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传统?我们根本没有深究!”
座谈现场
主题:中国画的文学性
嘉宾:(以发言先后为序)区广安、张演钦、刘释之、甘谷、朱万章(视频电话)
时间:2020年6月3日
地点:广州市白云区广州大道北梅花园
主持:黄伟哲
整理:谭美枚、李艳平
区广安:中国画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其特点主要包括:
一、故事性。在表现形式上有手卷,能很好地表现内容的故事性。画卷从右到左横向展开,将故事娓娓道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均以手卷形式表现。以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为例,其用手卷表现出晚上宴会的五个情景——听琴、看舞蹈、休闲、吹箫、送客,这五个情景富有故事性地汇聚在一起,呈现出丰富的文学性。在这幅画的背后蕴藏着很多故事。关于《韩熙载夜宴图》的来历,相传是皇帝对韩熙载有所忌惮,于是派顾闳中前去探察,并将韩熙载的日常举动画进画幅中。画中的韩熙载歌舞升平,反映出他是一个没有政治野心的人,皇帝看到后,也就放心了。你看,用国画形式去表现,不仅具备美感,也富有故事性。其丰富的文学性表现,是其他艺术类难以媲美的。所以中国画除了本身绘画语言的美感之外,还有诗、文、印,甚至画面外的故事也成为了这个画文学性的一部分。
《韩熙载夜宴图》
二、兼容并蓄,彰显文学性。中国画能将诗词歌赋、文章、书法印章都包含于画面内,极大地丰富和补充了绘画语言所呈现的内涵。
三、流传有序。作品流传过程所产生的故事,也是构成其文学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十大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完成之后,后传到明代沈周手上。沈周拿去装裱的时候,装裱的人说不见了,他深感可惜,于是凭借记忆,将《富春山居图》重新写了一遍。到明朝后期,画卷又传到董其昌手上,董其昌在卷首上面写了很多字。到清代传到吴洪裕的手上,吴是画迷,他拿到《富春山居图》之后如获至宝,不舍得让画卷离身半步。临终时焚画以殉,幸为其侄子从火中救出,但画已被烧成两段了。此后,画卷流落于民间,后被乾隆征收清宫。现在长的一段收藏于台北故宫,名为《无用师卷》,短的一段收藏于浙江博物馆,名为《剩山图》。2011年,《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合壁展出。这些画外的故事,都成了中国画的文学性的一部分。
中国画的文学性就是完整性的故事性,我认为这是中国画在世界艺坛上比其他艺术门类要显得突出的地方。
《富春山居图》(局部)
刘释之:文学性自有它的边界,并仰赖于文学功能来实现。一般说来,文学功能主要有三:第一,叙事。刚才区老师讲的《韩熙载夜宴图》,里面记录听琴、看舞、休闲、吹箫、送客等情节,又如《富春山居图》的春夏秋冬寓意人生四季轮回,等等,就是在记录中兼有叙事的功能。第二是议论。第三是抒情。
文学的这三个功能,不仅我们国画有,在西方的艺术作品里,包括宗教题材,都有文学性,并不是我们所独有。中西方远古岩画,起初也都是以记事为目的,这也是文学性的表达。中西方艺术都有这个功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将国画的文学性表达可以上溯到象形文字的原因。
为什么我们觉得中国画在文学性表达方面比其他国家的画种更明显、更亲近?主要原因我想是中国画脱胎于诗和哲学,而西画则主要孕育于科学与宗教。在科学和宗教里面,当然也有叙事、议论和抒情,但更多的是逻辑性和超验理性。科学和文化的区别是,文化一直保持自己庄严的神秘性;科学则要努力地说明它。当文化的神秘性完全被解释清楚的时候,文化的宏大感、朦胧感和苍凉感就没有了。“三感”不存,诗意顿消。
在四大文明中,诗歌就已经是先民最早的文学形式。中国从商朝后期直到周朝周平王大概六百年时间里,有大量的诗歌传唱,后经孔子删定为305篇,称《诗三百》,汉代奉之为经典,故称《诗经》。想一想,我们中国人也够幸运,一出生就沐浴在诗歌的海洋里。古巴比伦、印度、埃及也有诗歌,但他们的诗歌是粗粝的,惊魂未定的,就像大军刚刚掠杀过去但又不知马蹄几时会再践踏回来的那种恐惧。我们的诗歌则是“平原小合唱”,音调平和,带有麦田的香气,袅袅炊烟,万家灯火,有参差荇菜、蒹葭白露,是乔木林下之舞,是明月河畔之思……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它温文尔雅、温柔敦厚、积极刚健,对我们这个族群的人格塑造和审美追求都造成了深刻影响。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孔子就讲,“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诗歌滋养并铸造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魂。我们常说“诗书画印”,为什么要将诗排在第一位?因为它早就流淌在我们先民的骨髓中、血脉里,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并渗透到了艺术各门类中。中国画若失去了诗意,那该多无趣啊!《千字文》开头两句就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种审美就很高级,是真正的大美。
