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美观点:城市化的不可逆进程与智慧农业
在城市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模型上,对于中国而言,并没有太好的先驱案例可以借鉴,因为并没有哪个其他国家像中国一样具有如此大的人口总数且具有如此庞大的农村人口总数。站在这一角度,探讨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化进程,必须在借鉴的基础上更大力度、更深层次地从我们自身出发,去走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
同步城市化(Synchro urbanization)、过度城市化(0ver urbanization)、滞后城市化(under urbanization)和逆城市化(Counter urbanization)这种四分模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很显然,中国目前最需要考虑的是中小城市的滞后城市化以及大型城市的逆城市化。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特色小镇”的实践是一个可以把这两个问题兼顾的方法。
对于城市化滞后的中小城市而言,“特色小镇”的建设及发展可以减缓城市中心所面临的市政及配套建设的压力,可以让建设与发展更有针对性。而对于人口过于密集的大城市而言,特色小镇则起到了“卫星城”的作用,让人口有序地分流,不但可以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危机”,还可以辐射周边,让“人口红利”体现更大的价值。
城市化的必然发生,并非取决于什么主观决策,而是人口自由流动的一种必然趋势。在农村就业机会不足、货币收入不足的情况下且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的情况下,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是一个难以阻挡的潮流。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的就业压力以及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状。
城市中的就有机会是有限的,任何一个城市,就业人数与涌入这个城市的人口并不具有线性关系,并不会因为人口多就会导致城市有足够多足够好的就业机会。相反,更有可能出现的是因为人口增加而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比如住房)和工资降低(因为用人单位有了更多选择)。
“特色小镇”只是表现形式之一,实际上解决城市化面临问题的根源在于“就业”,于是,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一部分意义理解成“在农村提供足够多的就业机会,让农村变成城市”呢?如果这个观点的可能性存在,那么智慧农业的出现,就必须从“有智慧地思考”开始。
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从微观现象来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业劳动和城市就业的收入不匹配。这其实反映出的是农村劳动力与劳动效率的问题。如果只是依靠手耕肩挑,那么劳动效率的低下必然导致回报也处于同等水平,这也就给了智慧农业足够的切入空间。
特色农副产品电商可以算是智慧农业的一部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市场也可以算是智慧农业的一部分;利用高科技如无人机进行植保可以算是智慧农业的一部分;开辟多块战场、发展农业观光园、田园综合体同样也是智慧农业的一部分。不爱动脑的人们总是喜欢寻找最直接的答案,但是智慧农业却并不是一个可以一概而论的课题,在应用高科技之前,首先应当把“人脑”用好,找到问题的根源,也要找到问题的迫切需求点。
从农村流向城市的人口年度比例可能有升有降,但是总体人数的增加是一个客观现象。在城镇化建设逐步展开、进行的同时,新的市场机会会出现在哪里才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智慧农业可以提升劳动效率,让个体创造更大的价值,获得更多的回报,把一部分劳动力留在农村“就业”,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不断地摸索尝试,提升土地利用率,提升农作物的产量、降低农副产品的劳动压力,以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我们以年日时分秒来计算时间,但是时间本身是不间断地延续着的,一个属于“现在”的改变必然会对“未来”产生很多的影响,带来不知道什么级数的变化与机会。如果只是追逐在“现在”的市场之中,哪怕你是最凶残的鲨鱼,也会发现食物越来越少,海水越来越红——但其实我们不是鲨鱼,我们有头脑,去试图追逐一些属于“未来”的产业与市场机会,才是我们最应当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