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只要你听话我会一辈子爱你”是世上最可怕的情话
“我和相恋6年的男友分手了,从高中到大学毕业,即使所有人都不看好我们,但我们依旧磕磕绊绊地一路走过来了……”
“可是,当校园的真空层被打破,现实社会中他开始展露的真面目,最终还是给我上了一课。”
电影《游客》
好朋友的侄女将她刚失恋的闺蜜Lilly,带来了我们的周末饭局,希望可以通过跟我们这些老阿姨聊聊天,缓解一下“悲怆”的情绪,抑或者能从我们这些过来人身上找到一些“自我开解”的答案。
“以前我觉得他是什么都可以照顾我,像哥哥甚至爸爸一样管着我的人,可是现在我才发现,那可能不是爱,是控制。”
“我跟他说,我想去上海的广告行业闯一闯,他却觉得在天津跟他一起就挺好的,过平静的日子……而我的想法就是幼稚、莽撞、不爱他的背叛行为!”
“还有……我不可以跟男同事一起吃饭,不可以穿短过膝盖的裙子,不可以跟男同事讲微信,甚至不可以跟男性前辈一组……我一个职场新人,我的Leader是我能有权力选的吗?简直荒谬!”
日剧《桃色、杏色、樱色》
Lilly一边吐槽一边却忍不住流下眼泪,“最后还是他提出的分手,说我变了,不再在乎他,变成了一个物质迂腐的女人……”
我无奈地拍拍她的肩膀,递过去一杯热红茶。
是呀,爱情里是不是注定都有着“控制”的成分在,而当一方的爱变成了有条件的爱,如果你不做某件事就=不爱我的表现,这样企图精神控制伴侣的爱人,是不是就不再是爱人了?
有的时候,我自己也会有所动摇。
“至少有一件事一定是他错了!那就是这一切的错误绝不是因为你'变了’或者是一个物质迂腐的女人导致的!”我看着她,又心疼又坚定地说着,
日剧《桃色、杏色、樱色》
“当爱情中的一方,不断地企图让你感觉自己很糟,一切的问题都是因为你的过错时,你就应该警觉!他在企图控制你,这是他的错,而不是你……亲爱的,相信我,这不是你的错!”
以爱之名的“心理控制”
我想我们的恋爱经历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像Lilly这样,听到过伴侣的那些“操控语言”:
爱我就应该跟我回老家,你一个人在外面打拼多辛苦,是不是瞧不起我老家……算了……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你就知道你是故意和那个女同事吃饭,你是不是在饭局上故意挨着她了?跟她要微信了?你跟我不也是没见几次就勾搭了?你别解释,你就是到处撩骚!
他们总是可以通过语言,毫不偏差地刺痛我们的内心,似乎是以一种“爱和在乎”的名义,却字字扎心。
日剧《痴情的接吻》
如果这是来自一个我们不在乎的人,可能并没有什么,但正是因为来自我们爱人,于是这便成为了一把利刃,通过心理控制psychological control的方式,伤害着我们的关系
试图操控对方的情感、思想,甚至是彼此的情感联结,来压低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从而来展现自我的价值和力量。
这样的心理控制往往隐藏的很深,并不会像出轨或者暴力行为那样明显,甚至显得有些“无关痛痒”,在很长一段时间不会被察觉。
例如:女孩说想去大城市打拼,男孩却直接曲解为对于自己老家的“瞧不起”,是伤害关系,重伤自己尊严的“凶手”。
从而迫使女孩感受到内疚和自责,甚至开始觉得后悔和自我怀疑妥协,这就达到了内疚引导的作用。
电视剧《小欢喜》
再比如:对于在职场上不可避免会遇到异性合作的情形,进行无道理的怀疑、意淫,并通过自身的想象来指责对方,只要是和异性接触了,合作、对话、甚至有了眼神交流,就是出轨的表现,是“撩骚行为”,乃至上升到人身攻击的程度。
这不仅有可能导致被攻击的一方,被说的太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就是伴侣口中那个渣男渣女,从而变得自卑抑或是破罐子破摔,没出轨也出轨了。
同时左右这些企图通过控制伴侣,来“凸显爱意”的行为,背后都是将“爱”变成了一种有条件的“交易”。就像是儿时不考第一名,就得到妈妈的爱的孩子一样,这些被“撤回”的爱,本身已经是一种来自爱的威胁和创伤。
日剧《桃色、杏色、樱色》
为什么忍不住想控制爱人?
