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在一战时期有多强大?
其实说到奥匈帝国,可能很多朋友还是会把它和现代的奥地利联系起来。但奥地利虽然和奥匈帝国有密切的联系,两者之间却是完全不能划等号的。现代奥地利领土只有8.3万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800万。而100年前的奥匈帝国却是无可争议的欧陆大国与强国。
当时在各方势力都垂涎三尺而且民族构成极其复杂的中欧及巴尔干地区,它竟然能建立起一个拥有62万平方公里,5200万人口的强悍帝国。当时的奥匈帝国无论在领土方面还是在人口总数方面都长期在欧洲国家里排名第二,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排名第一,因为真正排第一的是俄罗斯,但俄罗斯是有大片领土处于亚洲,其国民里也有大量亚洲民族的,所以俄罗斯在很多人眼里并不是纯粹的欧洲国家。
(鼎盛时期的奥匈帝国)
而在经济方面,奥匈帝国在1900年前后在经济总量也达到了约630亿美元,在当时的欧洲排名仅次于英德法俄,排名第五。但这里要说明的是,排名前四的这四个国家,除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相对较少(200多万平方公里)之外,英法两国都拥有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全球殖民地,而俄罗斯更是领土主体位于亚洲,所以如果单纯按在欧陆的经济实力,奥匈帝国也差不多是排名第一或者第二的。
奥匈如何把沙俄排挤出巴尔干
奥匈帝国其实是在公元1867年由奥地利帝国改组而成的一个国家。而之所以奥地利愿意让本来完全由其统治的匈牙利升格成与自己接近平起平坐的平等主体,是因为当时奥地利帝国在欧陆已经出现了衰落的迹象。首先在公元1859年,奥地利在意大利独立战争中受到重挫,失去了在意大利核心地带的领地。在公元1867年,奥地利又在普奥战争中惨败,被迫接受了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地区的现实。
所以当时,奥匈帝国境内各个民族要求自治的呼声日渐高涨,其中呼声最强烈的就是其境内第二大民族匈牙利马扎尔人。而面对不利的国际形势,奥地利只能接受现实,对匈牙利人进行妥协,大幅提高其在帝国内的地位,将奥地利帝国改组成为奥匈帝国,给予匈牙利与奥地利基本平等的地位,以此换取帝国的稳定。
(缔造了奥匈帝国的弗朗茨一世,也就是“茜茜公主”的丈夫)
而这个折衷方案虽然维持了奥匈帝国的强国地位,却仍然没能反映出奥匈帝国境内复杂的民族形势。因为奥匈帝国境内除了奥地利和匈牙利这两个主要民族,其实还存在第三个主要民族,或者说第三个主要族群,即斯拉夫人。当时在奥匈帝国境内,捷克、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兰、乌克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等斯拉夫民族也都是其主要的少数民族。虽然这些斯拉夫民族分属东西南三大斯拉夫族群,彼此之间也矛盾重重,缺乏认同,但他们的存在却给了俄罗斯这个斯拉夫大国插手其事务的机会,也使奥匈和沙俄之间产生了巨大矛盾。
(描绘奥匈军队猛攻萨拉热窝的画作)
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奥匈帝国在与沙俄针对斯拉夫民族的争夺中还是一直占据上风的。首先双方之间的第一次直接矛盾出现于公元1877年,沙俄为了将奥斯曼帝国逐出巴尔干地区斯拉夫人聚居地,联合罗马尼亚和希腊再次发动了俄土战争并取得胜利。而在胜利之后,沙俄本想在巴尔干地区建立一个由各个巴尔干斯拉夫民族联合组成的亲俄政权大保加利亚。但这个想法立即引起了奥匈和英国的担忧,因为如果大保加利亚一旦建立,整个巴尔干都会落入沙俄的控制之中。而最终在两国联合施加的政军压力之下,沙俄建立大保加利亚的企图完全破产。虽然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黑山等南斯拉夫国家获得了完全独立,但却只能分别独自建国。而同为南斯拉夫国家的波黑则在英奥的主持下名义上维持奥斯曼统治,但却由奥匈帝国代管。而奥匈在波黑的驻军则完全阻断了沙俄向塞尔维亚派驻军队的通道,沙俄将巴尔干地区纳入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宣告失败。
