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名矿工获救之后,等待救援的,不只有10条生命!

1月24日,好消息突然传来,栖霞矿难的11名矿工获救,就在一天前,还说打通救援通道还需要15天,没想到这么顺利,全网关注,举国上下,热泪盈眶。
遗憾的是,铺天盖地的报道里,没有提及那名逝去的矿工的遗体是否也已升井,如果已经升井了,现场是不是应该有个仪式,向这个逝去的生命表示哀悼?
当然,大家也很清醒,还不到庆祝胜利的时刻,还有10名矿工生死未卜,救援仍在继续。
前几天,刘家义在全省安全生产专题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穷尽一切手段营救被困矿工。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对待这22个兄弟,我们确实这样做了。14天不分白黑的饱和式救援,已经换回了11条鲜活的生命。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也确实这样做了。中国的抗疫成就,源于这样的抗疫精神。
然而,我们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生命吗?
对待新冠肺炎患者,我们做到了。
但对待其他患者呢?当他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我们都能做到“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穷尽一切手段”吗?
恐怕未必。
举个现实的例子,某省会城市最近一天,各医院报出了200多个治疗量的血小板需求,意味着有近200多人需要输血小板治疗,其中不乏危及生命的患者。
那么,这200多条生命,获得足够多的关注,得到相应的救助了吗?
并没有,当天采集血小板不过六七十个治疗量,意味着有三分之二的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救治。
而采集血小板这件事,根本不需要“不惜一切代价,穷尽一切手段”,第二天只需动员150人左右来捐献即可。这对于城区400多万人口的这个城市,看似很简单,十万人中,只需有3个人伸伸手就能实现。
然而,我们连这一点都没有做到。
我们足够努力了吗?
我觉得没有。政府没有把这些生命的需求充分告知市民,在报纸上看不到,在电视上看不到,在主流网络媒体上也看不到。
我知道没有。我们的市民极少主动关注这些信息,甚至刻意回避这些信息,在我的朋友圈就能清晰而无奈地感知到。
如果因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发起招募,肯定有很多人说,我去!
如果因矿难救援的现场需要而发起招募,肯定也会有很多人说,我去!
但面对天天都有的献血招募时,我们的态度呢?为什么400万人口中,只有几十个人去?而其中的大多数人,不说也自然而去。
写这些文字,不是否定矿难救援的价值,只是想借这个事件的热度,澄清一个简单的道理。提醒大家,我们关注那些重大灾难中的生命的同时,也要关注那些就在自己身边的同样遭遇危机的生命。
媒体的这些流量,哪怕只给无偿献血十分之一,也能引发公众的强烈关注。
公众献血的意愿,哪怕每天只兑现万分之一,也足以挽救医院等待用血的生命。
我们之所以关心新冠肺炎疫情,因为如果国家抗疫做不好,每个人都是潜在的被感染者。
反推之,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用血者,那是不是更应该关心无偿献血,参与无偿献血呢?
当寒假来临,大学生主力军回归了家乡。当新冠疫情重新笼罩,人们走上街头的频次也自然减少。无偿献血的严冬真的到来了,血站真的很难很难,医院等待用血的患者真的更难更难。
 怎么办?你说了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