孙过庭
《草书千字文第五本卷》
白麻纸本
包首锦为宋紫钤鸾鹊谱缂丝
25.7cm×82.5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张演钦:其实我对国画非常悲观的,因为国画到今天几千年了,未来应该怎么发展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因为我们没有找出国画对现实的价值。没有价值了,怎么会有存在的必要呢?所以我们今天探讨这个题目,希望通过访谈,思考一下国画的出路。如果我们停留在笔墨技法里,停留在国画传统语境里面诸多的概念里,可能就是无用的,老一套的话语已经适应不了今天的语境变迁了,所以我认为必须对它进行全新的观察和打量。
怎么办呢?概念语汇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言的本质,就是一种思维方式。所以我们今天试着把文学性引到国画的表达语境里面,看能不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和碰撞。
针对国画未来的发展,我们可能要解决一个问题:什么叫做文学性?我非常同意区老师和释之兄的见解,不过他们可能换了一个概念,把“文学性”扩大到了“文学”,如说文学有三大功能,一个是叙事,一个是议论,一个是抒情,这是对的。但是回到文学性,就必须得做一个界定。
我百度了一下“文学性”,对文学性的解释没有定论。但是我理解文学性,就是表达技巧和技巧背后的思维方式,比如说讲同样的故事,有的人可以讲得很好,有的人一讲我们就想睡觉,表达技巧不行。文学性就在技巧里面,说白了文学性就是讲故事的方法。
国画有国画的表达技巧,西方油画也有西方油画的表达技巧,关键是中国的绘画借助了文学的表达技巧,这就是厉害的地方。
国画是怎样借鉴文学的表达技巧的?其实有两条路径,一条是失败的路径:宋徽宗的北宋画院,考试就很文学性,专门拿古典诗词出来让你绘画。比如“深山藏古寺”,第一名画了一个小和尚挑水,我认为这个是比较浅层次的文学性,叫做图解文学,图解诗句。
杜拉斯的代表作《情人》
怎样真正把文学的创作技巧运用到绘画里头?我们都知道修辞,修辞有很多种类。比如法国小说家杜拉斯的代表作《情人》,这本书一下子写30年前,一下子又是30年后,秩序颠倒,但是你读完之后就会发现特别的精妙,一上来打就破了时空的限制。这也是中国绘画很重要的手法——打破时间的限制。
在西方绘画的语境里,你很难想象《韩熙载夜宴图》《富春山居图》可以将几个时间、季节的场景置于同一张画卷里面,如果看了杜拉斯的《情人》,你会发现,中西方终于在一些理念上走到了一起。
另外还有有很多的比喻、排比的运用。为什么齐白石可以反反复复描绘一些题材,而西方不敢呢?因为中国的古代诗词中有许多这样反复吟咏的存在。为什么反复吟咏?因为他不断遭遇到了相同的心境,非如此抒发不可。中国艺术,特别重视表达心境。
齐白石
荔枝
创作年份不详
纸本设色
100×33.5cm
北京画院藏
此外,抽象,也是中国文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我想起周作人的一句特别有意思的话,他说我看了韩愈的文章就想吐。韩愈我们认为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在文学里面,周作人恰恰瞧不起他,为什么?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不够抽象,离俗世太近。他写文章跟你讲道理,摆事实,而且非常严肃。但是我们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基本上是不讲道理的,比如庄子。不讲道理,才能抽象。抽象真的不讲道理?也不是。庄子讲的都是最大的道理,是道理中的道理。正因为他讲的是大道理、元道理,反而特别抽象,因为离俗世太远。
现在的西方艺术,也在讲抽象。
中国绘画的叙事、表达路径,跟西方混同了。凸显中国绘画的价值,恰恰在于抽象表达。
杜甫很多诗不知所云,《离骚》说的是什么?不知道,那这个诗能不能成立?我认为是成立的,这个就是艺术性,剥离了事实,剥离了道理,乃至剥离了秩序。
这种意向和气象,就是艺术。抽象不是目的,抽象就是为了解脱现实,解脱词语,解脱内容对它的束缚,达到虚无境界,达到人自我解放的境界。
刘释之:艺术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达到心性的自由。
区广安
野禽喧曙色
纸本水墨
136cm×68cm
2017年
