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与色脉诊学

对色脉的提出,始于《内经》

有“色脉诊法”、“色脉尺诊法”的提出

虽然《内经》

对于色、脉诊

各有专门论述

并且,亦有

四诊的专论

但《内经》既然

以诊经络为特点

在诊经络中

色诊和脉诊

为主要内容

因此

色诊与脉诊的

关系相当密切

往往相提并论

色脉与气血运行有关

面气血运行又与经络密切相关

因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径路

某些提法与

现代医学之

循环系统类似

《灵枢·经水》:

经脉者,受血面营之

《素问·离合真邪论》:

经之动脉,其至也,

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

循循然,其至于寸口中手

时大时小

《灵枢·经脉》:

诸脉之浮

而常见者

皆络脉也

虽然中医并无

血液循环之说

但是对于

营卫气血

在经络脉

中的运行

论述详尽

《灵枢·邪客》:

营气者

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

《素问·痹论》:

荣者水谷之精气

循脉上下

贯五脏、

络六腑

说明

营气循行于脉中

营气能化生血液

从营气的运行也可看出

中医对血液循环的认识

营气的运行

循经脉而行

其运行次序即是

起源于中焦脾胃

首先循行到

手太阴肺经

由手太阴肺经

传注于,手阳明大肠经,

再传至,足阳明胃经,

再依次传注于,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络经,手少阳三焦,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最后又传注到手太阴肺经

这样构成了:

营气通过

十二经脉

运行流注

于全身的

循环通路

除此之外

营气运行

尚有分支

如由

手太阴肺经

传注于任脉,

经膺、颈部

上行至口鼻,

连督脉,

经巅顶向下

循背脊,绕阴部,

连任脉,上行胸腹,

复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由此可见,《内经》

已提出了,通过经络的联系

形成人体,气血循环的概念

另外,中医学,所提出的

经脉之气当不止营气一种

当包括

卫气、元气、宗气等

而且经络又包括:

经脉、络脉、

奇经、经别等

它们运行规律

并非一个方面

而且交又联结的

仍以营气为例:

其循行经路很多

营气可以由

手太阴肺经

向下直接循行于

手脊和拇指部位

但是其脉气则

逐渐变得微小

而且

由集中面分散

又从拇指回复

向上运行

除营气以外

卫气的运行布散,更为广泛

与营气的运行,更为不同

因为卫气是

“水谷之悍气”、

“懔疾滑利”

无处不到

虽然《内经》有:

“营行脉中,

卫行脉外”

的提法

实际上卫气

既行于脉外

亦行于脉中

因此说它

无处不到

《灵枢·经脉》:

卫气

先行皮肤

先充络脉

《素问·五脏生成》:

人有大谷十二分

此皆卫气

之所留止

邪气之所客也

针石缘面去之

张景岳《类经-经络类》:

营中未必无卫

卫中未必无营

基于

此种论点

可以认为:

卫气

无处不到

而与营气

相互依赖

因此色、脉均可以

通过营卫气血的

运行而表现出来

气血密布周身

才能诊察

色脉变化

《灵枢·邪客》:

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

而先行四末分肉皮肤之间,

而不体者也

《甲乙经·卷一》:

卫气之在身

下往来无已

《素问·脉要精微论》:

脉者血之府

《灵枢·决气》:

壅遏营气

令无所避

是谓脉

这些都可作为中医学

关于血液循环的根据

除此之外,宗气

在经络中的作用

亦很重要

宗气

能够通贯

心肺两脏

肺之呼吸

心之搏动

密切相关

《灵枢·邪客》:

宗气

积于胸中,

出于喉咙,

以贯心脉,

而行呼吸

如果宗气不能

贯心脉而运行

则会出现

循环障碍

《灵枢-刺节真邪》:

厥在于足,宗气不下,

脉中之血,凝而留止

色诊

望诊之法

观察络脉

亦是诊络的方法

脉诊触摸按压

有脉冲的经脉

色诊观察不易

触摸到的络脉

因此

色诊与经络关系

同样地密切相关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

其血气,皆上于而,而走空(孔)窍

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睛

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其宗气

上出于鼻

而为臭……

其气之津液

皆上熏于面

虽然

十二经脉中

主要是阳经

上行于头而

但隶属于

十二经脉

的经别

之循行

亦达头面

十二经脉

“内属于腑脏,

外络于支节”,

其内属腑脏的

分支即为经别,

这些经别

都进入内脏后

再出于头面部

阳经经别

入腑脏后,又浅出于颈项

复合于原十二经脉中之阳经;

