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村 家 庭 一

(一)

盘江边有一个小山村叫沿江,村里有二十来户人家,人民公社时期这里叫沿江生产队。村里住着陈、王、张、李、韦、何六姓人家。大家同在一个蓝天下和睦相处,互相关照,走亲访友、赶集上下,都喜欢邀邀约约、男群女伴有说有笑一起出入。那些上学的孩子们更是好玩,一个人是不走的,至少要约上两三个才走。

20世纪六60年代这里的孩子们上学要走五里多的山路才到学校。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无论天晴下雨都坚持在这条上学路上往返来回。他们三五成群嘻嘻哈哈相伴而行,在小学这六年的时间里能坚持走完这趟求学路的不容易。这群孩子中一个叫李建平(小名元宝)的孩子从小就讨人喜欢,村里人都夸他说话懂事、做事勤快。孩子们都喜欢和他在一起玩耍,在上学的路上难免有些磕磕碰碰、打打闹闹的事发生,他就是孩子们的解交人。有的孩子年纪小走累了他就会停下来等一等,凡是他看到的可以帮一下的事可没少做。他常常喜欢唱一唱的歌曲是《学习雷锋好榜样》,可以说孩子们都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读着《为人民服务》的书长大的!

时间一晃几年过去了,1971年元宝考上了县中学,三年的中学生活让他学到很多新知识,眼界开阔,理想远大,长了见识。寒窗三年已是十八岁的大小伙了,志于当一名新式农民而回家务农,当时称之为“回乡知青”。在家跟着父母上山下地不辞劳苦,一应农事无不通晓,是位名副其实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公社书记叫他担任大队长(现叫村长)他谦虚地谢绝了。又叫他去当民办教师,他高兴地接受了这项任务,当了两年民办教师又回家务农。当时农村是集体劳动,生产队的农、林、牧、副、渔各项收入是集体管理,统一分配。粮食除了上缴国家的公粮,经济除了生产队各种开支和提成的公积金,剩下的按照“人七劳三”(人口占百分之七十,出工得的工分占百分之三十,也叫人七工三)的制度分配,社员们把分得的钱叫做“分红”。他家分得的钱和粮都是在前十户之内。就当时的农村生活来说他家算是好的,基本生活有保障。原因是他父母会精打细算,勤俭节约,根据自家的情况定出合理的治家方法,他父母的治家方法使他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教育和启发。

元宝是个心灵手巧的青年,回家务农期间就跟着他伯父学做木工,他伯父可是乡里出了名的木匠,人称“李师”。由于他勤学好问,学习专心致志,受到伯父的信任和赞扬,把全部技术技巧传授给他,决心把他培养成本家的木工继承人。功夫不负有心人,弹指间几年过去了,他没有辜负父母和伯父的期望,终于学成可以出师了。他伯父年事已高就由师傅升为参谋长、军师。

二十三岁这年元宝和本村姑娘张英莲(小名莲花)结了婚。姑娘和他算是青梅竹马,两厢情愿,有情人终成眷属。他家兄弟姐妹共五人,他是老大,结婚两年后父母叫他们自立门户分了家,父母分给他们一些家具和日常生活用品,还有粮食,从此开始了自己管家的生活。分家后夫妻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亲手修建了住房,为创建美好家庭奠定了基础。

分家是一个家庭生活的转折点,一个家庭的决策、生产、消费、收支管理,孰轻孰重,里面大有学问;一家老小的衣食住行,人亲客往,社会交际,生产劳动,收入支出,一切等等无时不在思考之中,都得要精心策划和认真履行,常言说“当家才知盐米贵”。要把这些事情做好,走上致富路,说来容易做起难,路怎么走全靠自己的谋划和努力。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农、林、牧、副、渔齐发展。人们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谋发展,广开致富新门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庄稼人起早摸黑,风里来雨里去辛苦劳累那是常事,只有经得起艰苦奋斗的人才有前途,才能战胜困难经营好一个家。小两口有商有量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不认真做的事。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尽管有些事的结果不尽人意,他们也不互相埋怨、责怪、推卸责任。总结经验,重整旗鼓,大不了从头再来。在生活的道路上要想做成功一件事情不是像“吹糠见米,垂手可得”那样容易。

建平长年在外做木工,他的木工不但在乡里做,还到城里去做,三天两头不着家。英莲成了家的总理,家里的一切事情全靠她的安排。对于农村人来说勤快人是没有多少闲功夫,忙里忙外,放下这样又提起那样,对于生产劳动家务事情只要合理安排就会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在生活实践中她逐步学到了治家的门道。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理财,这可是治家的关键。农村家庭的农副产品多少是有的,饲养家畜家禽,种植蔬菜、水果,还有栽培的树木。土产无价宝,合理利用土地,只要人勤地就不懒。重在经营和管理,常言说“三分种七分管”,善于去研究去实践,只要肯攀登什么奇迹都会出现!

