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和谷 | 秋天的话题
黄堡文化研究 第465期
秋天的话题
和 谷
从时令上说,今年的立秋已经是一个月前的事了,但真正使人尝到秋味,当是下得很象样的白露雨之际。终于耐过流火之暑的西安人,开始拾掇凉席蒲扇及电扇一类降温物什,而满街巷大多是着起秋装的人群了。
立秋那阵我是客居太白山间的,确实窥见了云天收夏色的情景,逮到了木叶动秋声的诗趣。赶回城里,却是“秋老虎”的天气,人们被闷热得简直是嗷嗷叫了。天凉好个秋的意境,来得难场,来得迟缓,倒也来得叫人猝不及防。
其实,隔窗细察雁塔路上的中国槐树冠,已略显苍黄沉重的色调,蝶翼似地开始飘落了。这新近被选定为市树的幸运者,曾有过春夏间的清芬与浓荫,却正是在这秋光里显示出点缀这座都市的气格。一叶而知秋的遥想尽管说的是梧桐,而对于中国槐来讲自有其幽远和深沉的地方。作为市花的石榴,那红的白的或黄色的花故然好看,其球形的晶莹酸甜的果实在品尝秋的意味上,于这座都市是更恰切不过的。
而浴着黄黄的秋阳,挽着惬意的秋风来这儿一游的不同肤色的远朋,对自个儿在这个季候抵至西安的选择,会以为是一种高见。不要说来这里看风景的好,风景里的秦岭淡远得不易觅见,风景里的渭水也被隔在城郊的川原之间,观树赏花吧,哪里没有花木草色呢?道是来体悟悠悠岁月里的风景,西安则会让你不虚此行,满意而归的。这是缘于别一种意义的秋,与大自然四季轮回的秋天相和谐,赐于真诚的游客们以美丽忧郁的深味。
这是一种浓重宽厚的民族文化的色彩,唯有秋之情调秋之韵律才可以与其融和。而春嫌有些鲜嫩,夏天则又过份热烈,冬呢,却寂冷得会窒息心境。秋多么好,秋的西安一如悬挂在历史大树上的一枚熟得开裂了的石榴,酸甜可口,用苦涩的表皮鲜艳地包裹着。
以如此心态去登大雁塔,去看兵马俑,去游古城墙,去逛那些极方正的大街小巷,去吃羊肉泡,去买三彩马,去洗贵妃澡,去遥想周秦汉唐的故事,去梦李白杜甫,去捕捉报话大楼记录时代的钟声。经意或不经意的一瞥或一番凝思,却已是邀游于秋之历史的原野上了。似乎,无论如何也走不出浩瀚峻美而狞厉厚重的碑林。
西安的秋老了,老了。秋的西安也同时在走向成熟。碑林里的象形字在相对的时间里逐渐剥落,大雁塔在相对的空间里出现倾斜,而地底下封建帝王们的殉葬品在被作为珍贵文物在电视新闻中屡屡披露,古城墙在修复还原中劈开多孔门洞,护城河于疏通中架设起多座桥梁。凝缩的在松动,封闭的在开放,拓宽搬迁,高层建筑,城外城,立交桥,使当今的西安与她的历史和未来一起生长着。西安拥有文物,但她绝不是化石。她的那条丝绸之路在艰窘而美妙地延伸着,她的生命在更新,她的叶片在脱落中必然孕育着鲜活的绿色旗子。
正如秋天的黄土地,有收有播,死的在死去,生的在生来,这座都市是永远富于生命力的。前日的白露雨,使种麦子的土地有了好墒,也使生活在西安街市里的人们感受到了秋的美意。
《光明日报》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和 谷
国家一级作家。1952年生,陕西铜川黄堡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历任《长安》《特区法制》《百年陕西文艺经典》主编,陕西省文联副巡视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团顾问。
《市长张铁民》《无忧树》等多部作品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报告文学奖、新时期散文奖和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等。著有《和谷文集》14卷、《柳公权传》、长篇小说《还乡》《谷雨》等60多部。舞剧《白鹿原》《长恨歌》《孟姜女》编剧。作品收入教材和北京高考试卷,翻译为英文、法文。
从事文学创作之外,兼事书法绘画,画作《东原》《闺怨》《种豆南山》《北地》等入选《中国作家书画集》等多种书刊展览。曾获陕西省直机关书画奖项和陕西中青年书画家称号。
黄堡书院设有和谷文学(艺术)馆。
来源:作家和谷 新浪博客
【编辑】孙 阳
【主编】秦陇华
你右下角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