阴经经别

分出之后

又同其相为

表里关系的

阳经经别

并行或会合

复又会合于其

有表里关系

的阳经经脉

因此说面部

是经络脏腑之气

汇合的重要部位

部色诊的

异常表现

必然反映出

经络脏腑的

异常

通过络脉的分布

以及络脉

所反映的色诊内容

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可以看到

与现代医学的循环

微循环系统

有类似之处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

从较大的络脉分出的

细小分支称为“孙络”

浮现于皮肤表层

能观察到的为“浮络”

即《灵枢·经脉》所说的

“诸脉之浮而常见者”一类

中医又

把浮络中

所观察到

的微血管

叫做“血络”

由此可见经脉

一再分出小的支脉,

经络径路逐渐变小,

散布面积逐渐扩大,

络脉,较经脉细小

并且呈网络状分布

类似现代医学之

动脉网及微循环系统

《难经·二十七难》:

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

正是说明,络脉

由线向网状的扩散

并且认为:

皮肤、肌肉即是

络脉密布的部位

络脉渗灌的部位

即是扩大的

色诊的内容

即是诊络脉以察病

《灵柩·经脉》:

诊络脉

脉色青

则寒且痛

赤则有热

《索问·经络论》:

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

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

色诊又与

经络系统中

的皮部相关

皮部是人体

暴露于外的

最浅表部分

经络系统中

的十二皮部

有其各自的

分布范围

此即

《素问·皮部论》:

皮部以经脉为纪

浮络即与皮部相联

又分布在皮部范围

从色诊角度所观察的变化

实际就是皮部的浮络变化

色诊

的变化

决定于

浮络中的

营卫气血

运行情况

文献中记载的

青紫色多痛证

暗黑色多痹证

黄赤色多热证

苍白色多虚证

实际是皮都浮络颜色的表现

(0)

相关推荐

  • 经分

    根据马王堆帛书<脉法>中"启脉"和脉动的描述,在经脉路线上至少包含了分肉之间和动脉两种结构.在<黄帝内经>中,血脉和分肉之间成为两个经常并列提到的解剖学概念 ...

  • 经络系统与脏腑病变(肖春宏老师)

    ​1,经络系统组成:由经脉,络脉,经筋,皮部组成.其中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2,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与肢节,沟通上下内外,协调人体各部,共同完成各种生理功能. 3,邪气循经络 ...

  • 卫气的分布

    卫气的分布 卫气因时之不同,而在身所布之处不同.但其所出之处.所行途径.方向.方式.道路是相对固定的. 1卫气之所出 由于经文自古流传版本不同,因而在<灵枢·营卫生会>中出现了两种记载,一 ...

  • 色脉诊学介绍

    2015-07-20 16:56医学教育网|大小 色脉诊的提法始自<内经>,<内经>中色脉相提并论之处很多,<素问·五脏生成篇>有"能合脉色,可以万全&q ...

  • 色脉诊学

    ​色脉诊学介绍 色脉诊的提法 始自<内经> <内经>之中 色脉相提并论 之处很多 能合脉色 可以万全 色脉与尺之相应 即如桴鼓之相应 不得相失 本末之出候 根死则叶枯 色脉形肉 ...

  • 色脉诊

    ​色脉诊 平按: 此篇自篇首,至"失神者亡" 闻揆度奇恒",至"诊要毕矣" 自"诊病之始",至末 黄帝问: 欲临病人 观死生 决嫌 ...

  • 中医脉诊学:100种病诊断...六指神脉...

    张荣江六指神脉 您对脉学知道多少? 您想学会脉诊吗? 想知道脉学的神奇吗? 想探索脉学的不传之秘吗? 想学会:三指候阴阳.一脉断生死的本领吗? 想解开脉学的更多密码吗? 无论你是否学过中医脉学,零基础 ...

  • 中医诊断--脉诊学

    中医诊断--脉诊学

  • 中医脉诊学在线阅读

    <中医脉诊学>改变了中医传统论脉的写法,在浩瀚的脉学文献中,精选其要旨,阐发其精华,在继承中有发扬,在肯定中有分析,使后学者有所遵循,便于取舍.书中还用较大的篇幅介绍了脉象的现代研究进展, ...

  • 张氏----脉诊学:号五脏 诊全身之病

    张氏----脉诊学:号五脏 诊全身之病

  • ​任应秋:略谈色脉诊

    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本是综合应用,不可分割的,其重点则在望色 和切脉.故<素问 脉要精微论>说:"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 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 ...

  • ​刘渡舟色脉诊讲伤寒论录音整理(一)

    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 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