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稚丨亲情孝顺这些事,就是个因果报应
春节是个家族团聚的节日,团聚的意义(或者说动力)很复杂,大家通常简单地概括为亲情。但亲情又是什么呢?也许是血脉之情的关爱,也许是深入骨髓的习惯,也许是从小以来的熟悉,也许是孤独个体的归属感,也许还有报恩、责任,甚至旁人的压力,等等。
不同动力驱使下的团聚,团聚的感觉就差别很大。对于全民排除万难合家团聚的春节,有人泪奔,有人吐槽,这也很自然。其实,没有谁对谁错之分,站在不同的角度,都有道理。
我只是希望,将来中国人春节能有更多的选择,真心想回家的,能够更顺畅地回家,不想回家的,也不必被绑架。
子女对父母有责任,但责任感不是凭空产生的,高品质的责任感来自于爱。
真正孝敬父母的人,并非是为了想做一个孝子,为了实践先贤教导而刻意去隐忍服从,真正的“孝”,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爱,对父母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亲近、尊重和怜悯,从而形成一种习惯,一种责任感,于是不可能在日常的言语中伤害父母,更不可能在父母需要帮助时抛下不管。没有真正发自内心的爱,孝就是一种伪善,并且是不可持续的。
所以,在“孝”的形成这个问题上,起主导作用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我们要强调的,是父母首先要做一个好家长,然后才是孩子做一个好孩子,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但传统教育中恰恰相反,将父母放在绝对支配的地位,处处强调孩子的恭敬、服从,以孩子的退让、牺牲为代价来构建两代人的和平共处,这是不对的,也注定不能成功。
孩子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爱,不是由于圣贤的教导产生,而是因为父母在长期的养育中感染而成,是父母关爱呵护孩子的自然反馈,是在相濡以沫中产生的亲密关系。
我有一位朋友,她儿子非常叛逆,高中毕业后就几乎不回家,回家也没有好脸色。我这位朋友是钟情于国学的,她儿子从小就熟背《三字经》《弟子规》,小时候倒是规规矩矩,对人很有礼貌,甚至是太有礼貌,让人怜惜。但长大以后性格却惊天逆转。我了解她家的情况,她家最大的问题就是暴力,她老公脾气非常坏,对孩子经常动手,孩子很怕他。她本人脾气要好一点,但不足以弥补老公对孩子的伤害,而且她自己也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孩子在家里最喜欢的是奶奶,他对奶奶很有孝心,一般情况下他不敢违背父亲,但他父亲吼奶奶时他就会挺身而出干涉,不惜因此得罪父亲。他对奶奶的孝可以压倒对父亲的孝,为什么?因为奶奶是对他最好的人!
这种关系在很多家庭都不鲜见,隔代亲情有时候胜过了亲子关系,就因为老人对孙辈更加慈祥,更加呵护。
孝心来自于爱。假如孩子生活在一个有爱的家庭,父母本身的宽厚品行就足以培养出一个孝子,这其实是他们自身的福报。而我之所以反对背诵《弟子规》这样的东西,不是说它一无是处,而是因为它让许多有问题的父母不去审视自身的问题,却寄希望于孩子能克制自己来满足父母。在这种缺乏自省的家庭中,“传统文化”就像驯兽师的鞭子,家长利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父亲的最后一年,我一直在他身边照料,很多人称赞我是孝子,特别是老人们,非常羡慕我父亲。但其实,我对父亲所做的,不是因为孝,而是爱和怜悯。试想一下,一个深爱着你,你也深爱的人,你难道不希望他快乐,他长在吗?哪怕不是因为爱,当一个人已经悬在万丈深渊的边上,他紧紧抓着你的手,把你当作唯一的依靠,你就是他的救星,你一松手他就完了,你能松手吗?
孝这件事,还真不是我所考虑的。一个来探望父亲的老人对我说:“你要好好报答他,你要想想你小时候,他对你那么好。”我听起来觉得很别扭,我真没想那么多,只要一想起小时候父亲对我的好,心里就满是悲伤,而没有“报答”这两个字。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如果我不那么做,我就会难受,没人逼我,是我自己心甘情愿的。
所以,亲情、孝顺这些事,真的是个因果报应。孩子只不过是在学着父母的样子,父母所种下的,将来都会收回。儿女孝顺,是你该得的,儿女不孝顺,也是你该得的。
我说这些可能会让一些人伤心,那就自己去琢磨吧。
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转载请与作者联系获得授权。
时光有限,不妨偶尔读点精华
伸手摘星,至少不会两手泥污
我在阳台,所思所见
鲁稚的阳台:luzhi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