区广安:中国画比西洋画高超在哪里?画中国画长卷,就像拿着录像机取景,把远的东西拉进来,把近的东西我再近一点,镜头伸缩、散点透视都能自行控制,这就是文学突破时空、地域,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特性。古人已将文学性的东西在绘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了,随心所欲地表现精神和思想的宽广、超脱,无拘无束。需要表达任何事物,都能从千里之外拿进来,相比之下西洋画仅定格于焦点透视上,局限性较大。
现代中国画与传统国画的艺术性相比,艺术的审美及笔墨的表现技巧,明显有差距,重要的是画中的文学性缺失,传统国学水平下降。现在的画家,文学底蕴跟古人相差甚远。中国画再往前走,能走多远呢?传统有多深就能走多远,文学的积累越多、文学手法在画里使用得越多,精神的境界越高,就能走得越远。
甘谷:中国画的创作自唐宋以来一直就有文人(士大夫)的积极参与并主导其中,他们蒙童开始就接受一套严格完整的科举教育,儒、道、释的道统思想与人文价值观是他们一生躬行追求的轨范,其中诗词、文学、哲学、书法、、音律、品行等修养都是必修的功课。为什么到我们这个时代就衰落了呢?我们当代画家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缺失了古典文学、诗词、哲学的素养,拿什么来表现我们国画的文学性呢?
黄伟哲:画面很苍白,没有内容,没有深度。
甘谷:对,因为我们内在涵养缺失故文学性灵的苍白,所以我们画出来的画也一样苍白无味。
当下的国画家对传统有多深的了解和认识也是个疑问?五四之后如何界定什么是中国画都存在争议,更别说中国画应该怎么去表现对象?表现一些什么东西?这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
传统的中国画包含了诗书画印,是一种复合型的文化载体。其中,中国画在用笔和构图取势的时候往往强调要有藏锋回锋,要起承转合,要承上启下,要转折,要盼顾,有高潮,有结顶(或结尾)等等,这些其实是文学创作里面常用的技巧和方法,一一被文人士大夫们不知不觉地融会到国画里去了。
中国画为了突出其文学性和诗意,又往往不惜违背事物的客观性,就像花鸟画的一样,为了画面意境的需要,可以把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花朵任意放在同一张画里面。
文学讲究虚实,主次相结合,有主角有配角,在一张国画里面也要有主次、虚实,留白等;诗歌讲究以少胜多,三四句、七八句就已经是一首诗了,国画上两三笔兰草或一株柳树一叶扁舟,便可构成一幅作品,画面充满了浓浓的诗意。可见中国画因文人的直接或间接参与,一开始便具有了文学性和哲学性。
近两百年来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教育导向,全民几乎一面倒地全面向西方学习,导致对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和价值的严重缺失,现在我们大部分画家忽略了中国文学、诗词、书法、音乐、哲学等方面的修养学习与积累,没有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我们谈何国画的文学性与创新,当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学习和修复是我们首要的任务。
张演钦
铁擞图
纸本水墨
39cm×138cm
2020年
张演钦:我觉得可以探讨一个问题,西方的文学性跟我们的文学性差不多,文学的表达技巧,他们确实也很高级,但是为什么他们的绘画没有吸取文学性表达的有利营养?为什么中国绘画能够做到?这是值得琢磨的问题。
区广安:为什么西方的绘画给人感觉缺少文学性的注入,说到底是中西文化土壤存在差异。中国画的土壤是哲学与诗歌,西洋的土壤是科学和宗教,不同的文化土壤孕育的产物自然有所不同。在艺术中,绘画境界的分水岭在于形而上和形而下。西洋画发展史上在漫长的岁月里是形而下的,而中国画一开始就受哲学与诗滋养,讲求的是诗性的思维,是形而上的。
刘释之:刚才区老师说到中国画在当下已是“穷途末路”,这是从面上讲的,相信大家都有这个隐忧。事实上,中国画远还没走到如此地步,因为道脉还在,文脉犹存,只不过它们被迫蛰伏在萎靡不振又喧嚣浮躁的主流层面的底下而已,我们要看到,下面还是有一股暗流在涌动。像我们岭南,就有这样的中流砥柱,固庵选堂、木石斋赖老,他们就是中华道脉在当今社会当之无愧的定海神针。有人拿中国画跟西方绘画这样来比较,说西方的作品,如蒙特里安,他的作品影响了建筑、服装以及设计等各个领域。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那些人体绘画,推进了西方社会的人体解剖学……而中国画,有哪一个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对现代文明作出了贡献?……持如此论调的人,大都是社会精英,他们事业有成,握有资本,地位显要,可谓流毒不浅......
