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文艺】陈敬民/回望老屋

回望老屋

作者:陈敬民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老屋,那是梦里故乡的缩影,是亲情聚会的殿堂。老屋之老,不单是指经历岁月沧桑,年代远久,更重要的是指屋中有老者先辈,中堂供奉祖先牌位,彰显一家门风。老屋不仅是先辈传承给后人的物质财富,还是家庭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
(老屋前一片花海)
我的老屋在君山区良心堡镇福星村(原钱粮湖农场四分场八队)。地处良心堡镇东南、刘家铺东北的交汇点上,与华容团洲乡接壤。那里属典型的平原地貌,一马平川,风光秀丽。记忆中最美景象是:三月,油菜花开,老屋在金色花海中沐浴而“活色生香”,惹蜂飞蝶绕,迎燕子归来。十月,棉花吐絮,老屋在一片银白色的世界里聆听秋日私语与秋风吟唱。
我的老屋不老。儿时印象中的老屋早已“改朝换代”,灰飞烟灭。现存的老屋是在我离家上大学参加工作后的1985年建成的,到现在也才30多个年头。建老屋时,我早已结婚有了孩子,建起了自己的小家,我没有在老屋生活过。就是与父母随迁八队的祖母也只住了公房,没有等到老屋开建于1983年就谢世了。不过老屋离原住的公房地基只有百十来米远,祖母生前对老屋那片土地是熟悉的。准确地说,老屋是父母和弟妹们后来的家。他们一起同甘共苦在老家生活过好多年,因而对老家有着与我不一样的情怀和感慨也不足为怪。我不过是因父母居住在那里“爱屋及乌”而已。
对当地老屋不老的原由我是有过一番探究的。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历史上环境不适合永久定居。人随水来水去,种洲打樵捕渔多为外地迁徙流浪而来,譬如我的祖先是在民国初年从湖北来这里繁衍生息,并非当地土著人。湖区人的流浪生活类似于草原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生活;二是近代湖区人经济不宽裕。受传统习俗影响,重吃穿不重居住。讲求吃在嘴里,穿在身上,洪水来了,随即走人。投资住房建设怕洪水倒垸毁于一旦得不偿失。习惯住草盖芦壁泥巴糊的简陋房子。即使“茅屋为秋风所破”,也并非当地人的耻辱;三是农垦建场拆迁房屋。过去自己的老屋被拆了住公房,公房住了几十年又拆了建私房。且集中居住导致农场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火烧连营”。农场分散建私房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分田到户以后的事情。我家的老屋就是在那时兴建的。
(作者和父亲老屋前合影)
尽管老屋不老,甚至还没有我居住过的房子年代久远,但它毕竟是我父母建成的,凝结了我父母大半辈子的心血。父母艰难创业几十年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不动产,有了子女后代心中的“老屋”。我的老屋是当地农家典型砖木结构的红砖瓦房。座北朝南正3间大屋,中间是堂厅,两边间是睡房。正屋东边建有天井厨房杂屋,正屋西边搭建有两间厕所。老屋曾经人丁兴旺,蓬荜生辉,着实让父母扬眉吐气。最让父亲引以为自豪的是,老屋地基打得高,暴雨不上水。建筑材料富实,全山杉檩子,山杉门窗,宽大敞亮。猪肝色的老火砖墙,砌墙沙浆中石灰水泥配比重,预制构件中钢筋粗密用料足。老屋经历了1996年的大水溃垸,在1~2米深的洪水中浸泡了一个多月,风摧浪打,丝毫无损,巍然屹立。
近些年来,老屋又几经修缮,门前建起了宽10多米、长20多米的水泥大晒坪。东西两条通道连接通村公路。老屋前后左右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其间修建了可供轮椅通过的水泥小路,便于行走不便的母亲观花赏景。老屋顶上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庭前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君山区能源办专题在《岳阳晚报》头版发表了图片新闻,展示我父母的新农家新气象。老屋东边还有两棵高大挺拔的杨柳树,在绿荫环抱的老屋园林中形成鹤立鸡群之势,巨大的树冠下有母亲组织修建的小巧精致的土地庙。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母亲就开始了吃斋修道。老人家的虔诚感召了周围的善男信女,十里八村有人前来顶礼膜拜。90年代后老屋里也供奉神明暮鼓晨钟,香火不断,颇为兴旺。只是母亲走后,父亲把神明送回了道观,老屋又恢复了以往的宁静。父亲偶尔去过道观,那不是迷信神明,那是怀念母亲。
(翻修后的老屋)
岁月如白驹过隙,30多年弹指一挥间。老屋迎来送往,聚聚散散告别了好多人。先是弟妹们在这里读书长大,有的在这里结婚,有的在这里出嫁,有的在这里启程出门求学或参加工作。他们再也不是这家的常住人口了,来了去了只是匆匆过客。再是前些年大弟和母亲相继去世永远告别了老屋。老屋现在剩下的唯有父亲孤身一人。父亲不肯离开老屋,并不觉得精神上孤独。那里有他熟悉的乡亲、土地、庄稼,习惯轻微劳作权当锻炼身体,又能打发时光。父亲不缺吃穿,不缺钱花,每月有退休金加志愿军补贴上3000元,对付在乡村抽点差烟喝点小酒的日常生活绰绰有余。与土地庄稼亲密接触能让老人活得实在与自在,表现出庄户人特有的惬意与悠然。
在老屋,有他和母亲一起添置的家什物件,父亲看看这、摸摸那,就像能触摸到过去的岁月,触摸到母亲的手迹。父亲觉得母亲并未走远,感觉到母亲在外孤独了还会回来和他作伴,仿佛常常能看到母亲的影子,感受到母亲的气韵温馨。在老屋,父亲能与母亲跨越时空用心交流的常常是在梦境,梦醒时分也不免感到苍凉、凄惶与落寞。黄土将要埋齐颈部的老人并不怕死,知道阴阳两界其实也只有一步之遥。在老屋,父亲能与子女团聚的只有四时八节生辰日子,时常听到的只有电话里子女问候的声音,难看到子女们的面孔。白天还好,可以出去走走,到了晚上,只有电视机和床铺作伴。即便是这样也没有动摇父亲对老屋的那份坚守。父亲离不开老屋还有着他自己的思亲情结。父亲从小就跟着祖父在那一带种洲、打樵、捕渔,那片土地嵌印着他不同时期人生的轨迹。祖父去世早,祖母跟着父亲过日子,直到在我家养老送终。祖母离世就葬在离老屋不远的良心堡河南岸河头上。父亲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了,和我决定修缮祖母坟冢。在墓地植了好多树,换了好大的石碑,祭祀祖母诞辰百年。
(作者父母90年代的照片)
我知道,现在的老屋因父辈的健在而存在。父辈健在,对老屋总有那么一份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牵挂。可以想见,在若干年后父辈不在了,它留在我们心中的只是一个记忆和情结。且这种记忆和情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淡化、模糊到最终消失。老屋或因为无人居住管理而破损坍塌成为一片废墟。或因为更换主人改换门庭面貌全非。或即使保持原样也是物是人非,在凭吊瞻仰老屋时全然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一切近在眼前似曾相识然而又是那么遥远和陌生。我有心在老屋的路边立下了一块寻根石,刊载了主人当年生活的情景。我想象,再摸到它时有一种久违了的心情,全然没有了当年温润的感觉,它仿佛极其冷静地向人昭示一个既定的结局:“千里搭长棚,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如此,老屋亦如此。但是,我也相信人类文明只要有血脉传承就会有寻根问祖。我们的城市还发展不久,都说城里人的根在乡下,老屋应该是留在我们心里的根。如果根都丢了,奢谈亲情乡情也是枉然。我想,无论如何,把根留住。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随着光阴的流转,老屋已渐行渐远。留给我的,是那一抹抹温馨的记忆,有着如水般的温软、甜美与静谧。回想起当初的一幕幕,眸子里,总是闪烁着晶莹的泪花。特别是在老屋留下的父母曾经年轻的音容笑貌,时常萦绕在心里、梦里。我想,那才是后辈人的老屋情结之根本。
后记:
这是8年前留在QQ空间的随笔。当时母亲已谢世,父亲执意要在老屋坚守一年,等办完母亲的周年祭事才依依不舍告别故里。那段时间我特别惦念父亲,经常回老屋看望他老人家,感慨之余写下这些文字。如今,父亲已经谢世,发表此文是为了纪念故去的父母。
 
