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撷英 | “交际语境”以及“作者身份法”视角下的《陈情表》

《教学考试》杂志是公开发行的省级教育期刊,以服务高考改革,服务高中教学,研究高考命题规律为办刊宗旨。2018年1月与中国知网达成合作之后,其影响力与日俱增。

本刊全年面向全国一线优秀教师、教研人员、命题专家、高校师生征稿,投稿不收版面费!!好平台等你来,欢迎积极关注与投稿!

教学考试

主编:王涛

作者

简介

廖聪文

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第一中学

上刊

文章

本文转载自《教学考试》

(2021 高考语文4)

“交际语境”以及“作者身份法”视角下的

《陈情表》

四川师范大学的李华平教授认为,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也有学者认为,一线教师往往不知道如何对文本进行解读,原因在于一线教师不懂得运用文学理论作为指导,将其用于具体文本的解读。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教授也认为,要有文学理论的指导,才能更好地挖掘出作品的审美价值。因此,笔者现结合“交际语境”理论以及“作者身份法”理论,对《陈情表》进行解读。

一、“交际语境”视角下的《陈情表》

“交际语境”理论是西南大学的荣维东教授提出的。荣教授认为,交际语境包括角色、读者、目的、体式、语言这五个要素。

比如,荣教授曾经上过一堂写作探索课,话题为:“世博会期间,市民能否穿睡衣上街?”荣教授运用交际语境理论,认为学生可以以“志愿者”(角色)的身份,向“不文明的市民”(读者),写一份“倡议书”(文体),采用说服的语言(语言),制止他们不文明的行为(目的)。

同理,李密也面临着一个交际语境。在这个交际语境中,李密应该:

以“忠臣”“孝孙”(角色)的身份,向“得位不正且面对内忧外患的皇帝”(读者),写一份“表”(文体),采用说服的语言(语言),让皇帝答应自己“先尽孝,后尽忠”的请求(目的)。

二、“作者身份法”视角下的《陈情表》

“作者身份法”是孙绍振教授提出的,所谓作者身份法,就是想象作者的创作过程。

下面是笔者对李密写作过程的推想。

1.角色:“我”是谁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家庭的角色来看,李密是一个孝顺的孙辈。晋朝强调“以孝治天下”,如果这个身份使用恰当,有助于说服皇帝。因此,李密在文章中不断渲染祖孙之情。

从社会的角色来看,李密是一个臣子。从时间的维度来看,李密以前是蜀国的旧臣,这个身份对李密不利,会让皇帝对李密有猜疑,但是却无法回避。因此,李密在写作的时候把蜀国贬斥为“伪朝”,以减轻这个身份对自己的影响。同时,李密也还可以是晋朝的“忠臣”。如何让皇帝相信自己是忠臣呢?为此,李密在写作中26次自称为“臣”,委婉地表示自己对新朝的臣服。

2.读者:写给谁

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有读者意识。李密的文章是写给司马炎的。因此,李密不得不考虑司马炎的身份以及感想。

①司马炎的身份

司马炎其实是一个得位不正且面对内忧外患的皇帝。

从皇帝的身份来看,君王对大臣有生杀之权。因此,李密在陈情的时候不得不极尽谦卑。在《陈情表》中,李密连用“圣朝”“清化”“蒙”“陛下”等敬辞抬高司马炎,同时,也连用“贱俘”“愚”“犬马”等谦辞以及贱称,故意贬低自己。

此外,司马炎本来就是逼迫魏元帝禅位给他,得位不正。因此,在治国纲领上,司马炎无法宣传儒家的“忠”,只能以“孝”作为治国纲领。李密刚好又是因孝顺名闻天下,所以才走进了司马炎的视野。

最后,司马炎面对内忧外患:因为得位不正,国内民心未服;蜀国刚平定,吴国还在。此时,司马炎非常需要笼络蜀汉旧臣。因此,身负才气的李密成为合适的人选。

总之,司马炎有杀掉李密的权力,同时,也有征召李密的决心。李密如果进言不慎,随时会有杀身之祸。

3.司马炎的感想

李密怎么想很重要,但是司马炎怎么想更重要。事实上,李密做了很多精彩的“预回答”。

①司马炎的感想一:李密为何执意不应召

李密面对司马炎的屡次征召,却执意不应召。不应召是结果,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有很多。站在司马炎的视角,司马炎无法判断李密不应召的真正原因。

