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地 · 登上神坛的葫芦‖总第1024期
登上神坛的葫芦
文/蔚天立(山西)
世间万物,一旦登上神坛,便脱离苦海、身价倍增、至尊至贵。孔子登上神坛就不用再辛辛苦苦办培训班,挣十条“束脩”的学费了。关云长登上神坛就不用卖豆腐亡命江湖了。他们高高在上、衣着华丽、舒舒服服地坐在正殿的宝座上,下面有人烧香磕头、供吃供喝,过着神仙的日子。此外,老百姓还得给他们零花钱,现在庙里不仅有功德箱,而且还有二维码。世界上也有很多动物登上了神坛,比如:大象、牛、猫、狼、老虎、老鼠…… 在印度,牛登上了神坛,就不被吃掉,逃脱了“老牛力尽刀尖死”的厄运;在埃及,猫被奉为神,那里从未发生过“虐猫”事件。我母亲在世时,每年正月初五,都要供献老鼠。除了人和动物,太阳、月亮、大山、大河都可成为神。世界上,唯独植物难以为神,到目前为止,能够登上神坛的植物好像只有葫芦。
在上古神话中,流传着伏羲和女娲乘坐葫芦躲避洪水,然后创造出人类的故事。在小说《封神演义》神话故事《八仙过海》以及现代儿童动画片《葫芦娃》中,葫芦都是不可或缺的神器。这些神话和传说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好像葫芦从一开始就是神物,而事实上,葫芦登上神坛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岁月。
葫芦,属葫芦科,和西瓜、南瓜、黄瓜、冬瓜是本家兄弟姐妹。葫芦的老家并不在中国,而是在遥远的非洲。它们是如何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国的,如今已是难解之谜。科学家推测,人类先祖走出非洲时,可能就已经顺道带上了葫芦的种子。来到中国后,在漫长的人类早期,它和它的兄弟姐妹一样都是桌上小菜,口中美食。
到了西周,《诗经》里有了这样的诗:“七月食瓜,八月断壶。”意思是,七月里摘下葫芦可以吃,等到八月,摘下的葫芦便只能当作壶使用了。此时的葫芦已经由原来的普通瓜果成为吃用两可,在登上神坛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小步。
春秋战国时期,《庄子·逍遥游》里也有这样的记载:“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葫芦)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这里传递了两个信息:第一,山西的葫芦早在春秋时就经魏王之手传输到我国东部山东、安徽一带。第二,魏王给了惠子葫芦种子,长成葫芦后,惠子没有吃,而是把它当作容器,体积可容“五石”。此时,葫芦由吃用两可升级为不再被吃掉的器物,在登上神坛的漫漫征程中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
到了唐代,随着大唐的兴盛,葫芦也随风起舞,迎来它的高光时刻。公元660年,武则天回到山西文水县省亲。在家乡,武则天见到了家乡种植的葫芦,爱不释手,便带了一些回到长安。武则天信佛,而葫芦谐音“福䘵”,与佛教又有渊源,有驱邪纳福的象征意义,这让武则天对家乡的葫芦深爱有加。大臣们见状,便给她打造了一个金葫芦。幸运的是,这个宝物被保存下来,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起于田陌的农家菜果,进入皇家,便怀金垂紫,处尊居显,距离神坛越来越近。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由于武则天对葫芦的钟爱,导致葫芦种植和葫芦文化从山西向全国大面积扩散。唐代道教祖师吕岩(字洞宾,唐末山西人)有诗云:“经卷葫芦并拄杖,依前担入旧江南。”
神话传说中,八仙之中的吕洞宾化作卖油郎到山村卖油,标明油价,任人自取,自由付钱。好多人多取油少付钱。一少年有样学样。少年回家后,向母亲如实陈述,母亲苛责儿子,责令儿子立即把多拿的油退回,并向卖油郎赔礼道歉。吕洞宾深感其诚,于是告诉这位少年,五月初一将有大祸降临,在门口挂一个葫芦则可太平无事,躲过灾难。这位心地善良的母亲急忙把这一消息转告邻友。果然未过数日,一场特大山洪来袭,把没挂葫芦的人家卷入滔滔洪水,而挂了葫芦的人家则安然无恙。从此留下了端午节前挂葫芦的习俗。这一习俗,山西最为流行,因为端午节的起源和张果老的传说都在山西,这也使山西成为最大的葫芦种植地。想象一下,家家户户门口挂葫芦,那得多少葫芦啊!
