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阅读爆款,我们是这么写出来的。【7000字长文总结】
总结包括四个部分:
爆文写作的1个中心,2个基本点。
爆款干货都是怎么“榨出来”的?
爆款文章的逻辑结构怎么搭?
爆款标题是怎么取的?
文|曾响铃
从2012年算起,这是我从事新媒体内容创业的第8年,一共大概写了1500篇深度分析文章。
我和我的团队也创造了不少爆款。
比如:
一篇稿子能发布150+媒体渠道以上。
三大科技新媒体虎嗅、钛媒体、36kr同时推荐。
(可左右滑动)
微信公众号内单篇文章转载数十次,公众号内总阅读过百万的爆文。
(可左右滑动)
(可左右滑动)
这八年间,我(们)出版了几本书。
我自己参与编写的书籍就更多了,比如《网红经济学》等等。
01
爆文写作的1个中心,2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
就是一篇文章,最多讲透一个问题。
也就是我们读书时作文课老师说的,中心思想要明确。
02
爆款干货都是怎么“榨出来”的
讲完了原则;
再讲讲干货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
这里,
我们需要先了解。
什么是别人认可的“干货”?
“干货”一般有哪些方式?
首先,
响铃认为,
干货有两个评价维度:
1、信息增量
2、信息密度
信息增量就是作者知道,但读者不知道,读者在这之前没有听说过,并且对他来说有用,觉得有价值,读者就会觉得这是干货。
我们人类多数知识类内容都是这样,一个理论,一个方法论都是这样的评判标准。
信息密度,就是一篇稿子呈现的信息点,比如一堂课老师说了5个知识点,学霸全部都知道,学霸可能觉得这个老师没水平,知道的还不如自己多。
但对学渣而言,可能这5个知识点都没有听过,学渣依然会觉得这个老师腻害。
如果老师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就需要尽量争取让课堂上所有人都觉得自己腻害,那就需要增加信息密度,多讲新知识点。
回到我们写稿,也是,要尽可能让所有读者都能找到自己不知道,且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
所以,
我们内部经常把“信息增量”和“信息密度”作为考核自己稿子是不是有干货的标准。
我们再看市面上多数干货是怎么写出来的。
我这里说4种常见的方式。
1、时间差
多数媒体就是这么做的,传统的媒体内容生产方式就更是,强调去现场,那哪个媒体先去,谁就赢在时间上。
别人还不知道,你知道了,那你就有关注度。
36kr当年就是这么做起来的。
刘成城(36氪创始人)还在读研的时候,就是把海外最新科技资讯翻译成中文,告诉国人。
36kr的成功,某种意义上,就是赢在时间差上。
现在很多自媒体也是,非常拼,第一时间对热点事件进行报道解读。
很是佩服。
对读者而言,这也是传递价值。
而对我们来说,
我们要不要依靠“时间差”赢得自己的优势,就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毅力,能通宵去和同行抢时间,另外要看自己有没有渠道能最快找到最新最全的信息。
2、“罗辑思维”式的长尾知识差
“罗辑思维”当初是怎么火起来的?(这里,我们不评价罗振宇及“罗辑思维”的商业模式)
多数关注“罗辑思维”的朋友是不是总感觉自己能在他们那里学到新知识?
其实啊
拆开看,
“罗辑思维”内容的成功是赢在知识差,
也就是用我们多数人不太了解的长尾知识来提高“信息增量”。
“罗辑思维”团队经常用到的是,
海外书籍、国外原著。
而且很多是小众知识。
这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听过的。
想想看,
我们多数人看书买书是怎么处理的?
是不是都在买畅销书,看别人推荐的书,或者看刷爆朋友圈的内容?
那结果就是多数人接收到的信息是类似的,是重合的。
“罗辑思维”反其道,
就是给你讲相对小众,在中国还未流行的“长尾知识”。
这就是他们的干货方法论。
如果我们要学。
也容易,
有很强的翻译能力,就去找外文原著。
有很强的专研能力,就去读书馆找小众书籍。
然后分享给大家。
3、“李叫兽”式的知识深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