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岩闲草|陈钟查鼓,尽是急公好义声
金乔觉上白云间,一寺洞开万仞山。
借问悬崖青鸟使,陈钟查鼓几时还?
这是原白云区区长查明文先生的一首诗作。浩劫初定,查老不免又怀念起当年白云岩寺内那洪钟巨鼓了。当当晨钟,咚咚暮鼓,春夏秋冬里,日日由庙中悠悠飘出,回响在群山叠岭之中,悠扬在炊烟草庐之间,把一层宁静祥和罩在了乡村的上空。这钟鼓之声,在山间乡野回响了几十乃至几百个岁月轮回。
这钟鼓的事情,发生在清初,原因却要回溯到明万历年间。由于雷火焚毁了寺庙,白云岩寺经历了好长一段时间的低迷。时局动荡不定,山民们更需要找到一个心灵寄托,敬神尊佛,似乎成了一种本能。白云岩寺的衰落显然不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寺庙似乎在等待一个机会,一种环境氛围。这个机会在笠庵和尚时出现了。
康乾时期,国家已经稳定,且走向了兴盛。虽为强化统治故,而兴起过文字狱,但佛事似乎没受到什么影响,何况这是僻静的乡下。于是,前有吴氏的施田,后有吴渊如等献山(《白云岩碑记》等有载,前文已述),寺庙也殿宇初成。但白云岩寺的发展依然是百废待举。
许是施田献山的感召,许是急公好义的热肠,陈查二姓自然不能袖手。 白梅陈查二姓,宋末元初从婺源避难来此,本是舅姑二家,本就携手迁桐,落足斯地,共渡时艰,卜吉定基,开枝散叶,耕读传家,终成旺族。尤其是陈姓第五代出了个“明威将军”远恭以后,后世累代官宦辈出。尽管级别不算很高,也足以光耀门楣,“岩前陈家”的声名就越发显赫了。查姓也同样人丁兴旺。朴素的先民们是心存敬畏与感恩的,对人世,对山川,对神灵,莫不如此。对神灵的敬畏,往往是感恩的首选。
陈查二姓本就在白云岩脚下,所以长期担任着白云岩寺庙的“山祝”(即庙祝)之职,参与管理寺庙的寺产与事务,维护寺庙治安。宗法制度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下,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一个家族,不仅有一整套的家法家规,规诫族中子丁,还要有德高望重的族长(长老),在对外争持中,维护本族的权益与声誉,在社会公益中勇于担当,以提高本族威望。什么建庙礼佛、修桥补路、抚恤孤寡老弱之类,总有族长愿意牵头去做,不仅是风化乡里,更认为这些是人的应有之善,当然也少不了为一族后人积德积功的思想因素。身为“山祝”,复兴白云岩寺,当然义不容辞。
于是,两姓族长动议,要做出一件既符合寺庙需要又能兴佛事利生民的事来。两姓各有分工:陈姓铸钟,查姓造鼓。钟,自古以来就是宴享祭祀之具。不仅如此,《白虎通》云:“钟者,动也,言阳气于黄泉之下,动养万物也。”钟,又是集地之灵气的器物。鼓,《周易》说,“鼓之舞之以敬神。”又有“鼓之以雷霆”之说。看来,钟鼓之设,用意深远。
钟鼓如期制成,卜定吉日,唢呐锣鼓,彩旗炮仗,红绸舞风,人声熙熙,一路向寺而来。其时,白云岩寺的大殿就在今释果良所建大雄宝殿之前,前沿基脚仍存。函云庵为前后两进,面朝西南,中有小院。“陈钟”悬于寺庙大殿,“查鼓”架于函云庵内(有人记忆的位置刚好相反)。据说那钟有一人多高,造型精美,音色宏厚而清越。从此,晨钟悠扬,暮鼓沉宏,回荡山间,传遍乡野,渲染着祥和。晨钟暮鼓的每一次敲击,都是好义之音一次次在人们心间叩响,佛事可兴,民风可纯。民国初期,一位人称“老朱庄(音)先生”的人,在东山陈院开私塾,还曾做了一幅对子:华厦傍云岩,时听钟声青鸟语;筑垣依大岭,常闻樵唱牧童歌。可见,这钟声,成了人们吟咏白云岩可圈可点的构境元素了。钟鼓之声里,也依稀有香火兴盛的影子。
破四旧时期,这承载着佳话的“陈钟查鼓”,被当作迷信和愚昧,扫进了历史的废墟。所以,后来才有人发出了“陈钟暮鼓何时还”的呼唤。事实上,今日白云岩早已是钟磬音袅袅了。
来源:文乡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