(本文写于2018年10月18日)

作者简介

陈敬民,笔名静鸣,岳阳市政府部门公务员退休。曾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过文章。业余时间喜欢读文学作品,退休后偶尔写点小文章。

图片:作者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卢宗仁专辑         万辉华专辑     蒋正亚专辑

彭定华专辑          吴标华专辑      易石秋专辑

陈有红专辑         谭伟辉专辑       黄志中专辑

谭湘岳专辑         沈保玲专辑       史建国专辑

朱素青专辑         杨英专辑           柳平国专辑

许光辉专辑         杨辉专辑          弘毅学子专辑

方绪南专辑         龚春林专辑孙美堂专辑

万志勇专辑         甘桂柳专辑      官松源专辑

熊英专辑             刘正年专辑       罗夏龙专辑

秋暖跃马合辑      魏晓晖专辑       方良专辑

何志贤专辑        吴穷专辑             严树林专辑

(专辑持续更新,欢迎作者入驻)

(0)

相关推荐

  • 三月往事

    余亚文/文 三月的阳光总是明媚.那些绿油油的地毯似的麦苗,那些金灿灿的锦缎似的油菜花,都闪着鳞鳞的波光.映得人酥软而又莫明地怅惘. 分明地记得那个三月十七日早晨,老师说我家里出了点事,我从学校匆匆赶回 ...

  • 廖忠金:我家房屋的变迁|散文

    王明学:恩仇记|小小说 图文/廖忠金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一排破旧的青瓦木屋,古老的戏楼,烟雾依稀的关帝庙,会龙场一片萧条.解放初期,祖父分到一个门面的街房.原木的柱头,墙壁就是竹篾上面抹上稀泥. ...