首先心理控制绝非仅仅出现在亲密关系里,更有可能来自于我们的原生家庭,是足以伴随人一生的问题,更会引起焦虑、抑郁和较差的人际关系,引起不良的依恋关系等等问题。
可是为什么他们就是难以抑制地想控制?背后,并非是因为没有爱。
首先,往往越感觉不幸福,控制欲越强。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亲密关系中无论是新手情侣还是老夫老妻,感受更加不幸福的一方,会逐渐暴露出更强的控制欲。
特别是那些因为种种原因,物质也好精神也怕,即使不幸福也无法简单分手的伴侣,更加容易展露出控制对方的欲望。
日剧《痴情的接吻》
为什么会这样呢?
a寻求心理补偿
由于各种顾虑无法分开,却也同时无法得到“幸福”,所以寻求另一种心理补偿,恐怕在所难免。
通过爱对方的名义,从而企图控制对方行为和思想的方式,是最常见的心理补偿。
在他们的逻辑中则会认为,既然你要表现出爱我,就必须完成我的一切要求。各种过分的要求,一旦没有被满足,他们反而会站在制高点,指责对方不为自己着想。
而有的情况,幸福与否的感受往往是非常个人的事,并不真正被具体的行为,甚至利益左右。
即便伴侣已经付出了很多,他们依旧企图通过心理补偿来获得更多,并不断加深对方“对不起自己”的暗示,利用彼此难以分开的现实,不断索取。
日剧《哥哥太爱我了》
b不被认同的身份
当亲密关系中的某一方对于这种“身份”内心并不认可的时候,他们往往也会做出与之相违背的行为。
例如丈夫应该理解、爱护他的妻子,但如果男人并不认同(也许是心有不甘,也许是不被他人认可,等等)从而也就更容易变得控制欲过剩,难以表现出丈夫该有的样子,冷漠、没担当、斤斤计较等等。
这种身份的不认同并不会只发生在关系建立初的磨合期,也会发生在多年的老夫老妻身上。
对于自己身份的不认可,从而不会觉得幸福,再无法履行身份该有的行为,最终转化为控制欲,乃至更深层次的伤害与攻击。
日剧《桃色、杏色、樱色》
c迫使对方退缩
有一类人他们非常抗拒主动提出分手,会感觉这样自己就似乎“理亏”了一样,而对方提出分手,则会令他们有扮演受害者,继续指责对方的机会。
因此他们更容易通过提高自己的控制欲,令对方自己先退缩,从而成为了背叛的坏人,不得不受到各方面的质疑。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似乎做什么都是错,对方总是有各种理由指责你,令你内疚的时候,可能就要小心了,这也许正是他想分开的警报。
如何改变控制与被控制?
首先我觉得,控制欲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并且因为成长经历的不同,也会导致性格和依恋模式的区别,没有必要一棒子打死所有“喜欢控制”伴侣的人。
就像心理学上常谈论的依恋模式中,大多都是“不完美的”。
所以,只要不是有极端病态的问题存在,很多情况下真正令我们痛苦的,往往是由于一种关系的“不平衡”和“不匹配”导致的,而非单一个体的优劣所决定。
电影《消失的爱人》
一段高度不平衡的恋爱,会很大程度促使我们向更为极端的方向发展,也会放大彼此的“缺点”和问题。
就像心理学家弗洛姆曾提到的“依赖性格”和“掠夺性格”,这两种极端的性格代表着截然相反的思维方式和依恋模式:一个被动胆怯,另一个则强势利己。
而这样的恋爱关系则很容易演变成“绝对支配者&被奴役对象”的关系,甚至愈演愈烈,导致深层次的伤害。
同样,如果两个人都是强势的性格,选择较为带有攻击性的依恋方式,每天都处于火药味的生活想必也无法长久;相反如果都是屈从被动的人,缺少足够沟通与抉择的日常生活,可能也不会是愉悦的。
因此想要得到长久稳定的爱情,恐怕不仅仅是你情我愿这么简单。
我们更应该在建立亲密关系之前,首先完成自我的认知,建立.忠诚的品质。
也只有当我们自身的人格稳定,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和共情我们的爱人,并且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另一半。
电影《与敌共眠》
最后,尝试敞开心扉,增加交流,往往是解决很多小问题,甚至看清矛盾背后真相的机会。
比起一味地想要控制对方,或者反抗对方的控制,彼此更多地了解会帮助我们更多地明白“他人爱的方式”。
帮助我们可以从权力争夺期,更好地过渡到整合期,获得更加幸福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