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月子】/ 林径寒
看月子
林径寒
九十年代之前,农村还流行一项很重要的礼尚往来——看月子。
作为娘家人首当其冲,娃出生三天当姥娘的拿着鸡蛋黑糖,几把子手工挂面坐着娃他姥爷亲自驾驶的自行车送到闺女家。
“男娃热”在那个年代非常盛行,谁家要是添了男孩,老老少少那个高兴就不用说了。孩儿他妈也是走路都特有精神……
给男娃“看月子”讲究非常大,选日子必须是双数,什么十天、十二天等等。
看月子这天,娘家的礼档最惹人眼:里面儿全新的“抱褥子”、插花的小红布月娃枕头、半竹笼鸡蛋,一摞挂面,一堆花卷馍、石子打的干馍…周围看的人频频点头,相互交头接耳。亲戚们根据远近拿贺礼。基本都是三尺花布或者红布,六个或八个“油卷子”就是本地人说的花卷馍,鸡蛋黑糖是亲近的人必拿的。
看月子最好是用竹编的食盒,精致的手工编织,长方形,略宽一点儿的竹篾编织出弓形的食盒把,可以挎在胳膊上。食盒里放进去花卷馍和鸡蛋、黑糖,上面盖上一块红布,然后盖好盖子,一切准备完毕。没有食盒的就借一个手提式篮子,收拾的整整齐齐的妇女们三三两两“吃汤水”去。
看月子是女人们的事儿,除了娃的姥爷和舅舅,其他亲戚都是女的。有小孩去的基本都是直系亲属才可以,小孩也是男娃最受欢迎。
这种畸形的心理需求就是导致大批八零后“单飞”的主要原因,更让人费解的是,三十几岁的男孩找不到对象的家庭都是当年的“男娃热派”。或许?当年把女孩偷偷送给别人,日思夜想盼望着生个男娃时,他们压根儿就没想三十年后的“苦酒”都是自己酿造的。
如果生了女娃,先不用问生的是男是女,只看婆婆几个月好像没洗的脸,大概情况就知道了。
女娃的看月子没有男娃丰盛、热闹。只看看月子的人回来时脸上的表情,就知道“席面”如何了。吃了男娃看月子酒席的个个都是竖起大拇指“娃他爷爷出血了”……大家说着奉承话。
添了女娃“汤水”就一般般了,简简单单四个或者六个菜喝酒,红辣子炒咸菜吃饭完事。没有男娃月子酒席上的”硬菜”和七碟八碗,更没有娃他爷爷奶奶笑盈盈、乐滋滋灿烂的笑脸。
最能诱惑记忆的是那细如丝,煮熟还不黏的挂面,里面卧着两个或四个荷包蛋,葱花儿香和着面香飘满院子,顺滑不腻的吃一口……五脏六腑顿时清澈兴奋起来,半碗面下去,浑身热乎乎、额头沁出微微的汗珠。
难怪“月婆子”都吃鸡蛋打挂面呢!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一面。每一个时代,同样都会留下遗憾。决定人生的是思维定式,而不是全靠运气。三十年前错误的选择导致了三十年后的结果,男娃热痛了,悄悄兴起“女娃好,不用熬煎车子房子…………”
前辈说得好:“没有两代人作底,发展是很难的”……现在看来,新的一代必须踏在老的一代上面,否则!无发展可言。
今天的“女娃宴”和“男娃宴”已经没有了区别,无论是当爷爷奶奶的,还是参加宴席的所有人,脸上的表情是一致的——高高兴兴:谈笑风生,话题中心内容没有了三十年前的“男娃好,重体力活就得靠他们,顶梁柱啊……没有个男娃可不行……”
今天的话题里隐隐约约,小声窃窃“女娃就是好……你看谁谁谁俩闺女,享福的很嘞……过去的人糊涂,要儿子要儿子,儿子长大了还不是给人家养的……还是闺女好……”
●
主一位编 :张主彦
副 主 编:沉 穗
编一位委 :王宏民 万 毅
编委一位 :郭 旭 韩 晓
编委一位 :巨 石 薛光炜
顾主编问 :周海峰 苦 艾
主编顾问 :亓宏刚 蒲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