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愚书论】魏晋南北朝的有心笔与无心笔
随着纸张自东汉末年的逐渐普及,毛笔的制作随之出现了显著变化,成本低廉的纸张使得书写空间获得解放,毛笔的形制相应呈变大趋势,而书者对于毛笔的要求也精益求精,并亲自参与改良制作,著名书法家张芝就妙于作笔,据说还曾作了《笔心》五篇,而流传下来的早期制笔之法,如韦诞的《笔方》与王羲之的《笔经》,也皆为(或托名)书法家所作。
东晋时期毛笔
前文说过,当毛笔笔头较细小时,缠线涂漆即可完成笔头的收束与塑形,西晋成公绥的《弃故笔赋》说“采秋兔之颖芒,加胶漆之绸缪,结三束而五重,建犀角之圆管,属象齿于纤锋。”可知西晋时制笔仍大体沿用汉法。但东晋时出土的毛笔,已经抛弃了传统的从外部缠线涂漆固定笔头的方法,笔头的拆卸替换变的更加方便,故南朝末年有智永“退笔冢”的传说,该笔笔管的设计也很巧妙,可套在笔杆上作加粗笔杆之用。
平复帖
实际上,当笔头变大之后,原有的涂漆收束已很难达到良好效果,笔头的发展也随之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无心笔,一是有心笔。无心笔即不刻意收束笔心,只在原来的基础上将笔头变大,又因宋之前笔毫长期以硬毫为主,故在制作不精的情况下,书写时笔毫容易散开分叉,故无心笔又可称为散毫笔,此种笔的优点则是制作简便,性价比较高,我们看陆机的《平复帖》,有诸多笔锋开散之处,应即为用无心笔所写。此种制笔方法一直存在,并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改进,在宋之后复成为主流的制笔方式。
伯远帖
另一种则是有心笔,在《笔经》中已经言及以麻纸裹笔心,即挑选精良的笔毫作笔心并对之作专门的收束和加固处理,其外则覆以一层或多层披毫,从而使笔头分为心、柱、披等部分,收束加固工具多为麻纸,故可称为有心缠纸笔,麻纸同时还有增强蓄墨的功能。因为有心笔是对当时笔毫易开散问题的解决和对硬毫功能的加强,且又合于东晋南朝姿媚尚妍的书法风格,故在相当时期内代表着毛笔的发展方向。
大愚书法作品
大愚书法作品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