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辈子只做了两件半事”

汤钊猷1954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山医院工作。到30多岁,他已经是血管外科领域颇有建树的年轻专家。上世纪60年代末,我国原发性肝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3%,对我国人民的健康构成巨大威胁。为此,周总理发出号召:“肝癌不是地方病,而是常见病。我们医疗事业一定要战胜它。”立志做一名好医生的汤钊猷不禁心动了,但是这样就意味着要放弃已研究10年且日渐深入的血管外科,一切又得从头做起。但他没有犹豫,理由很简单:总理号召,病人需要!

    从此,汤钊猷向肝癌发起了一场持续40年的进攻。

    实践出真知。汤钊猷在现场研究及大量外科实践的基础上,在国际上第一个创造性地提出:联合甲胎蛋白、肝功能检测和B超有可能查出早期小肝癌。这一成果推广应用后,发现了大批毫无症状的小肝癌患者。小肝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切除”的理论由此确立。于是,小肝癌的手术治疗在全国许多医院开展起来,挽救了大批患者的生命。仅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成立以来就切除小肝癌2712例,10年生存率达39.3%,大大降低了肝癌的极高死亡率!他的这一成果,向世界宣告了肝癌并非不治之症!汤钊猷也因此获得美国癌症研究所颁发的金牌奖。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1985年,汤钊猷在小肝癌诊断与治疗方面的杰出贡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还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切接见。

    经过10年奋战,攻克小肝癌有了办法。但大多数病人就诊时已是不能手术切除的大肝癌,怎么办?第二个10年,汤钊猷决心对大肝癌展开攻势。他展开逆向思维,创造性地提出把大肝癌变小、然后再切除的设想。1979年,汤钊猷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裸鼠人肝癌模型。为了探索新疗法,汤钊猷还大胆开展了“肝癌导向治疗”研究,使综合治疗的效果更好。科研和临床实践的结果表明,原先大的肿瘤缩小后切除的远期效果,和小肝癌切除时的效果一样。汤钊猷因此又获得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并于1994年入选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首批院士。

    然而,癌症复发和转移的生物学特性仍然是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也是为什么小肝癌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始终徘徊在60%左右的原因,大肝癌复发率更高。汤钊猷为此苦苦思索了一年,放弃了已从事13年的导向治疗研究,而将整个研究所的方向转到“肝癌转移复发的研究”上来。他简单而谦虚地归纳自己的一生:“我这辈子只做了两件半事:一件是小肝癌的研究,另一件是不能切除的肝癌缩小后切除,还有'半件事’是目前还在做的肝癌转移复发的研究。”

    汤钊猷非常注意培养学生和年轻医生良好的医德。每年大年初一,学生们都知道,要向老师拜年,得到病房去,陪老师先向病人拜年。他对学生说,过年还不能回家的病人肯定都是身患重症的,他们更应得到温暖;医生向病人拜年,不仅是倡导一种和谐的医患关系,也是体现医生以人为本的职业精神。从医几十年,汤钊猷每年大年初一向病人拜年。只有一次没去,那是因骨折躺在床上。

    同事们都说:“汤院士在医学上所有的创新和突破,都来源于他对病人的浓浓关爱,来源于无数病人的殷殷期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