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OS的一些重要效应总结
有段时间没更新了,真的是时间太少了,每天把时间给了工作,满满的充实感,似乎自己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浑身充满了能量,这个时间所做的工作角色的转变,我觉得还是合适的,虽然似乎迟了一些,但是只有厚积才能博发,而且 design 方面有太多可以学习的东西,而要学会 design 方面的一些皮毛,首先就必须对 CMOS 的一些基础知识有绝对的理解,因此,今天虽然是国庆七天乐的第一天,还是觉得有必要弄点东西出来,知道的朋友可以温故,不太熟悉的朋友可以加深理解,反正国庆期间时间比较多,留着慢慢看挺好的。
好的,那么我们开始今天的更新。
第一个我们就先来看“短沟效应”。
首先我们要定义什么情况我们称器件为短沟器件,文字我就不打了,下面图片解释的很清楚,然后我们也可以通过下面的介绍知道一个关于短沟器件的结论:随着 L 的减小和漏极电压的上升,VT 会逐渐下降。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短沟器件 VT 随着 L 的减小而降低呢?我们可以归因为 3 个方面的综合结果:
a,源漏电荷共享;
b,漏致势垒降低效应;
c,次表面传统;
下面我们来一一解读。
源漏电荷共享:对于自对准的源漏注入工艺,虽然注入的时候可以保证源漏与 POLY 边缘相切的注入下去,但是,实际经过热过程之后,源漏结的离子会向纵向扩散和横向扩散,结果就是 POLY 下面会有一小段距离被源漏离子所占据,这部分区域是 gate 无法控制的区域,加上源漏的耗尽层向沟道方向扩展,gate 所控制的电荷区域从长方形变成了梯形,下图中的阴影区域的电荷将不受栅的控制,即,原本要将长方形区域先形成耗尽层,然后再反型形成沟道,现在仅需要将比原来面积小的梯形区域形成耗尽层,然后再反型形成沟道即可,即实际不需要原来那么大电压来先形成耗尽层,再反型即可达到相同的效果,在沟道长度较长时,源漏耗尽区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这个降低的效应相对较弱,而当沟道变成短沟器件时,源漏耗尽区所占比重相对变大,这个降低的效果就相应提高,结果就是 VT 随着 L 的减小二降低。
DIBL:漏致势垒降低效应,说的是当沟道 L 减小的时候,由于漏段电压较大,漏端耗尽层较宽,因为 L 太小,导致漏端的耗尽层离源端耗尽层边界较近,导致漏端电场线可以影响到源端耗尽区,从而导致漏端势垒降低,从而导致 VT 降低。
次表面穿通:讲的是源漏相对体掺杂浓得多,导致耗尽层在体的一段宽度较大,当漏端电压很高时,发生源漏耗尽层靠近连接在一起,其实就是 puntch through 的轻微表现形式,这时漏电较大,表现为 VT 降低。
讲了短沟效应,一定离不开窄沟效应。
窄沟效应也比较好理解,原本在宽度方向上,Poly 会有一段搭在 STI/LOCOS 上,则在宽度方向上这部分区域会对 STI/LOCOS 的厚氧化层区域产生电荷感应,虽然这部分区域所占体积很小,在长沟器件上可以忽略,但是对于 W 很小的情况就不同了,由于这部分区域参与了反型过程,而厚氧化层必然对应高的 VT,所以,综合的结果就是短沟器件由于宽度方向上厚氧化层所占比例变大,而导致需要更高的电压才能完成器件的反型,即 VT 升高。
所以,窄沟器件和短沟器件放在一起 VT 随着沟道 L 和 W 的变化趋势就是下面这幅图所表现出来的样子。
而长沟器件与短沟器件之间的电流比较则由于长沟器件 Id 对 Vg 是平方关系而比短沟器件的线性关系而来的大。
沟道调制效应:其实这个是最简单的,只要能理解 MOS 管的工作原理,这个就不难理解。
由于漏端电压高,所以漏端的耗尽层宽度要大于源端的,所以相对于源端,靠近漏端的反型层要薄一些,在线性区内时,反型层呈楔形,随着 Vd 的逐渐增大,漏端的反型层越来越薄,直到 Vds=Vgs-Vt 时,沟道发生夹断,继续增大 Vds,夹断点左移,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器件进入饱和区,Id 几乎不发生变化,在器件发生击穿前,饱和区的电流变化很小,沟道表现为一个可变电阻的特性,这个现象我们就称为沟道调制效应。
最后一个是热载流子效应 HCI(Hot Carrier Injection):理论和实际下面都讲的很清楚,需要补充的一点是,空穴会流入沉底,形成衬底电流,如果不加以抑制,衬底足够大时,会造成寄生 BJT(NMOS 的源端为寄生 BJT 的 Emitter,衬底时基区,漏端时发射区)开启,发生闩锁效应。
但是,我们也可以利用 HCI 效应来实现 ESD 保护,就是前面讲过的 GGNMOS,这里就不详细介绍 GGNMOS 了,有兴趣的朋友往前翻几个就可以找到 GGNMOS 了。
对于 HCI 效应的预防,通常的做法就是 LDD(Lightly Doped Drain)注入,其中就需要引入 spacer 的形成工艺,关于 spacer 形成 工艺,也是 CMOS 的常见工艺,这里不准备详细介绍如何工艺形成 space,大家自行学习即可。
好了,今天就介绍这些吧!可以先研究一下,还是不明白的话,就再百度一下,多了解了解就明白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效应似乎跟 design 没什么关系吧!反正 design 用 FAB 的 PDK 模拟就好了,没必要学习?
当然不是,如果这些最基础的问题都搞不懂,不了解,那么碰到实际产品要用到什么层次,或者产品出现低良时可能跟什么工艺有关就搞不清楚,就很难快速找出问题的根源,对于 single lot 也许算运气不错,如果是系统性问题,不及时解决,就会问题扩大,那么将会是大面的良率损失,那么实际就说明并不满足该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换言之,就是能力不够,后面什么好事都没自己什么事了,对不。
好了,废话就不多说了,必学的东西还是要牢牢掌握的,大家加油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