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钢笔记《模块化预制板式体系(flatpack)开发》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

在装配式施工大行其道的大环境下,如何提高产品的预制率估计每个人都想过,也做过很多尝试。

从技术角度,要解决的问题有:

1、由于冷弯薄壁型钢是密肋体系,整个系统中的所有承重杆件和节点均应通过隐蔽验收,因此预制板封闭后如何证明内部的结构质量是合规的,是第一个问题。

2、预制的前提是以完善的设计为前提的。需要倒逼设计工作的完成时间、完成深度和完成质量。开关位置、插座,预留给水排水都要有具体尺寸,这就倒逼在设计环节就要确定马桶的型号,孔距等细节。

3、预制板的模数协调机制的确定以及预制板块的大小要考虑项目的广泛适用,以及运输效率和现场场地条件,起重设备,运输路线都要提前确定。

4、连接节点可靠方便,节点连接处后面的装修如何快速收口。

5、如何应对可能的开裂。

第二部分 市面上现有的一些预制板式体系

澳洲市场产品1 

采用双面封闭水泥纤维板,空腔填充聚氨酯发泡PU。

典型节点详图如下

补充视频

澳洲产品2

采用单面封板,设置顶导梁增加整体性

美国产品1

以轻钢龙骨为骨架,浇筑轻骨料混凝土(容重300~500),形成复合板,连接采用成品连接件


连接件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是上面这种

补充视频

美国产品2

墙体和楼板均采用单面封板

补充视频

巴西产品1

中国产品1

该案例为钢之杰出口北欧项目,连接节点处理上采用局部留操作空间的做法

市面上还有很多其它体系,在板块连接上,还有通过在连接处增加立柱作为连接机构等等做法。

第三部分 总结分析

1、预制板封闭后如何证明内部的结构质量是合规的?

答:

方案1 采用单面封闭,以便验收人员能完成隐蔽验收。

方案2 力学性能参数化,附上一些第三方认证。第三方认证是基于产品模数协调机制和定型化为前提的,这种做法其实有很大的风险。一是对应后续营销能力要求很高,否则很难维持生产的持续性;二是模数协调机制一旦指定,就会影响产品的灵活性,住宅类项目不管从规划上还是从业主自身情感上,都希望凸出一点个性化。

2、预制的前提是以完善的设计为前提的,设计文件深度不够怎么办?

答:

方案1 接掌后续材料采购和深化设计,需要很强的组织能力。并且要保证能先收到深化设计的钱。

方案2 等业主协调提供更详细的资料。往往业主会受不了这个时间采用预制率较低的解决方案。我碰到过很多客户一开始雄心勃勃要搞预制体系,但是在我的引导下,都改为普通建造方式。

主要原因是一般的小型项目,不可能在设计深化上留出足够的时间和预算,如果不能买到现成的预制构件,则采用预制方案的时间成本上,要远远大于普通施工方案。

3、预制板的模数协调机制的确定以及预制板块的大小要考虑通用性、运输效率和现场场地条件,起重设备,运输路线都要提前确定。

答:这是最难的。太大太重了经济半径就小了,太小了连接太多影响效率,不做库存无法及时响应客户需求,做库存又压资金……

4、连接节点可靠方便,节点连接处后面的装修如何快速收口。

答:该问题主要对应局部留操作空间,装配完成后再行封闭的做法。按照正常的理解,预制的目的应为减少或者取消某些需要在现场完成的工序,如果不能完全取消,其实修修补补的工作花费的时间和成本也不少,尤其是涉及到措施费用时。

5、如何应对可能的开裂。

答:尽量不要采用粉刷类完成面,尽可能采用干挂各种装饰板材的完成面做法。如必须采用粉刷类完成面,则必须按照规范留置伸缩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