局的公司却为数不多。用创始人沈辰坤的话说:“‘长城’是一些80后年轻人创业的一家地产公司,从最初做公司到现在,大家不只是想把‘长城’做成一家平平淡淡的公司,更想在西人的国家里做成一个像万里长城那样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品牌。我们开发的产品会像‘长城’一样有保障,我们想成为华人开发商的代表,成为一个传奇。这就是我们叫做‘长城’的原因!”
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由靠谱的分析, 出色的团队和优秀的项目构筑起的长城资本合伙人模式,未来的传奇可以延续得多长,我们翘首以待。
此篇文章刊登于《澳中商圈》2017年11月刊,青年创业 YOUNG ENTREPRENEUR P38-P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