《隋唐演义》里有这样一段故事:“唐太宗李世民成就帝业其间杀人无数,即位后夜间多做噩梦,李世民召众将群臣商议,让秦琼与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卫门于宫门两旁。然久而久之,太宗念秦琼、尉迟恭二将日夜辛劳,便让宫中画匠绘制二将之戎装像,怒目发威,手持鞭锏,悬挂于宫门两旁,此后邪祟全消。”秦琼、尉迟恭从此被封为门神,登上神坛。
当年的百姓家里,院门上挂着葫芦,屋子两扇门上贴着门神。此时的葫芦已经成为法力无边的神器,和门神一起共同守护着百姓的安全。在百姓心中,葫芦和门神一样都是神。只不过,还没有一个人或机构把葫芦封为神,此时的葫芦只差一个名分;而且在中国庞大的神的体系中,葫芦和门神属于级别比较低的神。
到了大清末年,山西省文水县吴村有一姓刘的人家种植葫芦比较出名。此人名叫刘广维,他家世世代代以植葫芦为生,传说武则天在文水见到的葫芦就是他祖先种的,但这仅是传说,并无实据。他在自家田地里种植葫芦,起初,他在葫芦上用刀刻字,后来,用烧红的铁器在葫芦上烫上花草鱼虫等图案。这就是文水烙画葫芦的肇始。刘广维艺术天赋极高,在葫芦上烙画,无师自通。他的作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极招人喜欢。他挑着担子风里雨里走村串户,把葫芦卖到文水、交城、清徐、祁县等地。
吴村有个非常有名的木匠叫杨若武,多年在祁县乔家大院当木匠领工,他的木雕技艺堪称一绝,乔家大院精美绝伦的木雕大都出自他和他的师傅之手。刘广维和杨若武是玩伴,俩人光着屁股在泥巴中玩大。通过杨若武,刘广维把他家的葫芦卖到了乔家。乔家盛酒的壶、搲面舀水的瓢,都来自刘家。后来,刘广维为乔致庸特制了一个工艺品,他在葫芦上烫一个貔貅。貔貅和葫芦都是招财进宝的祥物,又象征着多子多福、扶正祛邪。作为商人的乔致庸自然是爱不释手,把它当作宝贝,摆进了他的书房。该葫芦现陈列于乔家大院。
刘广维的儿子叫刘生明,他自幼聪明好学,在祖辈技艺的熏陶下,耳濡目染,早早就学会了这一技艺。
刘生明是我的舅舅。
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从未在我面前提起过他种植葫芦的事。倒是我妈,每当从水缸往锅里舀水时准会说这个瓢是她弟弟给的,并无数次自豪地说她的弟弟不但会种葫芦,而且会在葫芦上刻字作画,像个艺术家。只可惜在土地归集体所有的漫长岁月里,生产队是不种葫芦的。我舅舅只能每年在自家院子里种上一两棵,冬闲时,把熨衣服的烙铁烧红,在上面烫上毛主席和刘胡兰的头像。就这样,刘家珍贵的葫芦没有绝种,烙画葫芦的技术得以传承。
刘石安、薛改莲,是我的表哥和表嫂。他俩不仅传承了父辈的这一技艺,更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让这一技艺焕发了新的生机、登上了新的台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水准。现在的烙画葫芦工艺是以针刻、烙画、彩绘、镂空、浮雕等工艺技术,在葫芦上作画,缩名山大川于盈寸之间,移嘉卉奇葩于掌心之中,刻人物形象于祥物之上,赏心悦目、养性怡情,可谓“胜于金玉”,堪称民间艺术一绝。
2006年,刘石安和薛改莲成立了烙画葫芦协会,多次举办培训班,把这一技艺传给了更多的村民,使这一古老的技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也使这平凡的农家瓜果登上了艺术殿堂。由于文水吴村烙画葫芦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它形成了产业规模、从业群体、种植专区、造福一方百姓的文化特色产业。2011年被列入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7年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20年,我的表嫂薛改莲给我打电话(我的表哥刘石安已于2016年病故),说要给烙画葫芦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撰写申报材料,我欣然受命。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我搜索着关于山西文水葫芦的蛛丝马迹,这才对文水烙画葫芦的前世今生有了初步的了解。
2021年6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旅游部正式发文,宣布文水吴村烙画葫芦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类项目,全国只有两家。
文水烙画葫芦终于名正言顺地登上神坛,成为大神。
【作者简介】蔚天立,英语教师,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人民号)》《文学月报》《名家名作》《读者文摘》《老年导报》及中国作家网、昆仑策、天府散文、腾讯网、搜狐网等。
组织架构
首席顾问:谭五昌
顾 问:祁人 大 卫 唐成茂
夏敏 毕福堂 灵岩放歌
霍莹 张火炎 曾春根
主 办:作家 · 新视野杂志社
协 办:山西创奇艺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社 长:吴光德
副社长:吴 莉 孟宪梅
新媒体网络运营部:孟新龙
新加坡发行组稿站站长:舒然(新加坡)
市场部部长:
傑森(美国) 盧俊(香港)
广告发行部部长:翟換靈(香港)
宣传部部长:
(国际)鐘佩敏(美国)
(国内)马玉涛
编辑出版:作家新视野编辑部
总 编 辑:吴光德
主 编:张利杰
执行主编:陈勇
编 辑:孟宪梅 吴莉 孟新龙 杨俊
海外编辑部:
主编:韩舸友(美国洛杉矶)
连续性出版期刊号:ISSN 2709-8087
准印许可证号:京新印外准(2021)第0199号
作家·新视野官方网址:http://www.zjxsyzz.com
投稿邮箱:zjxsysg@163.com
品牌战略联盟单位
中国唯美诗歌原创联盟
中国唯美诗歌网
百度360
华人头条
都市头条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
作家新视野
与你分享文字的乐趣
第1124期微刊制作
孟新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