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对诸葛亮的真实想法,是感激涕零,还是怀恨在心?
白帝城托孤,是刘备“示天下为公”的高义之举,他将年少的刘禅和自己打下的一方疆土,尽数托付给诸葛亮,并叮嘱刘禅要向对待父亲一样尊敬诸葛丞相。(「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连同刘备对诸葛亮「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承诺,明确了诸葛亮在蜀汉政权对天子刘禅“如相如父”的相父身份,对百官群臣生杀予夺的摄政大权。
刘备死后,诸葛亮秉承遗照,作为蜀汉丞相、录尚书事、益州牧,全面掌握了蜀汉政权一切权利,大权独揽,说一不二。(「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
魏国皇帝曹睿也好,吴国皇帝孙权也好,魏国和吴国的大臣也罢,都一致认同诸葛亮是和曹睿、孙权身份等同的政权首脑,而非名义上的蜀汉皇帝刘禅。
曹魏时人说雄心壮志,动不动就是斩“权、亮”之首。吴国和蜀国缔结两国盟约,正式盟书里直接就写上“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而不提刘禅半语。
除此之外,诸葛亮更对刘禅严格要求,如严师一般谆谆教诲,哪怕出兵北伐时,仍要安排了“秉心公亮,义形于色”的贤臣董允,受命统帅宫中宿卫。刘禅不满足于自己的后宫嫔妃只有十二人,想要扩充人数,就被董允毫不客气给回绝了。
一个即位时已经16岁的君主,在朝堂大事上全无发言权,甚至连自己后宫都不能做主,这样的境遇,在古今中外各国99%的帝王看来,只怕都与傀儡无疑。
后世那些当连宰相的存在都不能容忍,以为天天批阅无数奏折才算明君的皇帝们,表面上如何推崇诸葛孔明是“千古一相”,《出师表》是“千古臣则”,但他们内心深处代入的绝对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鱼水之情”,而绝对不会将自己代入成刘禅。
所以隆科多一句“白帝城托孤之日”就被雍正帝认为是将自己比做刘阿斗,实为“大不敬“,而将这个“舅舅"处死。
雍正帝和隆科多
若是哪个宰相,竟敢对自己君主说类似“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相府和皇宫俱为一体,奖惩功过,不宜因亲疏有所区别)之类的话,那更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了。
然而,整整十年,刘禅却一直谨遵刘备遗训,满足于做一个礼仪性的天子,终诸葛亮一生,皆谨以父事之,丝毫没有任何争权意图。“政则葛氏,祭由寡人”并不是刘禅用来自嘲的话,而是他具备充分的自知之明,心甘情愿如此。
因此,蜀汉举国君臣一心,不生间隙,“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竟实现“一州力抗中原九州”的奇迹。
当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痛哭不止,哀泣【朕用伤悼,肝心若裂,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字字句句,皆是血泪,又特意换上白色丧服,下令举国哀悼三日。
【惟君体资文武,明叡笃诚,受遗讬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於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刘禅《悼诸葛亮诏》
有个在诸葛亮生前被打压的投机分子李邈,上书称诸葛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如今“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刘禅见奏勃然大怒,当即将其下狱处死。
各地臣民又纷纷上书,要求在国都成都给诸葛亮立庙纪念,然而汉朝礼制唯天子可立庙,有功大臣只能配享帝王的太庙。因此无论开国之功臣如萧何、张良;开疆之功臣卫青、霍去病;中兴之功臣如邓禹、吴汉,皆不能被单独立庙,从无例外。
所以刘禅和执政大臣如蒋琬费祎等人,才会秉承诸葛亮公而无私的执政思想,暂且搁置此事,但对蜀中百姓自发纪念(“百姓巷祭,戎夷野祀”),从不加任何制止。
后来,刘禅采纳习隆和向充建议,在距离诸葛亮墓地不远的沔阳,为诸葛亮立庙,所谓“尽顺民心,存德念功,又崇正礼”。整整一千多年,帝王破例给臣子官方立庙,就出了刘禅立诸葛亮庙这么一回。因此,直到北宋时期,还有人批判刘禅这样做,是为君臣私情而破坏礼制。
汉中武侯庙
而此时年仅8岁的诸葛亮独子诸葛瞻,也被刘禅视若子侄,嫁以爱女。其人长大后,并无过人的功绩才干,仍被刘禅一路擢升,34岁就成为卫将军,录尚书事,成为出将入相的国家重臣。
此前被刘禅任用为“录尚书事”,执掌国政的几位大臣,蒋琬是诸葛亮临终推荐的继承者、费祎是诸葛亮极为重用的心腹,姜维是诸葛亮传授兵法的学生。也就是说,诸葛亮虽逝去三十年,在蜀汉朝堂的余荫和影响力却一如始终。
自古君臣相处,“谗慝生心,乘间构衅”,原系寻常;幼主和辅政大臣相处,见疏生怒,立正刑诛,“不待死肉寒而君心早变”,亦是寻常之事。
刘禅身为名正言顺的皇帝,却能压制任何帝皇心中都不可免的“皇权至上、君权至尊”这头猛兽,坚定不移地秉承父训,支持诸葛亮执政,自己满足于做个名义上的帝王,在诸葛亮身后更能遵其遗训,帝相情谊全始全终,岂止是非同小可的殊难可贵?
后世多少英豪人杰,要么终身忧谗畏讥,侍奉雄猜之主;要么被不自量力的凉薄之君毁去半生事业身后英名,何曾有幸能遇到一个“毫无猜险之性”的刘阿斗?
从岳飞,于谦到张居正,这些千古英杰若是和刘禅来做他们的皇帝,又何尝不能生前身后令名得保、全始全终?
《三国志》裴注引孙盛言:【古之顾命,必贻话言;诡伪之辞,非讬孤之谓。幸值刘禅闇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衅。】
《三国志》作者陈寿,本是蜀汉旧臣,在刘禅的传记里写下「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认为刘禅信任贤相(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时,是“循理之君”,后期信任阉竖(黄皓),才变成了“昏暗之后”。
另一位因写《陈情表》而名垂千古的蜀汉旧臣李密,对西晋名相张华的特意问询,同样称刘禅「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恰如齐桓公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
在司马氏当权的西晋王朝,他们当然不能过多说刘禅的好话,因此用词褒贬兼备,然而将刘禅与齐桓公相比,已经是中肯客观的极高评价了。
正是这位沉溺酒色的君主,却能信用贤相管仲,将朝政大权全权托付,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率领华夏民族抵御游牧夷狄第一次大侵攻,被后世尊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
千百年后,君主专权愈发集中,诸葛亮的形象,也成了后世君主提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政治符号,而为了解释诸葛亮既是忠臣,却为何把持朝政不肯放权,因此智力完全正常的刘禅,也就被丑化成了一个弱智痴儿。
至于后主“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恢弘大气,汉官礼制的丞相威仪,秦汉士人虚君实相的政治理想,信奉“君主臣奴”天条的后世君臣,又如何能懂呢?
ps:写文不易,若您喜欢,请轻轻一点下方栏,支持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