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红:略谈导引按跷
中央属什么?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金,北方属水,中央属土。脊柱是在人体的最中央,是土所主,也就是脾所主。得中就得平,得平就得和,和就不病。而且土是中央以灌四旁,实际上手法除了做中央做脊背,就是做四肢。四肢也是中央管的,脾主四肢,手法不管你做哪个地方,都是以肉为载体,都做到肉上,脾主肉,你做腹部也是,大腹也是脾胃所主,实际上我们的操作我们的下手处都是中央、都是土、都是脾胃。
医干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就是“中正平和',就是'导身心复归于中正'。这是我们对医和疾病的理解。实际上这也可以引申到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再去看导引按蹻,也就能够心领神会。
导引按蹻为什么要从中央出?这里面有甚深的法义。中央的中,有东西南北中的中,这属于世俗的层面。除此之外,中国文化还有超越世俗层面的“中”,这就是不对立。
谈到对立,我们很自然会想到阴阳。阴阳是中医最最基本的概念,这一点《内经》已经讲得很清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从学科的角度看,可以说中医的一切都是在阴阳上构筑起来的。
中(或者平气)有什么样的作用呢?中就具有调和的作用、化解的作用,它就能在对立中寻求统一,在矛盾中实现调和。中是和的根本,中是和的保障!我们经常讲的阴阳平衡、阴阳和,都要靠“中”去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自称为“中医”,“中”字不仅仅是相比于西方医学的定位,更有调节阴阳和合的“中正平和”之意。只有立在“中”上,才有可能发生“医”的作用。“中”是甚深的,我们需要更好地去认知。
任督二脉是人体最重要的两条经脉,因为只有这两条脉敢于居中。敢居中就意味着要敢于担当。居前正中的任脉具总理诸阴之用;居后正中的督脉则有总督诸阳之功。也就是说,我们要想调理人体的阴阳,它的总持、它的总开关就在任督二脉。“导引按蹻从中央出”,也可以说导引按蹻的着落点首先必须放在任脉和督脉这两条经脉上。
此外,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澄清,就是这里的蹻是什么意思?有一种说法,按蹻的“按”指用手的操作,而“蹻”则指用脚的操作。结合现代的按摩,确实也有手脚并用的,当然用脚的情况还是很少。我(刘力红老师)对蹻的认识不认为是用脚的意思,蹻应该指跷脉,奇经八脉里有阴跷脉和阳跷脉,尤其阴跷脉是最靠近中的脉。后来发现,明代的张景岳也持同样的观点。
按蹻从部位上来说应该是以中央为主,当然今天我(刘力红老师)讲的是自我的按蹻,它的区域就基本上限定于前正中,而阴跷脉正好在这个区域。前面我(刘力红老师)自己按腹的经历,那个时候是满腹按,哪痛按哪。也可以说那个阶段还谈不上按蹻,更没有导引。
今天回想起来,这仍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不少朋友的身体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改善。按腹其实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找到了痛点或者硬结,就意味着发现了问题。
《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有一句名言:“五脏不平,六腑闭塞所由生也。”这里很肯定地告诉我们,五脏的不平是六腑闭塞造成的。如果六腑的闭塞解除了,五脏的问题亦就迎刃而解。
虽然这些问题一般都局限在六腑的区域,但由于六腑与五脏的密切联系,决定了这些问题必然会影响五脏。通过按腹,直接解决六腑的问题,最终亦会带来五脏问题的解决。
而医院的治疗、保健对整个生命健康来说只能起到很小部分的作用。要想寻求真正的健康,还是要从身内出发,着眼于自身。
以上向大家介绍了对中医及导引按蹻的一些认识,下面会就导引按蹻的方法作进一步的展开。个人体会,导引按蹻比较方便的操作时间是早上5—7点,这个时段也叫卯时,手阳明大肠经在这个时候流注。
此时按蹻按腹,首先改善的就是手阳明。阳明大肠主管人体的降,阴阳的运动不外乎升降(出入),而升降互为其因,降好了,升自然会很棒。这个时代的很多病都与降得不好有关,比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都与降不好有关。而要调降,要在大肠流注的时候能够起来,我们首先要调整的就是起居作息,你要是熬夜,那5点你睡得正香呢。
上面我们谈到的还主要是按蹻,那么“导引”呢?导引的问题甚深,导引与按蹻,重点还在导引上。从自我按蹻的角度,我们方便操作的只是胸腹部,从经络的层面这里只有任脉、阴跷、少阴、厥阴、阳明胃、太阴脾等等,那督脉,膀胱经、阳蹻等等,这些经脉怎么作用呢?这就需要透过导引,导引的作用是全方位的。
