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模仿医生治病模式
本文收录于:公众号底部菜单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部分资料
我之前写过一篇教师和医生的对比,其中说到了,教师可以借鉴医生看病的模式,今天再详细的唠唠!
(往期精彩)
首先要说的是,那一类老师最像医生,那就是非学校教师。也就基本上是机构教师,还有自由教师。
用对照的来说明,医院不是人人都去的,有的人一辈子不去医院,健健康康。医院也不是天天去的,是有病才去的,甚至是小病不去医院自己在家吃吃药的,中病可以去门口卫生院,或者找住宅楼里的名医看看的,大病自己看不好了才会去三甲大医院看的!不同的是,学校可是人人去,天天去,还是强制去,不去不行的。所以学校不能类比医院,补课机构就可以类比,补课机构不是人人都去的,有部分学生不用补课照样成绩优异(少数),机构也不是天天去的,学习不好才回去,而且也是,初级的学习问题不会去补课,在家爸妈自己教,中级的学习问题可以请亲戚教,或者大学生家教来教,只有学习差的太多的时候,或者关键时刻(中高考)才去找大机构补课。
医院类比机构,那机构教师就类比医生,上次写医生教师的时候也提过,这两个职业和他们的被服务对象存在着一定的不信任。尤其是医患关系。既然这么紧张,那就再提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如果你生病住院了,医院和医生是希望你多住几天呢?还是少住几天呢?可能输液三天病就好了80%,输液五天病就好了90%,那让你住三天合适还是五天合适?三天是省钱,五天是为了让你好的更彻底。但还是很难在“省钱”和“效果”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所以多住几天总是没有错的!这个问题相信大家也都有自己的想法。
当然上边的问题是过于理想化的,也不切实际的。因为病情无法量化,标准化。医院也不差钱,医生工资也不应该和患者消费挂钩(我不懂啊,欢迎大家指正),而且医院一般来说是不缺患者的,公共医疗资源是比较紧张的,你走了马上有别人住进来。而且我们还要相信这世上好人多!
同样的问题,再问机构,如果学生因为学习问题去补课,机构和老师是希望学生多上几节课还是少上几节课,一周上一次还是两次三次。机构我还是比较了解的。学生上课的频率、次数,确确实实是和机构收入,教师工资相关联的!所以说问题很难说清楚,不过我历经的的机构基本都是努力让学生多上课的(我个人比较懒,是不喜欢上太多课的)。不过学习问题,和身体问题类似的是,都没办法量化,到底需要上多少课?课频率多少?都是考经验来判定的。还不如医院能用各种仪器、验血等有明确指标。上课多上点,肯定是对改变学习问题有好处的。但还是很难在“省钱”和“效果”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所以多上总是没有错的!
扯了半天,言归正传,既然教师和医生是类比的很像的,那就可以试试用大夫看病那一套来治疗学生的学习问题(机构里针对学习问题学生),首先来看医生看病的大致流程,住院后,不管因为什么病,首先,一通全身检查,抽好几管子血,排除其他疾病,当然有的人觉得没必要,不过还是查查保险,尤其是没有定期做体检的人。类比的机构在学生去学的时候也要做入门检测,入门检测大部分机构都在做,不过有的流于形式,我觉得入门检测一定要模仿住院时的检查,一定要细致入微,并且留存档案,和后期效果做对比。
1、最简单的检测放方式也是目前最普遍的就是做一套卷子,这当然是可以的,不过还不够,学习问题不能抽血也不能用仪器。所以做完卷子还需要老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情况,很多机构都有和学生沟通,不过都是销售岗位在沟通,转述给老师,销售毕竟不如老师内行,我觉得这份工作还是必须由授课老师来完成。甚至每堂课都可以课后也检测一下看看效果,这也不是没有人在做。
2、医院会分一个主治医生,也就是负责治你的医生。机构里也同样的会分配老师。不同的是,医院里还有主任大夫,也就是比你的主治医生高级别的医生,相当于医生小组长,主任基本会一个星期看一下自己手下大夫的病人和一些重症患者。每个星期一个组的医生会开会讨论病情,每个病人应该怎么治。这一点类比机构,机构里面也有所谓的小组长,也会定期开会,偶尔说说学生情况也就是一两句话的事,小组长是不会和手下老师的学生直接面对面了解情况的。因为毕竟这个课时费人家没挣到,也没这个义务,所以机构里的组长相比于医院的主任更像是一个服务岗位,说点杂事儿,干点杂货儿。
3、 还有一点,在治病的时候,大夫负责开什么药,用什么仪器治,但是具体操作的却并不是大夫,而是护士。也就是大夫负责治病的策略,护士负责具体治病的落实。大部分机构的老师,既要出策略,也要具体实施。这有什么问题呢。提供策略主要是依靠动脑子,需要比较高的专业水平。而具体实施是耗费体力精力的事儿,相对不在需要太高的专业水平,照着医生开的药做就行了。医院的这种分工模式,极大的减轻了医生负担,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极大的提高了效率。机构老师脑力,体力,精力都得用,往往陷入疲惫。各个方面都没办法用出100%的力量。
那能不能让高级的老师教高级的东西,低级的老师教低级的东西来配合呢,其实早就有这种模式了,大学里教授讲课配个助教就有那么点意思。英语机构里面外教上课也会配助教负责学生纪律等问题。还有个比较新的词儿叫“双师模式”带头大哥们都在在做。也就是找名师在线讲课或者录视频课,教室里有学生看名师讲,下边有助教老师,暂停辅助讲解,课后答疑,检测,判卷子等等。还有一类做视频的公司,可以让老师上课放视频学习知识,老师辅助讲解也是类似原理。这都是把策略和落实分开,当然效果有待验证。不足的是,医生护士对患者的服务都是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但是教育上貌似很难达到老师助教都是一对一个性化服务学生,毕竟一个老师教学费都已经负担不起了。一般都是在大班课使用。
好了,医生治病套路值得学习的部分就说完了,其实这些个方法机构们都有在做,只不过做的不够“好”,不够“精”,不够“细”,。为什么呢?很简单。虽然医生和教师分别医治的是肉体和精神。但是人们爱惜肉体显然胜过精神。学不好就学不好呗,大不了还可以回去继承家族企业。要是病治不好,那可就啥也没有了。人们的重视程度决定了教学不会像治病那样严苛。但是老师们也可以试试去做到尽善尽美。
“知识”这个东西非常的神奇,你把它分享出去,它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所分享知识应当是快乐的,也能够让自己提升,这就是我每天分享知识的信念。
(感谢 分享转发、右下角: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