其实,中国画的价值恰恰在于其无功利,在于能够抚慰人心、安顿灵魂,这难道不是最大价值?不是人类的终极追求吗?
区广安:中国画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唐代的张彦远提到的“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即以画育人,提高人的情操、道德。
我们从古到今都画梅兰竹菊,并将其作为君子的象征,用梅兰竹菊表达文人内心的追求,要像梅花一样傲雪,像竹一样虚心、正直,像菊花、兰花一样清幽高雅,这是精神的寄托,现在很多人不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绘画的重点并非绘画本身,而是通过兴、比、赋的手法将自身的精神境界呈现到作品上面,这才是艺术的本意。
张演钦:为什么过了几千年,我们还在歌咏《诗经》,还在吟诵杜甫和李白?艺术最重要的价值就是精神。
朱万章
夏景图
纸本设色
69cm×50cm
2012年
朱万章:中国画与西画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画是文人的艺术。从王维、苏东坡以来,文人画和文学密不可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这个道理。
因为是和文学密不可分,我们看中国画,就不能只从画面上来解读,比如说一幅画画了一个山头,一条溪流、一座小桥,纯粹看物象意义不大,如果你看到这个山头和小桥流水背后所蕴含的文学意味和诗情画意的东西,这幅画就很有诗意了。
细数文人画的发展历程,传统画家实际上有多重角色,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还是书法家。直到今天,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有的人擅长工笔画,有的人擅长写意画,有的人擅长水彩,有的人擅长花卉或者是山水,分工越来越细,好处就是越来越精致,越来越考究,弊端就是综合性的素质、人文素养就缺失了。
我记得曾经在中央美院开过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对象都是当今著名的花鸟画家。他们让我提出一些建议,怎么样让的花鸟画走得更远。当时我就提出了一个小小的建议:现在的书法界有两个毛病,一个毛病是很多的书法家不看书,整天写字;还有一些学者从来不临帖,有文化但是没技术。当今画坛也有这个毛病,如果一个画家把自己的技术和艺术文学修养融为一体,那他的绘画一定会走得很远,想不留名都难。
黄伟哲:我在想一个问题,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每年有这么多的学生毕业,又不断的招入很多的学生,中国画教学要如何看待传统?
刘释之:今年教育部长讲了,要把传统文化带进校园,实现从幼儿园到大学每个学段的全覆盖,这也是国家在“文化自信”下的一个重大举措。中国画教学要如何看待传统?教师队伍的传统素养如何提升?这些在实际操作上确实存有难度,就像前些年小学生要恢复书法课,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一样,毕竟文化断层得太久了。不过,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处在现代文明的当下,我们要传授给孩子的是哪些东西?唐代的韩愈曾经主张“文以载道”,这个“道”又是指什么?实际上是指儒家经典里的义理。这个义理,最终又将指向并沉淀为孔夫子所设定的“君子人格”,这是很了不起的文化构想,也是中国人修身的终极理想,我们画家也每以梅兰竹菊来象征君子。但自全盘西化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就被迫中断了,人的欲望在无限扩大,精神上却越来越空虚、贫乏,审美也越来越低级、越来越堕落,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绘画在当今很难出现大师的原因——传统道脉、传统文脉被中断了。
当然,在现代文明浪潮中,我们也要懂得如何做好继承,如何学好经典。马未都就说“文明求同,文化存异”,是说文明是不断地求最大公约数,而文化则存在差异,要彼此尊重、彼此欣赏。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文化,日本人追求“浪人人格”,西方人有的追求“骑士人格”,有的追求“牛仔人格”,也有的追求“圣徒人格”,而我们中国人则追求“君子人格”,这是最能贴合多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选择,我们称之为“君子之道”。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那就什么都有;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
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最应该教的,是儒家的义理,要从上至下灌顶,让学生知道人如何立于天地间,作何样的人。
张演钦:我本人是发自内心地追求传统文化,但我不会从价值观、政治治理这些方面给追求它和现实的融合,我更多是从审美上汲取营养。“文以载道”,我不关心,为什么呢?因为我不相信他们所载的道是否真道。
假如现在提倡读经,用经来指导我们的现代生活,确实不太符合现实。如果我们从中汲取审美的一面,我认为就很高级。
区广安:中国画不适宜背负太多沉重的东西。倪瓒说过:“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也就是说,中国画更多是自娱自乐的东西,可以对自己的精神进行洗涤,让人内心愉悦,给自己一种美的享受,画出来的东西既能自娱,也能悦人,这不正和当下流行的抖音有异曲同工之妙吗?对我而言,绘画的初衷是娱乐,就是“玩”。
张演钦:说一个严肃的话,中国绘画不一定是娱乐的。中国绘画最强大的功能恰恰就是提升人类的心灵境界,有时候是沉重的。谁说中国文艺没有“崇高”“深刻”的传统?
