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孤皇后》说起:古老的鲜卑民族,是如何融入华夏文明的?
近日,以隋朝开国皇后独孤伽罗为女主角的电视剧《独孤皇后》热播,叙述了这位传奇鲜卑族女子的一生,同时亦是鲜卑这个古老民族融合入汉人大家庭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
隋文帝杨坚与皇后独孤伽罗
根据历史记载,鲜卑人自认是黄帝少子昌意之后,亦有一说是秦始皇时期的逃亡汉人。
《魏书卷一帝记第一》:“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史记索隐》引东汉应奉上奏汉桓帝书云:“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引以为号。”
《翰苑集》引《汉名臣奏》云:“鲜卑者,秦始皇遣蒙恬筑长城,徒亡塞外。鲜者,少也。卑者,陋也。言其种众少陋也。”
当然,历史上更普遍认可的说法,认为他们是古老民族东胡或东夷的一部。
《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汉初,亦为冒顿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与乌桓相接,未常通中国焉。
《史记索隐》引东汉胡广云:“鲜卑,东胡别种”。
吴国韦昭注《国语·晋语》:“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为盟。”一注为:“鲜卑,东夷国。”
东汉灭北匈奴后,鲜卑人占据其漠北故地。当地的匈奴余部十余万人,因此亦并入鲜卑,包括直接投降的宇文部;匈奴与鲜卑融合后形成的鲜卑父匈奴母的秃发部,使其声势愈发壮大。
《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和帝永元中,大将军窦宪遣右校尉耿夔击破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
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人进入中原建立了许多政权,如慕容氏的燕国和吐谷浑国,拓跋氏的代国,拓跋氏别支秃发氏的南凉国,乞伏氏的西秦国,后来由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帝国统一了中国北方。
慕容鲜卑首领,后燕世祖武成帝:慕容垂
再后来,有个汉人女子冯有,成为北魏的摄政太后,开始推行汉化改革;冯有的孙子北魏孝文帝元宏,更进一步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尽弃胡族风俗语言服饰,此外,更鼓励鲜卑人和汉人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制定汉式官制朝仪,将北方汉人士族大家全面纳入统治中枢。
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
这样激进的改革严重损害了鲜卑军事集团的利益,元宏死后不到三十年,以鲜卑军人为主的六镇军阀集团,便令北魏王朝土崩瓦解,但北方汉人亦趁此良机得到了很大一部军权。关东的高齐王朝便为鲜卑化的汉人高欢所建,其名将高昂更出自汉人大族;关西的西魏八柱国有一半是汉人,包括李唐王朝的始祖李虎;以及不在八柱国之列的北朝名将韦孝宽,和隋王朝的建立者杨忠、杨坚父子。
北周宣帝死后,杨坚以汉人之身,国丈之尊,执掌北周国政;鲜卑大将尉迟迥不服,据邺城起兵,关东八州皆反;汉人老将军韦孝宽领军东征,未来的隋帝国第一名将杨素亦在军中,一举平之。
随后杨坚代周称帝,敕令尽弃胡姓,禁绝胡俗,光复汉统。从隋朝建立起,自慕容氏灭冉魏入河北起,在北中国叱咤数百年之久的鲜卑人也渐渐成了无人提及的历史名字,逐渐融入汉族。
隋高祖文皇帝:杨坚
明智如独孤伽罗,成为新帝国的皇后,辅弼隋高祖杨坚开创开皇盛世,顽固抗拒汉化的鲜卑反动派;如尉迟迥及其同党都被直接消灭,成为历史尘埃。
到了唐初,如太宗皇后长孙氏、名臣长孙无忌、大将尉迟敬德,人家都已经是正儿八经的汉人。换了哪个傻瓜跑去和人家说:“你既然是这个姓,明明应该是胡人啊”“你其实不是汉人,是个夷狄啊” ,恐怕不死也得去掉半条命。
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母亲窦氏、祖母独孤氏,都是鲜卑后裔,因此当时有个影响甚大的著名高僧法琳,积极投身佛道之争,出于抵制道教发展的宗教目的,对李世民当面胡说“陛下并非老子李耳后人,而是胡人后裔”,结果被勃然大怒的李世民下狱,以讪谤罔上之罪,死于流放途中。
攻灭东突厥后,帝国宰相魏征在朝堂议政时,当着李世民、长孙无忌这些人的面,公然说“夫戎狄人面兽心,弱则请服,强则叛乱”,并举西晋令汉胡杂居中原,“伊洛之间,遂为毡裘之域”为前车之鉴。李世民虽被诸胡部落尊为“天可汗”,但对胡人亦有清醒认识“戎狄人面兽心,一旦微不得意,必反噬为害。”
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
李世民之子唐高宗李治,其母长孙氏、祖母窦氏、曾祖母独孤氏,在唯血统论者眼里,他大约是个“汉人血统比例很低”的“准鲜卑人”了。而李治对胡人是什么态度呢?