李密不应召,是因为眷恋蜀国?李密对此进行了“预设回答”。李密把蜀国贬斥为“伪朝”。李密既然极力贬斥蜀国,那么自然不是因为眷恋蜀国。

李密不应召,是因为在乎名节?李密对此也进行了“预设回答”。他极力渲染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李密既然出来做官的目的是为了飞黄腾达,那么自然不是因为在乎名节而拒绝司马炎的征召。

李密不应召,是因为蔑视新朝?李密对此也进行了“预设回答”。他连续26次自称为“臣”,委婉地表示自己对新朝的臣服。同时,连用一系列的敬辞、谦辞以及贱称,在陈情的时候极尽谦卑。

李密不应召,是因为和祖母的感情很深?李密对此也进行了“预设回答”。李密在第一段详细叙述了自己的四大不幸,渲染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感情。

②司马炎的感想二:李密一定要亲自照顾祖母吗

即使李密和祖母的感情很深,也不一定要亲自照顾祖母,可以有其他的替代方案。比如,让亲人照顾祖母,或一边做官一边照顾祖母。对此,李密也进行了精彩的“预设回答”。

李密强调自己没有了父母,也没有亲人,自然也就不能让亲人照顾祖母。至于一边做官一边照顾祖母也不可行。因为祖母年老多病且气息奄奄,如果一边做官一边照顾祖母,很可能导致祖母“无以终余年”。如果“我”导致祖母“无以终余年”,那么“我”就是不孝顺的人。如果“我”不孝顺,就违背“你”“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

③司马炎的感想三:李密暂时不应召,利与弊各占多少

听完李密的预设回答,司马炎也很纠结。如果强迫李密出来做官,就显得自己不近人情,不通情达理;如果允许李密不应召做官,就不符合自己的利益。对此,李密也有精彩的“预设回答”。李密强调自己44岁,祖母96岁。很明显,矛盾是暂时的。如果放在时间的维度,就不存在以上的矛盾,因为李密很快就能出来做官了。答应他的请求,不就合情、合理、合利了吗?

④司马炎的感想四:李密说的可信吗

答应李密的请求,就显得合情、合理、合利。这其实存在一个隐含的前提:那就是李密陈述的是实情。为此,李密也有“预设回答”,为自己找了证明人:蜀国的百姓都可以为自己作证;并且,州长官也知道实情。司马炎问一下州长官就能知道真实的情况,李密没有必要撒谎。

4.“我”要选择的文体

要说服君王,只是诱之以利、晓之以理是不够的,还需要动之以情。因此,“表”这种文体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表”是一种言事陈情的文体。言事,就可以诱之以利、晓之以理;陈情,就可以动之以情。如果写成“陈情书”,就变成了单纯说理与说利,说服君王的效果要大打折扣。

5.“我”要采用的语言

李密要采用说服的语言。要说服人,无非是三个角度:诱之以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是,先说哪个,再说哪个,可能效果大为不同。

祖母快要去世这句话不能先讲。太强调实用价值,就失去了情感价值,是假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同样不能先讲。否则,好像是在教训皇帝甚至威胁皇帝。因此,先言情,再说理,最后言利。这样,就能把实用价值隐藏在情感价值里面。

6.“我”的写作目的

李密的写作目的是让皇帝答应自己“先尽孝,后尽忠”的请求。要达到这一目的,李密必须综合考虑自己的身份、司马炎的身份、要选择的文体、要采用的语言。

以上分别从“交际语境”以及“作者身份法”的视角去解读《陈情表》,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笔者认为,也可以同时运用两种视角去解读《陈情表》,这样效果会更好。

本文的创新点是同时基于交际语境以及作者身份法的理论去解读文本。这两种理论不但适用于《陈情表》的解读,还适用其他相似文本的解读。当然,运用这两种理论去解读文本,对教师的要求很高:第一,教师要非常熟悉荣维东教授的交际语境理论;第二,教师要非常熟悉孙绍振教授的“作者身份法”理论;第三,教师要对将解读的文本非常熟悉,要反复阅读文本,用理论去思考文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