(奥匈军队里的波黑穆斯林)
而在此后,奥匈帝国为了完全将沙俄排挤出巴尔干,还先后与德国和罗马尼亚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并在公元1887年与英国和意大利建立了地中海三帝同盟。一时间奥匈在与沙俄争夺巴尔干的斗争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到1908年,奥匈在巴尔干再次取得重大胜利。在这一年,奥斯曼帝国发生政变及内乱,而奥匈则看准时机,正式吞并了一直由其代管的波黑地区。此举虽然招致塞尔维亚和俄罗斯的强烈不满,但塞尔维亚国力有限,俄罗斯则刚刚经历过日俄战争的惨败,无力再在欧洲重启战端,奥匈帝国白捡了波黑5万平方公里左右的领土。
波黑导致彻底崩溃
但奥匈帝国没有想到的是,波黑却是一块烫手山芋,奥匈趁乱吞并波黑不但没能使其复兴,相反却一步一步地将其带入了完全崩溃的境地。
前文提到,奥地利之所以给匈牙利几乎平等的地位就是因为在公元1867年已经没法压制住匈牙利人自治和独立的要求,所以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其实在奥地利内部,一直有势力想找机会重新降服匈牙利。而吞并波黑则给了这些人一个绝好的机会。因为在吞并波黑之后,奥匈帝国境内各个斯拉夫民族的人口总数也已经接近匈牙利人的人口,而其它一些斯拉夫民族主要是分布于匈牙利管辖区,包括人数也很多的克罗地亚人。所以这时奥匈帝国开始有人鼓动给其境内的各个斯拉夫民族单独划出一块自治领土,把斯拉夫人提高到和匈牙利人同等的自治地位,把奥匈帝国从奥地利-匈牙利联盟变成奥地利-匈牙利-斯拉夫联盟,而这么做的根本目的却是借机削弱匈牙利,使奥地利重新获得奥匈帝国的主导权。
(奥匈帝国境内的波黑(蓝色))
支持这种建议的,就包括后来在萨拉热窝遇刺的斐迪南大公。但这种想法匈牙利肯定是不会同意的,所以虽然有这种建立,最终却没能实施,波黑暂时成为了奥匈帝国财政部直属的一块领地,但双方因此之间产生了更大的矛盾也是必然的了。而更要命的是,因为波黑境内居住有大量塞尔维亚人,所以其实塞尔维亚也是一直对波黑虎视眈眈的。1908年塞尔维亚因为自身国力不够,所以只好忍痛接受了奥匈吞并波黑,但却也一直在找机会挽回这种损失,而这个机会在4年之后到来了。
在这一年,塞尔维亚联合希腊、保加利亚和黑山组成巴尔干联军,向当时已经进一步衰落的奥斯曼发难,发动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并最终战而胜之,从奥斯曼手里夺取了大量巴尔干领土。而塞尔维亚等南斯拉夫国家的胜利,反过来又激起波黑地区斯拉夫人民族情绪的极度高涨,最终促成了1914年6月28日由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团体“黑手会”策划的刺杀斐迪南事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斐迪南遇刺当天抵达萨拉热窝市政厅时的场景)
而奥匈帝国的国本是各个封建诸侯的联盟,所以在殖民时代开拓海外殖民地的热情很低,所以它基本没有海外殖民地,而没有海外殖民地作为原料来源地和市场,奥匈帝国相对于其它欧洲列强的工业化欲望以及工业化水平也比较低,在一战爆发时奥匈境内只有奥地利和波希米亚(捷克)地区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其整体工业能力明显落后于其它欧洲列强。在一战中,其它列强的军队大批装备飞机、速射钢管炮和机枪时,奥匈军队却还主要装备的是铜管火炮,机枪数量和飞机数量也远远落后于除了俄罗斯之外的其它国家。
一战末期它和同样缺乏海外殖民地的德国一同被协约国封锁在欧洲大陆,各种工农业基本原料奇缺,此时其国内各个民族纷纷揭竿而起,要求独立。最终奥匈也只得无奈接受了战败的命运,匈牙利和各个斯拉夫民族先后独立,奥匈帝国永远地成为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