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一首佳作,层次分明,一韵到底,结尾更值得细细揣摩

很多朋友都喜欢白居易的名作《问刘十九》,简单的话语、朴实的情感,却让很多人感到一份温馨。寒冷的天气,最适合围着火炉,温一壶好酒,然后美美地喝上几口,既解闷又忘忧。

可是北宋一位诗人并没有像白居易那样,与朋友围炉夜话,而是选择了另一种娱乐方式,这也体现出苏轼的独特之处。下面分享苏轼的一首佳作,层次分明,一韵到底,结尾更值得细细揣摩。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北宋:苏轼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 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怳如梦遽遽。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虽然满腹才华,人生却遭遇了很多挫折。他35岁时自请出京任职,不久就被派往杭州任通判。他在杭州结识了很多朋友,其中也包括一些僧道人士。

寒冬的天气分外阴冷,湖面上积满了云层,一片灰蒙蒙的模样,仿佛就要下雪,湖边的楼台和青山都笼罩在迷雾之中。这一年的腊月,先生畅游孤山,并拜访了那里的两位高僧惠勤和惠思,回来后就赋诗留念。

这首诗描绘了孤山幽静迷人的景色,展现了僧侣们简朴恬淡的生活画面,也表达出诗人乐在其中的心情。或许他觉得,那些僧侣也会在这样天欲雪的天气里,在家里修炼,而不是外出云游。

先生没有在家陪着妻儿,却说自己要去寻访僧人,其实是为了放松心情。诗人甚至也是因为自己不会挣钱,日子过得清苦,有点怕老婆太唠叨。

一路上“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多么惬意无忧的场景,诗人一定暗自高兴,浮生偷得一日闲,自己终于可以出门散心了。

诗人边走边想,这座孤山平时游客不多,是一个清净无尘的地方。但正如刘禹锡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孤山不孤,因为山寺里有这些高僧,立刻就显得很有吸引力,不然苏轼也不会选择在这样的天气到此一游。

虽然“宝云山前路盘纡”,但是诗人依然不辞辛苦,一路跋涉,很快就来到了高僧居住的禅院。诗人一边好奇地观看着他们简陋的居所,一边思忖着这些僧侣平时过着怎样的俭朴生活。

纸窗竹屋”,却不觉得寒冷;“拥褐坐睡”,只需要一个蒲团。诗人只是轻描淡写,就展现出僧人淡泊平静的生活,也委婉地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性。

诗人与高僧见面后聊得非常投机,彼此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让先生颇感受益匪浅。可是“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诗人只能匆匆告别。这两句也含蓄地表达出诗人依依不舍,但只能寄希望于下次重访。未晡,指傍晚时分。

高僧将先生送出很远,双方才施礼告别,并殷切地期望后会有期。诗人虽然流连忘返,但还是加快了脚步开始下山。黄昏时分,雪意更浓,光线更暗,亭台树木都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空中的野鹘在佛塔上方盘旋,饶有情趣,也尽显一派禅境氛围。

最后两联抒写回家后的感想,诗人刚到家时虽然有些神思恍惚,仿佛刚从梦中醒来,依然难忘山中的各种情形,但他很快就颇感轻松,比畅饮美酒还要痛快。

先生又及时地记录了这次出行经历,恐怕稍有耽误,那些迷人的景色便从脑海中消失,将很难加以描摹。

苏轼的这首古诗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既像一幅幅独立的风景画,又似一幕幕生动的短剧。 全文层次分明,一韵到底,更显得一气呵成,显示了作者娴熟的创作技巧,既生动地描绘出山林里的秀美风光、以及高僧们的恬静生活,又表达出自己对禅境的向往。

再细味最后两句,“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诗人从山上下来印象深刻,感受具体,于是一挥而就,为后世留下了一首佳作。虽然一般人不具备先生捕捉创作灵感的敏捷能力,也没有他深厚的文化积淀,但人们依然可以学习其注意观察、干事不拖沓,及时处理素材的良好习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