【二月,甲寅,上御安福门楼,观百戏。乙卯,上谓侍臣曰:“昨登楼,欲以观人情及风谷奢俭,非为声乐。朕闻胡人善为击鞠之戏,尝一观之。昨初升楼,即有群胡击鞠,意谓朕笃好之也。帝王所为,岂宜容易。朕已焚此鞠,冀杜胡人窥望之情,亦因以自诫。” 】
李治登楼观看民情,胡人们特意聚在一起踢球,想讨好他。而李治宁可把球烧了,也不给胡人可乘之机,“冀杜胡人窥望之情”。因此不必单看那些“胡汉一家”纯为统战需要的朝廷官面文章,从各种细节上,皆可看出历代李唐皇帝都坚持汉本位思想,对胡人的轻视和警惕是一以贯之的。是以上行下效。
大唐是诗的帝国,唐代著名诗篇中,“杀胡”“斩单于”之类不够和谐的词句不绝于章。比如诗仙李白祖先出处不详,据说生于安西碎叶,然而他写下了杀气腾腾的「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近乎于一个十足真金的“皇唐愤青”,而当时人都觉得理所当然,并无任何人、哪怕是高仙芝、哥舒翰这些节镇一方的统兵大帅,会去质疑其措辞过激,破坏族群团结云云。
诗仙:李白
这就是唐朝的民族策略:汉贵胡贱不可动摇是大前提,从文化高度歧视胡人,对若此不满意便努力汉化,自己或子孙辈归化当汉人就好了。保证一视同仁对待,并无人计较其祖先血脉为何,这正是另一种形式的开放和大度。
而不算胡人为镇将节帅这些特例,即使一个胡人后裔,要跻身文化精英士大夫阶层也并不难。如唐宣宗时名相白敏中,他的祖先白孝德,本是龟兹王子,安史之乱时从军平乱,为一时名将,封昌化郡王,从此在大唐为官。一个家族不过百年数代,到白敏中这一代,便能成为士大夫精英,担任宰相,并托名为秦将白起后人,再找不到半点胡踪胡影。
是了,白敏中有一个堂兄弟,远比他这个大唐宰相更出名,他的名字叫白居易。
【夫人姓白氏,其先代太原人也。在春秋时,胜以勇果著;当战国际,起以英武闻。暨我唐受命,孝德以破虏安边,军功为最……】——白敏中之婿皇甫炜为妻作《墓志铭》
【白中令(白敏中)镇荆南,杜蕴常侍廉问长沙。时从事卢发致聘焉,发酒酣傲睨。白公不怿,因改著词令曰:“十姓胡中第六胡,也曾金阙掌烘炉。少年从事夸门第,莫向樽前气色粗。”卢答曰:'十姓胡中第六胡,文章官职胜崔卢。暂来阃外分忧寄,不称宾筵语气粗”,公极欢而罢。】——五代王定保著《唐摭言》
【自唐大中至咸通,白中令(白敏中)入拜相,次毕相诚、曹相确、罗相邵权,使相也,继升岩廊。崔相慎猷(慎由)曰:“可以归矣!近日中书尽是蕃人”。盖以毕、白、曹、罗为蕃姓也。】——宋初孙光宪著《北梦琐言》卷五“中书蕃人事”
窃以为,这恐怕是更高明更和谐的民族同化和融合策略。虽然个中有反复有动乱,哪怕安史叛了,大唐亡了,可到继承大唐的大宋朝时,中原大地终究已经再找不到任何一个鲜卑人、匈奴人、沙陀人。谋一朝之利弊,孰与谋华夏之千秋。
因此从魏孝文帝汉化到杨坚建隋,再到李渊建唐不过百年时间,曾拥众数百万的作为整体民族的鲜卑人便彻底消亡了,它在边域的几支后裔如契丹、党项人,在一度辉煌后也走下了历史舞台。但它血脉却永远融入了汉族这个伟大民族中,与伟大的华夏文明一起,水乳交融,再也不可分开。
而像《天龙八部》的慕容博慕容复父子那种疯子,到五百年后的北宋末年还坚持以鲜卑人自居,妄想恢复什么鲜卑人的大燕国,也就仅仅只是小说家言了。
写文不易,若您喜欢,请轻轻一点下方栏,支持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