导引的原则与针刺的原则一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有一段很重要的话:“夫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这是针刺的纲领,也是导引的纲领。只是现在搞针剌的人完全不在乎它了,比如我们一个右膝关节疼痛,你到医院的针灸科,大部分的医生都会围绕你的右膝给你扎满针。扎右膝不是不可以,但这就不是“善用针”者了。
传统的观念本来在这里已经定义得非常清晰,但我们就是很难去遵循它,我们会认为直接的作用应该更好,“见”的确立真是太不容易。如上所说,《内经》在这里给出的“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是导引的总则。比如,我们用手触按前面的任跷二脉,这便是从阴,而“从阴”的操作必定会带来“引阳”的效应。引阳先是引动督脉,进而引动诸阳。阳动之后,又自然会产生引阴的效应,从而阴阳互动,最终实现效能的最大化。
所谓导引,就是达到上述效应的一种手法或自我感知方法。
通过导引来达到上述目的,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感,导引按蹻能不能上层次,就要看“感”的深度。因此,如何建立起这个“感”,或者如何找到这个“感”,便成为导引按蹻的关键。
为了帮助大家培育起这个“感”来,我(刘力红老师)要先来跟各位谈谈“咸”字。咸是《周易》的一个卦名,这个卦用比较专业一些的词说,就是泽山咸。上卦为泽兑,下卦为艮山。咸卦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彖辞里这样说道:“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从万物的化生,到天下和平,都离不开感。而彖辞很明确地将咸定义为感,所以,要弄清楚感还得先从咸开始。在《易》系统里,乾坤是最基本的卦象,乾坤亦被视为最初始的父母。由这对父母生养出六子,其中三为男,三为女。三女分别是,兑卦少女、离卦中女、巽卦长女;三男分别是,艮卦少男、坎卦中男、震卦长男。由父母带上六个子女,这便构成了八卦,亦称为八经卦。然后,八卦两两相重,便形成了六十四卦的易经系统。
咸这一卦上卦是少女(兑),下卦是少男(艮),当少女与少男相遇便称之为咸,亦叫做感,这就很微妙了。大家不妨回忆一下,当我们情窦初开的时候,当少女碰上少男(或者少男碰上少女)脸会发红的时候,这是什么滋味呢?这就叫“感”!这里面没有丝毫乱七八糟的东西,只是一种异样而甜美的感受。我看到我们有些人已然回忆起了那一刻,已然沉浸在妙乐之中,那真叫心有灵犀。
易经的系统,女遇男的卦很多,但唯有这一卦称为咸,这是很值得考究的。男女阴阳之间的异性相吸,是一种自然,而咸卦的这种相吸,被孔子描绘为:二气感应相与,止而说。显然,这样的相吸是唯美的,是纯真的,是有力量的,并且超越了男女之事!由咸而引申出咸池,咸池后又被演绎成桃花,从而羁绊于男女的情欲之中,由此生出无限的痛苦。因此,“止而说(通悦)”,实在耐人寻味。
天地万物之情,天下万事之状,好与歹,都是这“二气感应相与”而成。二气,或天地,或男女,或刚柔,亦就是这个阴阳。而阴阳怎么感应相与呢?我想亦不过《素问》所说的:“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前面谈到,上述八字是导引的纲领,而感是导引的关键。感,《康熙·增韵》云:“触也”,阴阳(二气)相触,而有觉、而有知、而有应,故曰:感觉、感知、感应。因为感而有觉知,亦因为相应而有道交,而有力量。因而“感”是一个既有觉知,又有力量的过程。
通过触按任脉阴蹻等阴位区域,首先会引发对督脉等阳位区域的动静觉知,这即是感的过程,亦就是导引的过程。而这个动静、这个觉知、这个力量,会随着感的深入,导引的深入,变得越来越明晰。
这里我(刘力红老师)想再进一歩地强调,导引是一门功夫,是功夫就需要时间,不能一蹴而就。我不敢确保大家会不会立即生起这样的感,因为透过咸我们可以窥见,为什么将少女少男相遇定为咸?少男少女有什么样的特质呢?我想纯真应该是最起码的特质!纯真是少女少男的特质,是咸是感需要的基本条件,亦就是导引的基本要求。纯是纯粹、单纯、不杂,这是导引应该尽力做到的;真是真切不虚,导引必须有真实而切身的感受,没有切身的感受,谈不上导引。
现在我们可以来做一个尝试,来体会一下这个“感”。请大家轻轻地闭上眼睛,平时我(刘力红老师)都是很放松地平躺在床上做,现在大家可以很放松地坐着做。我们可以将双手手指(主要是食指、中指、无名指)相对相并,以指腹触按在前正中线(任跷脉)上,这个操作过程即是从阴,而接下来的引阳能否发生,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的感!当然,这个“感”开始的时候不一定马上就出现,或者开始的时候不一定很清晰,但慢慢就会出现并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