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占鉴:天干和地支形成的原始意义及其内涵
干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表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两部分构成,是一种原始的用于记录和表述事物规律性的一门文化。从出土的甲骨文中,也有干支的表述。至少说明在殷商时期,已经形成了这种成熟的表述方式。
例如在出土的殷商商王武丁时期的甲骨文残片中,诸如“戊寅,羌目三屯”以及“王占曰,有崇,其来有艰,至九日辛卯允有来艰自北”,“乙卯卜,争贞,王从伐土方,受有右”等等记载来看,那时用六十花甲干支表述已经很成熟了,那么其起源不会晚于商朝,很有可能在夏朝便已形成。
十天干组成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其方位属性为,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戊己中央土,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
其中十天干数刚好与河图数相符,传说这种搭配及形成于黄帝时期。其意义为分布十干,用于统管五行,进而以纪天之道,其认为天之五行气化生成万物,而我们在地表是要效法天之道的,也就是说天之道是地之道的基础。从现代意义上理解来看,就是之所以我们地面能有生存的稳定环境,这是由宇宙天体之间的作用而形成的,先有天后有地。
那么在十天干的表述中,阳干所蕴含着刚健,积极,向上,生发,等意义。阴干蕴含着安静,柔和,收敛,内藏等意义。
从其规律来看,古人并没有现代高科技的天文理论,其一切来自仰观天象,那么在古天文学中,这种天干所表示的,是在古天文系统中假想的“天球”上,其他天体星体(诸如木星,太阳,月亮,北极星等)在天球上的位置定位,也就是“天球”上纬度的表达。因而天干表示着其他天体星体在天球上相对地球上下的的坐标位置关系。
因为古人假设的是将木星定为太岁星,即初始参照天体。从天球纬度来看,当木星从甲的位置开始,经过10年的周期又回到了甲的位置
从现代天文意义来看,天干所包含的内涵,是把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进行了十等份的分割模式,因为公转轨道不是圆的。古人也不清楚,只是用天干的定位,根据天体的位置循环规律而定。
再看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所揭示的是地场能量,古人除了发现天体有周期性的运行规律外,也发现地球本身也有自己的运行周期,这种规律在西方古天文中为12星座的规律,我国地处北半球,看不到西方那些星座,参照北极星,其勺柄转动了12月才回到原来位置。
从现代意义上来看,地支所揭示的是地球自转轨道进行12等份的意义。在我国古天文学“天球”上,十二地支表达的是经度位置定位。即天体与地球左右东西的经度位置关系。
前面我们知道了十天干是天球纬度来看的规律性,而从经度上看,木星运行的轨道面和地球赤道面不是一个平面,那么这时候我们观察到,如果木星假设从子位开始,需要经过12年才能重新回到子位。
因而古人观察太岁星木星的运行规律,从纬度和经度观察,其周期是不一样的,总是不能重合,那么从同一个经纬位置点观察,需要经过60年的周期,才能太岁星才能完全回到原来的同一经纬点的位置。这也就是60甲子的意义。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古人天干地支为什么一个是十个,一个是十二个。其根本意义在于,天干所表达的是太岁星木星运行在“天球”纬度的位置关系,地支表示太岁星木星运行在“天球”经度的位置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