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之中,心理的创伤如何抚平?
发布时间:2021-07-23
作者:咕噜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虽然我已经被救下,但脑海中还是不断地回放着当时的危机时刻。”
“在救下很多人之后,不仅身体,我的心也好累好累。”
“在网上浏览了许多洪灾相关的内容后,突然感到有些喘不上气。”
……
7月20日,河南省遭遇极端强降雨。据报道,截止22日4时,强降雨已经造成河南省103个县(市、区)877个乡镇300.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33人,失踪8人[1]。
这几天学堂君打开微博,首页满屏都是因洪水被困人员的求助信息,断水断粮、地铁被困、医院停电、村庄被淹……一场大型的洪灾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出现,并且灾情还在持续。
面对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一方面,我们需要保障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注意了解如何应对和预防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心理创伤。
受灾群众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亲历突如其来的洪水之后,威胁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2]。而PTSD及其相关症状进一步会导致抑郁、焦虑、恐惧、物质滥用等负面的心理后果。
自己和亲人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财产损失、日常生活受到扰乱……一系列严重的打击会导致PTSD的产生和持续。其中,最常见的PTSD症状包括[3]:
(1)持久的灾难重现
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不由自主地回想创伤性事件的经历,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事、物反复引 发触景生情的痛苦,同时伴有心跳加快、颤抖、出汗和食欲减退等生理反应。
(2)警觉
持续地警觉性增高、易激惹、入睡困难、易醒、注意力难集中、过分担惊害怕、产生惊跳反应。
(3)逃避
持续地回避,极力不想有关创伤性事件的人和事,尽量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因而兴趣爱好变得冷淡,对创伤性经历有选择地遗忘,对未来失去信心。
(4)抑郁和焦虑
抑郁和焦虑是常见的伴发症状。
经历创伤事件后,个体是否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应对方式有关。面对创伤事件,我们一是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工作者的帮助(非常重要),二是可以进行自我调节:
(1)认知调节
面对和接受不能改变的事实,关注自己能改变的部分;
转移注意力:过度关注相关事件的信息会让自己陷进去;
思考和寻找生命的意义。
(2)情绪调节
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明白自己的状态是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一种普遍的、正常的反应;
向家人和朋友倾诉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寻求理解和支持,减轻恐慌。
(3)行为调节
充分休息,做一些自己平时想做,但是总是没有时间做的、有意义的事情;
正常饮食,定时定量;
放松身体,如联系冥想、瑜伽;
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心情和想法。
救援人员的共情疲劳
消防战士、急救医护人员、巡警、心理咨询师等助人者在救助人员后会出现一类特有的心理健康问题,即共情疲劳(compassion fatigue)。
助人者虽然没有经历灾难本身(如失去亲人或生理、财产等的直接损失),但在向他人提供生理援助和情感支持等救助过程中,由于主动付出(如物质、生理或心理上的援助)而遭遇压力并出现心理不适,即助人者的共情反应不足或过度对自身造成了共情压力,进而出现类似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4]。
具体的表现包括:
(1)情感上出现了压抑、沮丧、衰竭等异常症状;
(2)工作的满意度与有效帮助他人的能力则有所降低, 在救助过程中做出不良的专业判断, 如制定不佳的救助计划等;
(3)若个体具有严重而持久共情疲劳症状, 其日常生活会受到影响, 并对工作产生强烈的倦怠感以致于不得不选择离开工作岗位等。
那么,救援人员应该如何应对和预防心理危机呢[5]?
(1)做好自我照顾
留意自己的基本需要,维持适量的营养和休息;
通过一些放松练习和活动,舒缓紧张的情绪;
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明白自己的能力和局限,适当拒绝能力之外的工作。
(2)救援后的放松与恢复
在完成救援工作后预留一段调整期,多进行一些放松的、有意义的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尝试放下“负责人”或“专家”的角色。
一般群众的替代性创伤
除了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之外,网络上的群众们也在实时了解灾情信息,积极转发求助微博,想要为救援工作尽一份力量。但殊不知,即时远在网络的另一端,大量浏览灾情信息也可能会引起替代性创伤(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替代性创伤指虽然没有真的遭遇创伤事件,但通过亲眼目睹、看报导、听他人转述等方式得知这些讯息后,因为共情受害者,也出现了创伤反应,如恶梦失眠、麻木感、易怒、过度警觉、易受惊吓、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甚至对世界产生悲观的看法[6]。
和共情疲劳的区别在于,替代性创伤不会出现对求助者的共情能力或情绪降低的表现,但替代性创伤会更多地导致个体的意义感、世界观等受到破坏。
过去认为,只有第一线的救助人员是替代性创伤的高危群体。但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没有亲临现场的普通人也能够感受到创伤信息,进而遭遇替代性创伤。比如疫情期间,有些人可能没有处在疫情严重的地区,但情绪仍产生强烈的波动。
预防和应对替代性创伤有以下要点[7]:
当大量的灾难信息已经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强迫自己放下手机;
建立界限感,不必因自己未帮上太多感到过分内疚自责;
获得家人和朋友的陪伴,减轻孤独感;
维持正常的生活和作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情绪。
最后,学堂君整理了一些心理援助热线,供身在灾区的朋友求助:
河南省心理援助热线:
0373-7095888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1350383658
0371-86590506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系统河南督导点联合奇才心理:
白班:0371-86169595(9: 00-12: 00;14: 00-18: 00)
晚班:0371-22993442(19: 00-23: 00)
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
(服务时间:18: 30-21: 30)
4009678920
010-67440033
027-59427263
学堂君
希望天佑中华,雨水快快停下,太阳快快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