每逢赶场天英莲是不会赶空手场的,上场时总要背点这样提点那样,背的不是水果就是蔬菜,提的不是鸡鸭就是蛋,买进卖出,做点小本生意,虽赚不了大钱可对家庭的经济收入和收支平衡起到了关键作用。建平有这样的贤内助在家管理很放心,就安心在外做工,每月三千两千往家里寄,家庭的日常开支英莲没有动用这钱,都如数存在银行里。从她的身上我们找到了“勤俭持家”这个词语的最佳答案,像这样的女人当家能不走上致富路吗?

(0)

相关推荐

  • 孤蓬万里||拉土起圈

    关注天安门文学,让文字温暖人生! [作者小传]杨开鹏,笔名孤蓬万里.岭上居,陕西西安人.现任国企高管,高级工程师.爱好文学.诗歌.摄影.旅游.偶有作品发表在刊物和网站. 天安门文学★与您结伴同行 孤蓬 ...

  • 赶场路上的故事

    "今天赶场路上,你猜我捡到什么了?"三十多年前,早春的一个赶场天下午二三点钟,父亲赶场回来,坐在饭桌边,却不急于吃饭,而是跟我妈卖起了关子.向来沉默寡言,缺少幽默感的父亲,以往赶场 ...

  • 东北风情:冬天打柴火

    "猫冬" ,是东北的地方俗语.意思是说:东北的冬天气候寒冷,滴水成冰.农田里不能生长植物,人们不用到地里去劳动,每天像小猫一样"猫"在屋里. 其实,这是城市里人 ...

  • 难忘母亲的读书教诲

    难忘母亲的读书教诲 今天,已经退休五年多的我,突然间萌发了写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的欲望.2004年的10月8日,时年80岁高龄的母亲,走完了她的人生之路,老人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悲痛的时刻永远地留在了 ...

  • 散文《母亲是家中最美的风景》康民田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母亲今年78岁了,身体不大好,腰也弯了,走路踉跄.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姐姐和哥哥在农村,我和妹妹生活在城市里.母亲一直和我 ...

  • 老父亲说旧事(下)

    尚谷临古画<百岁老人说旧事> (三) "昔日,村里取笑我读书无用的那些人,后代不好好学习,仍在农村."父亲说:"你爷爷不识字,让你九爷读过几年书.我上过大学, ...

  • 【金都文学·第131期】《大棚抒情怀》(王顺永)

    <金都文学>2021.10.8(总第131期) 作者名片 作者简介:           王顺永,中共党员,原为招远市检察院四级高级检察官,现已退休.酷爱文学创作,诗词.散文.小说等均有涉 ...

  • 刚修复的40年前高清老年画,猜猜画中的女孩像谁?猜中了算我服你

    看高清年画,品陈年佳作. 每一幅作品均经过高清修复,不添加任何的水印.商业标志和广告图标,确保把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年画海报作品,原汁原味的复原奉献给朋友们. 凡我所发,必是高清. <报春花&g ...

  • 近期的一点生活感悟

    /这是土木小生的第417篇原创文章/ 不好意思,断更了几天,外婆已经入土为安,感谢大家关心.这几天有些信息和留言都没来得及回复,非常抱歉.现在我还在家里,近期有些生活上的感悟跟大家说一说,关于工作和生 ...

  • 二次下乡的女知青:为嫁给农村小伙,跟父母决裂,半生穷苦

    90年代末,知青苏江志以律师的身份,再次回到了江西,他没有想到,这次短暂的旅途,竟然改变了一位女知青家庭的命运. 苏江志下乡的时候,选择了江西抚州,在这块红土地上,他挥了十年锄头,个中辛苦自不必说,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