  • 霜降 · 家乡的柿子红了『二十四节气』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913期 ] "咱家门前的柿子红了--又该给你晒柿饼喽!"周五,父母早早吃完晚饭,一如既往地期待着我在手机里出现.电话那头母亲的关心越来越"唠 ...

  • 【赣雩文艺】作者:许良修《老屋抒怀》总第945期③2021年第151期③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老屋抒怀 作者:许良修 父亲走了, 母亲也去了. 只有老屋尚存, 是我生命中永恒记忆. 老屋一土一坯, 和着父亲汗和水. 一层一层垒起来, 父亲的体味仍在屋内. 老屋一 ...

  • 那年,写给女生的赠言⑤

    ◆ ◆ ◆ 文 | 城北 赠曾同学 十七岁的生日是花的生日, 十七岁的年华是飞的年华. 母亲说  她的青春, 是一盆囿植兰花, 锁在阁楼上青瓦下, 是用针线刺绣的青春, 是用机杼编织的年华. 而我们的 ...

  • 【阅读悦读·散文】单巧红《老屋》

    [作者简介]单巧红,高级教师,喜乐不可支,喜随心所欲,喜宅居,喜美食,学生敬称"皇额娘",同事乐称"蒙娜丽莎",学校里最有女人味的女神经. ---------- ...

  • 魏素荣|追思母亲张秀英

    娘离开我们已经十六载了. 娘叫张秀英,名字还是在上识字班时起的.她十七岁嫁给了父亲,父亲几年后参了军,她一个人在家拉扯着一群孩子,还要照顾老人.她一生辛劳,白天和男人一样,上坡干重体力活,回家再干家务 ...

  • 「亲情美文」祖母的椿花

    一朵一朵,那些闪烁在童年记忆中的淡黄色的小花. 一缕一缕,那些飘荡在童年记忆中的清幽的椿花香. 是的,椿花,椿树的花.她们是细碎的小花朵,她们是素朴的小花朵,她们是安静的小花朵,她们是乡村祖母的小花朵 ...

  • 渔家老屋

    (朗读者:赵朋) 搬离渔家老屋已有十多年的光景.思念之情恰如一坛陈年老酒,随时间的增长日益醇香,愈发绵长. 童年居住的老屋,虽不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豪宅,对我却有特殊的感情.老屋 ...

  • 【三湘文艺】陈敬民/那年春天的微聊

    那年春天的微聊 我和同学的难忘故事 作者:陈敬民 钱钟书先生说,似乎我们总是很容易忽略当下的生活,忽略许多美好的时光.而当所有的时光在被辜负被浪费后,才能从记忆里将某一段拎出,拍拍上面沉积的灰尘,感叹 ...

  • 【三湘文艺】陈敬民/缅怀岳母

    缅怀岳母 作者:陈敬民 以往每年清明,老伴的弟妹相邀回故乡为其父母上坟挂"清明".今年却未能成行,一是新冠病毒疫情影响,二是老伴自己重症卧床,需要我全天候监护.清明前某天,我从手机 ...

  • 【三湘文艺】陈敬民/妻子如姐

    妻子如姐 作者:陈敬民 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我妻着实大我一岁,我曾诙谐地对妻说:"我们家到现在都不富,主要是你大我还不够."妻对我一个白眼:" ...

  • 【洞庭作家】​陈敬民/故乡的传说

    "党在我心中"特刊征稿启事  故乡的传说  作者:陈敬民 登上岳阳楼向西远眺,视线越过君山,穿过洞庭,直抵水云深处芦荻岸边,那便是我可爱的故乡.  --题记 我的故乡钱粮湖,原是江 ...

  • 【洞庭作家】陈敬民/夕阳下的诗意生活

    夕阳下的诗意生活 我和同学的难忘故事 作者 陈敬民 武汉,对于祖籍是湖北的湖南人我来说,有着异样的情感,如吃热干面,赏武大樱花,览东湖风景,读汉派作家池莉作品,听易中天的汉腔普通话<品三国> ...

  • 【洞庭作家】陈敬民/难忘那位老太太

    难忘那位老太太 作者:陈敬民 这几天,乘坐早发的41路公交车,车上空荡荡的,我心里也空荡荡的.再也难在此时此车上见到那位感动过我的老太太了.       清早41路首发车去市一医院东院方向,我从花板桥 ...

  • 【三湘文艺】陈毓乐/张老师学英语

    "党在我心中"特刊征稿启事 张老师学英语 作者:陈毓乐 张老师,是我们英语班的一位同学,在我们眼中,他简直是一位75岁的年轻人,他嗓门大又爱笑,笑声里阳光很充足.他退休前是一名乡村 ...

  • 【三湘文艺】熊业民/花儿为谁开

    "党在我心中"特刊征稿启事 花儿为谁开 作者:熊业民 "哥哥面前一条弯弯的河,妹妹对面唱着一支甜甜的歌······" 小英与大明年纪相仿,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 ...

  • 【三湘文艺】谢益民/母亲的布鞋

    "党在我心中"特刊征稿启事 母亲的布鞋 作者:谢益民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至今日,母亲虽然离我们远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