卜绍基、甘谷
春到南枝
纸本设色
40cm×138cm
2014年
甘谷:刚才大家谈到如何延续传统文化,这就牵涉到知识结构的问题。近代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在“五四”运动前后的学生还能承接私塾文脉教育的余荫,到我们这一代传统文脉已经基本断失了或非常薄弱了,我们接受教育的知识体系跟“五四”之前是完全不一样的。
审美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植根于我们文化的土壤,跟我们的 教育、社会价值取向、生存环境和意识形态等等息息相关。当下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现在大部分人用西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强加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上,这肯定是有问题的。
我常常被人问到,很多画家画葡萄中间有一个小白点是不是等于西方素描的高光呢?画山水是要用散点透视去表现吗?请问历代绘画典籍中哪一册有高光、透视等一词之说,更不要什么散点透视了,生搬硬套西方绘画的审美和术语,牵强附会到中国绘画来比比皆是。知识结构的重建,人文精神的独立,这些方面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的。
张演钦:所谓传统,什么是传统?我们根本没有深究。
甘谷:对,缺失传统文化的素养,怎么去理解读懂中国画?这几年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查漏补缺。
张演钦:你要了解中国文化,没有精读100本以上的原典,没有资格说传统文化。
甘谷:齐白石、黄宾虹给我的启示非常大,他们70岁之前一直在传统的道路上默默耕耘,黄宾虹以内美静中参不断丰厚自己的修养,使理论与实践一步一步自我完善,终于结茧化蝶。
黄宾虹
山居图
137cm×75cm
1950年
华艺国际2018秋拍拍品
张演钦:你说的传统我觉得特别的可怕。传统文化没有权威,究竟谁说了算?传统被被消费得太厉害,很多人打着国学的名义,来吃传统的“肉”,喝传统的“血”,变得很庸俗。我们抓不住传统的核心了。我们给他(刘释之)的展览设置了一个装置,金鱼缸,在玻璃钢底部用毛笔写上字,后来我们用水灌满了金鱼缸,时间一推移,这个字慢慢的渗化、飘开,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用这个来比喻传统——你看不见它,不知道它是什么,但是你周围的空气和水都有它,它围绕着你,你离不开,这就是传统和我们的关系。怎么样才能把握住传统文化?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
甘谷:对有志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或研究者,我觉得沿着黄宾虹走过的这条路还是有径可寻的。我们还可以慢慢修复一块块的补上,这需要很长的过程,也许这不是一代人的事情,可能需要好几代人。
刘释之
不古不今
纸本设色
200cm×69cm
2020年
刘释之:我最近三年来一直在重读经典,像四书五经,真是常读常新,也常读常惑,古人太有智慧了。也有机缘接触一些高人雅士,包括首都师大、人民大学的一些专家教授,他们有的专门开设传统吟诵课程,一点一滴地做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工作;有的则重新解读经典,努力去架通过去和未来的桥梁。事实上,传统的复兴事业有大量的人在默默地做,各个地方都在做,而且有的已经卓有成效,像敦煌莫高窟、故宫博物院,都做得很不错,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底下不断有新的东西冒出来,所以,复兴有望。
区广安:之前有个访谈节目,主持人说:“现代与传统已经撕裂了,而且这个裂口越来越大。”在讨论的时候有人说:“撕裂就撕裂吧,我们继续往前走。”我说不行,我们当代人就是要做传统与现代撕裂鸿沟的回填者,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哪怕仅能增添一砖一瓦,也该尽力而为。而且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共同填补这个鸿沟,我相信这个鸿沟会被慢慢填平,届时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变得更加充满希望了。
黄伟哲:今天的中国画文学性讨论,各位老师紧扣主题各抒己见,谈了许多富有价值的内容和观点。在座各位都是有识之士,都对回填传统国学文化鸿沟有想法、有行动。希望今后能进一步呼吁更多社会各界人士加大关注、参与传统文化的回归,共同回填这个撕裂的鸿沟,这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