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美观点:“洋垃圾禁令”将会给市场带来怎样影响?
2018年3月,由国家质检总局联合环境保护部共同发布了《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根据标准,我国将停止进口4类24种洋垃圾。或许并不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景象,但是实际上这个标准的发布与实施都将对环境、垃圾处理等产业带来巨大的影响。
第一,需要强调的是人们常说的垃圾、废物并非完全没有用处。如果处理得当,以垃圾为原材料进行生产并不会比正常的生产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有时甚至可以提升效率——这也正是垃圾回收行业与循环经济能够存在的重要原因。换而言之,进口“洋垃圾”从客观角度而言并不是一件 “绝对消极”的事情,在很多情况下,垃圾也是原材料的一种。
任何一个国家、政权“进口垃圾”,绝对不会只是把自己的领地看成了“填埋场”,而是一定要从垃圾中“提炼出价值”。此次“洋垃圾禁令”并不是否定垃圾作为原材料的价值,而是从实际出发,考虑国内对于垃圾的再利用能力,为了长远的环境保护以及民生幸福所着想的。
第二,减少洋垃圾进口将会更好地促进本土垃圾处理业的发展。再利用企业对于垃圾的需求是有限量的,减少某一方面的原材料供应,必然会促进另一方面的发展。想要保证国内的自然环境好起来,必须要处理的事情之一就是垃圾的循环利用,而减少进口垃圾则可以从很大程度上保持国内废品回收行业价格的稳定性,以刺激市场从业人员的增加与各个方面的产业创新。
垃圾总量是可以按照“人均”的方式来计算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国内的垃圾产量已经达到了一个很庞大的数字。在处理好自己的“垃圾任务”之前,似乎也不应该去想着帮助别人进行垃圾处理。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如果中国的垃圾处理相关企业能够利用好这次契机,完善自身,突破发展,那么等到可以把国内垃圾都“消化利用”好的那一天,也许也就可以帮助全世界来解决垃圾问题了。
第三,中国的“垃圾禁令”将会给全球垃圾处理带来从根本上的改变。就垃圾相关产业链而言,实际上比较容易的部分在于“垃圾处理”,比较难的部分在于“垃圾分类”。拿生活垃圾来举例,人们知道最多的就是焚烧和填埋,这两种方式绝对谈不上环保,但是却是“最省事”的,因为它们规避掉了垃圾分类的环节。而想要循环利用,就必须在成为原材料之前进行多道工序,其中最上游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垃圾分类。
本次的“洋垃圾”禁令是有着品类要求的,中国的这一做法肯定也会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参考,事实上垃圾分类目前已经成为了欧美发达国家“出口垃圾”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垃圾当作一种“生产材料”的话,那么当它的供需双方都对“分类”有了要求时,由垃圾分类所带动的一系列产业动作也就都必将展开了。
怎样通过化学、物理技术进行垃圾分类?是否还需要人工参与?垃圾分类设备的处理效率与自身消耗是否合乎成本要求?垃圾分类应当应用于垃圾的产地还是垃圾的处理地?垃圾分类设备是否有切实可行的全球化行业标准?……太多太多的问题必将促进垃圾处理产业的整体发展。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地球不需要人类来拯救,因为无论人类是否存在,地球都还在那里——所以人类要拯救的是自身,我们重视垃圾处理,是因为我们希望自己的家园是一个绿色星球而不是垃圾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