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教育|《作为公民教育和对话教育的哲学教育》后记

后记

文/程广云

这部文集记载了我们对于哲学教育的思考。2005年,我们在成立哲学系时,就面临了许多困扰。有关哲学及其学术、教育的思想与实践、大学的文化与制度,是困扰我们的主要问题。在这部文集中,我们在“回到古典教育”旗号下试图提出的哲学教育理念是:哲学教育是公民教育的最高形态,以对话教育为最高形式。我们试图把哲学教育理念与相关教育理念诸如学科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区别开来,确立哲学教育作为通识教育、全人教育,尤其公民教育、对话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当然,我们所确立的哲学教育理念是否正确有效,还需要在实践中验证,更期待学界批评。

这部文集所收录的绝大多数文章是作者无意为之的点滴积累,但其中却贯穿了类似的主题,于是我们决定编订成集,以“作为公民教育和对话教育的哲学教育”为主题。其中三篇核心论文——“孔子教育思想三题”、“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教育思想三题”、“哲学教育三论”是我们两人有意围绕这一主题合作撰写的。其他15篇论文,12篇(“哲学何以多元”、“登陆哲学的基本路径:论语与对话”、“对话的三个向度”、“中止说理与实践智慧”、“昆玉河畔的思想群落”、“学术突围:重构当代中国学术话语”、“输入学理 研究问题”、“学术第一 兼容并包”、“辩者何为”、“超越常人和常态”、“高校去行政化势在必行”、“学术打假何以为继”)是程广云撰写的,2篇(“哲学本性与大学使命”、“逻辑和政治口号”)是夏年喜撰写的。两位作者对于对方论文都贡献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文集由程广云负责统稿编定。

张起博士参与了“对话的三个向度”一文的撰写;梅剑华博士、盛珂博士提出了若干论文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毕竞悦博士、余露硕士、李明硕士参与了若干论文的记录和整理工作;毕竞悦博士、梅剑华博士、朱慧玲博士、戴木茅博士、张浩军博士策划了相关的学术活动。还有许多同事和朋友如杨芷英教授、田国秀教授、高峰教授等,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特此致谢。

文集获得2000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北京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一般项目“知识价值与当代中国教育改革”资助以及首都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资助,特别感谢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以及王德胜处长。最后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冯春凤编审以及其他编辑同志。

2012年1月1日,北京白堆子

   END  

微信号:筑土为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