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内功究竟怎么练?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集解(二)

太极内功究竟怎么练?

一一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集解(二)

李新方

【原文】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解曰】威震江湖二百年的太极内功到底是怎么练的?这是太极拳传世以来,武林人士一直都在苦苦追寻而不得其解的问题,更是近些年来练武的和不练武的人都热议的问题。实际上,武禹襄这篇《十三势行功要解》早已作出明确回答:“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这是太极内功的第一大秘密。

首先,太极内功练的是意。“以心行气”,这里的心,即心法,也就是常说的练太极拳要用意不用力,用意也就是用心。心指的是思维器官“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章句上》),练太极内功不只是用肢体来练,更主要的是用心来练,默识揣摩。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以心行气”的气,不是指呼吸之气,但也离不开呼吸之气。按照中国传统修炼方法,气有几个不同概念。气,《说文解字》云:“云气也”,也就是空气,呼吸之气。氣,水谷精微之气,后天真气,饮食消化吸收后产生的营养物质,也就是现在营养学研究的问题。炁,先天真气,生命活动的能量物质,原动力,元气,是与生俱来的,随着年令的增长和后天消耗而逐渐减少,故为内功修炼的实质和重点。机,是对炁的自动化摄取和调控程序,这个后面再深入研究。

在内功修炼中还有风火药三个最重要的隐语。药,即炁,是用火来炼的,火是意念,而风是用来助燃的,即用呼吸来加强意念。同时,气、氣、炁在实际修炼又是分不开的,炼的是混元气,武林中有句话:“炼成丹田混元气,走遍天下无人敌“。

其次,太极内功之气是下沉的。武术,不论是长拳短打,内家外家,还是踢打摔跌拿的不同实战技法,还是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总离不开用自身的平衡破坏对方的平衡,如果自己站都站不住,任何高着、妙着、绝着,或力量大都是不起作用的。要达到自身的平衡,就离不开降低重心,也就是沉的问题,但沉有三种不同境界。

一是形沉,最常见的是桩功,特别是马步桩,讲究五趾抓地,落地生根,为各家武术所重,在太极拳的一些流派中也有川字步桩法,或要求拳走低架,打拳如坐板凳。但桩功再低再稳,遇到自己所能承受力量时,还是容易被击倒或击出的,同时低桩步进退不够灵活,而在实战中不可能,对方也不允许你站在那里不动,等着挨打,只要一动就站不稳了,如果对方想要逃脱也追赶不及。

二是劲沉,能达到劲沉则不需要拳走低架了,虽然架子较高却很稳,进退也比较灵活,攻防的速度也加快,但还达不到攻防一体,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的境界。

三是气沉,只有气沉才是降低重心的最高境界。只有达到气沉的境界,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外表上看什么都没有,而实际上什么都有,极沉稳而又极轻灵,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攻和防,化和打,都能够在同一瞬间完成,敌打我虽挨着却打不着,我打敌敌想跑也跑不掉。

再者,太极内功的本质是气敛入骨。炼气功的人大多都在炼丹田,而丹田又有上丹田、下丹田、中丹田,顶丹田、底丹田,前丹田、后丹田等许多种说法,许多人炼了一辈子还是找不到炼哪个丹田才是对的,炼着炼着,刚刚有一点得气的感觉,丹(炁)又跑掉了,还得从头再来。这里引《庄子·大宗师》的一段话,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循。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循,是恒物之大情也”

你把真气藏在丹田,就像藏宝一样,藏在哪里都可能被偷走或抢走,只有“藏天下于天下”才不会被偷走,天下的宝物该在哪就在哪,你不把宝物聚集到自己手里,当然也不会从自己手里丢失。按照道家修炼的一般程序,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但大多数人都在第一步,或第二出偏,真气走失,半途而废了,故有“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之说。

殊不知所谓炼神还虚,就是气敛入骨的隐语,只有把真气贮存在全身的骨骼之内,才不会走失,也就是“全身无处不丹田“,才叫做“炼成丹田混元气”,而炼神还虚还必须经从最后一步,即炼虚合道起修,才可以做得到的,也就是说,要练成最高层次的内功,先要明白其中的道理。道家有言曰:“万卷丹书语总同,最后一句不可说”,这里,武禹襄祖师把最后一句秘诀也传给大家了,能不能炼成就是学者自己的事情了。

还有,太极内功修炼的是气势。“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是说十三势只是一个气势,这个气势内则气敛入骨,外则气势腾挪。也是对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立如平准,活似车轮”,结合十三势的进一步阐释,这个气势如同车轮,腰为彀,意为辐,气为轮,炼成这样的太极内功后,在实战中即为高度的随遇平衡,无一意不到,无一处缺陷,无一瞬迟滞,进退转换无不得机得势。(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