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之死》:19岁沙特公主因私奔遭极刑,男友被斩首,差点造成英国沙特断交
沙特的法律是这样规定的:本国所有女性必须有一名男性监护人。男性监护人可以是该女性的父亲、兄弟或父亲的兄弟和侄子。换句话说,只要是男性,不管多小,就有可能成为成年女性的监护人。女性嫁人后,丈夫就成了自己的第一监护人,如果丈夫过世,再从头循环直到再婚为止。曾经就有一位美丽的沙特公主曾经反抗过,但结局相当惨烈。1958年出生的米莎尔·宾特·法赫德公主是沙特开国之君阿卜杜勒-阿齐兹的曾孙女,穆罕默德王子的孙女,现任国王萨勒曼的侄孙女。在沙特王室众多的王子公主中,排名也算是很靠前的高级王室成员。十四岁时,受政治联姻的安排,米莎尔公主嫁给了一个大自己几十岁的王子。在这个严格遵奉瓦哈比教派的伊斯兰世界的中心国家,其上层人物的生活并未如伊斯兰教义中所规定的那样严守清规戒律,而是充满了不可告人的男盗女娼,特别是沙特王室,更是纸醉金迷,骄奢纵欲,但这都是对王室成员中的男性来说的。对于公主、王妃来说,除了衣食无忧外,自由程度跟贫民百姓家的女子无异,罩袍与面纱是必不可少的,依旧要有男性监护人。十几岁的米莎尔公主虽然嫁了人,但内心还是个孩子,一心想挣脱国内的压抑束缚,向往外面的自由世界。她说服了祖父穆罕默德王子,同意她前往阿拉伯世界中最为世俗开放的黎巴嫩求学。她的丈夫也没有办法,只好同意。素有“中东小巴黎”之称的黎巴嫩和沙特还是有区别的。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一半基督徒一半穆斯林的人口比例让这座城市充满了张力,既有教堂的悠扬钟声,也有清真寺高耸的拜月塔;东区的餐厅和咖啡馆里人声鼎沸,西区的阿拉伯烤肉店同样食客满满,水烟馆与酒吧各得其所。就是在这样一种世俗开放的氛围里,米莎尔公主遇到了沙特驻黎巴嫩大使的侄子、只比公主大一岁的哈立德。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互为挚爱,并在黎巴嫩自由开放平等的精神氛围下同居了,并经常双双出入公共场所。在70年代的沙特,公主与人公开同居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侮辱王室名声。米莎尔公主很快就被召回国内。本来,回国后,如果她能收收心,回归到按部就班的生活,至少她能保命,不出意外的话,也能活到含饴弄孙的年纪。但找到了真爱后,米莎尔公主的心已经收不回来了。即便是飞蛾扑火,万丈深渊,她也要纵身一试。她要和哈立德私奔,离开这个鬼地方,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本来当年的7月,她本想借跟祖父穆罕默德王子一起去伦敦休假的机会逃走的,结果没想到祖父取消了旅行计划。这对年轻人被迫匆忙制定了另一个计划。7月初的一个晚上,米莎尔公主把自己的衣服故意丢在海边,伪造她被淹死的假象。结果,四天后,当她伪装成男孩的样子准备登机离开沙特时,在机场被人认出。这样,同在一架航班上的哈立德也一同被捕。根据沙特现行的伊斯兰教法规定,只有四名成年男性证人证明有通奸行为,或是行为人自己承认有罪,并在法庭上公开说三次“我犯了通奸罪”才能被定罪。米莎尔公主的家人劝她不要坦白,只要承诺再也不见哈立德就行,而哈立德无论如何,都会被判处极刑的。结果在法庭上,米莎尔公主当着众人的面,大声说了三遍:“我犯了通奸罪。我犯了通奸罪。我犯了通奸罪。”米莎尔公主是决心与爱人哈立德一起赴死了—“他们掳去的只是我的肉体,而你,我的挚爱,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自然,她的祖父穆罕默德王子大怒。公主在法庭上公然承认自己犯了通奸罪,不啻于是对他名字的玷污,对家族的耻辱。于是,两个年轻人根本就没有经过判决,也没有拉到刑场,大概是因为正式的刑场他们两个都不配,而是直接找了附近的一个垃圾场,就被实施了惨无人道的枪决和斩首。1977年7月15日,米沙尔和哈立德被拉到垃圾场。米沙尔被蒙上眼睛,被迫下跪,再一次得到她祖父的明确指示后,米沙尔头中三枪被处决。而她的爱人、年仅20岁的哈立德在被迫观看了自己心爱的女孩被处决后,他也被米沙尔公主的一位男性亲属,用剑将其斩首。这位男性亲属并不是专业的刽子手,他砍了六下,才斩断了哈立德的头,鲜血四溅,现场极其惨烈。而巧合的是,一位名叫巴里·米尔纳的英国人当时在沙特工作,那天正好下班回到酒店时,听说附近有一名男子将被斩首。这位25岁的年轻人带着藏在烟盒里的小型相机冲到了现场,这无疑是个相当冒险的举动,但他也顾不上那么多了,毕竟,这样的场景在英国是不论如何也见不到的。当他来到那个垃圾场时,他看到的不是一个人死了,而是两个人,包括19 岁的沙特公主。六个月后,也就是1978年1月26日,米尔纳拍的照片出现在英国小报《每日快报》的头版。这个惨剧吸引了当时 37 岁的英国电影制片人大卫·范宁,于是他着手制作了这部名叫《公主之死》的纪录片。沙特政府得知纪录片要播出后,向英国最大的商业电视台 ITV 施压,要求放弃这个项目。然而,ITV 顶住压力,于1980 年4月9日在英国播出了《公主之死》,生活在守旧偏激的伊斯兰教义下一对年轻人的不幸,立即掀起了一场风暴。一度使得英国与沙特关系陷入冰点。沙特国王哈立德迅速驱逐了英国驻沙特大使,并威胁要对英国实施商业制裁。有了英国的前车之鉴,美国的部分国会议员和美孚石油公司开始施加影响力,希望能禁止该片在美国的播出。前者担心的是无法获得沙特的石油供应;而后者、美孚石油公司则是担心自己在沙特的商业利益受损。而计划播出该片的美国PBS电视台最大的广告客户也是美孚石油公司。美孚公司好话歹话都说尽了,而且,为了获得更多的舆论支持,还在《纽约时报》专栏版刊登了整版广告,以该片会危及美国与沙特两国关系为由,反对播出该片。不得不说,美国人捍卫宪法第一修正案(言论自由、新闻出版自由)的决心还真不是吹的,1980 年 5 月 12 日,《公主之死》在美国大部分地区的 PBS电视台中播出。播出之后,沙特并没有像报复英国那样报复美国——美国大使并未像英国那样被召回。两国经济往来也是继续奏乐,继续舞。不过,据说哈立德国王向PBS集团提供了1100 万美元以换取该片不在PBS网络播出。《公主之死》后来于2005 年再次在PBS电视台播出,以纪念原播 25 周年。这一次播出,沙特人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当然,片子本身也没有引起多大反响。大概人们对伊斯兰教义下的虚伪和残酷已经司空见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