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读书的毛病就是:功利心过重
现代人要么不读书,要么读书就抱着过重的功利心去读,妄想几天解决一个问题,几个月达到某个巅峰。这样的心态对读书并没有什么好处。一来,读书的乐趣减了大半,二来,一些信息可能就被忽略不计。
出口治明是日本最知名的读书家,他那种求知求是、悠然而得的读书态度,现在是难得一见了。那是一个真正把书读出精华来的人。他说:”历史书、小说书、古典原籍才是值得仔细研习的书。“
《书的使用法》便是集结了他大半生读书感悟与方法的书,其独特的读书方法,在现今一大堆读书方法中可谓独树一帜。
想要了解一个领域的知识,应该如何着手呢?通常的读书方法都告诉我们,找本有趣的入门读物,不要太厚,主要就是为了激发更多的兴趣。但是呢,出口先生却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先从大部头的厚书开始。
他的理由主要有三点:
读书的兴趣,通过书籍的前五页就能判断,如果很吸引你,你就会看下去。如果不吸引你,不如就放下走开。所以兴趣这件事情,其实就是“一见钟情”式的。
撰写大部头厚书的作者,都是有一定实力的,否则难以支撑出一部厚实的作品。一部巨著的内容是全面且验证过。
薄书往往是对这个领域内容的高度概括梳理,更偏向系统化。对于了解领域知识的帮助并不大,倒是更偏向于总结梳理。
出口治明了解一个领域的知识,就是先挑7-8本书,从厚书开始了解领域知识点,再读薄书将它们串联起来,整合成一个自己的体系。
当然,出口先生并不完全排斥从薄书开始阅读,但他严格地将这个方式界定为:没有目的的阅读,即不清楚阅读这个领域的目的是什么。那么这个时候,从薄书开始做个大致了解,再决定是读大部头厚书或者原典。
市面上关于速度的书有不少,其实就是切中了大家颇为苦恼的一个问题:时间不够。往深里讲,时间不够却又想快速从书籍里获得所需的知识,这不正是出口先生不提倡的功利读书吗?
出口先生自己也读过不少关于速度的内容,但他最后判断这种方式不适合他。速读诚然速度快,但留下多少内容呢?读书主要是为了将内容变为自己的,这个过程是不可省略的。熟读是能够达到这个目的的途径之一,熟读才能了解更透彻,熟读才能加深记忆。两厢对比,出口先生认为速度百害而无一利。
在这里我想将这两种方式做一个调和。既然出口先生认为书的选择标准之一是读五页的一见钟情测试。那么我们不妨用听书这个内容来做这样的兴趣测试。我们可以用听说的方式将书籍听个大半。听说的时间可以是上下班通勤的碎片时间,这样我们节约了时间,又有一定的收获。听书后,我们就会获得一个印象:书有好内容或没有用。根据这印象,再去熟读有用的那本。(悄悄地说,这就是我的读书方法。)
读书的目的有很多,但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终极目的:独立思考。如果你阅读了许多许多书,却仍只会作者说什么,你就信什么,那么你的读书层次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一个能够对作者书籍内容自行判断、分析、提出疑问、自我解答的人,无疑其读书段位已经是高阶的了。
出口先生在书里提到78%的日本人对新闻报道的内容毫不怀疑。这让他十分忧虑,这样一个数字表明大部分日本人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基本就是人云亦云的状态了。正是如此,出口先生提倡要多读书。
那么如何通过读书来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呢?
一,读好书。所谓好书,就是那些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古籍经典;或者是那些内容经过严谨论证的书,这样的书往往具备数据、事实、逻辑三部分完美结合的论证。
二,通过读好书,了解作者的思考方式,了解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了解人性。一个作者如何思考得出书籍内容与结果,这是作者悄悄藏起来的宝藏,我们读者就需要去探寻这个宝藏。历史事件不是孤立的,用一种联系的眼光去看待,潜移默化下就会考虑多种因素对一件事的影响。人性,亘古不变,人类其实很久没有再进化了,进步的只是我们的技术。对于人性的描写都在经典中贮存,这是我们拥有的顶级教材。
三,我们可以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但我们需要理解他的观点。这句话是不是很耳熟——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两者异曲同工。理解作者的观点,需要与他站在同一立场去看待事物,理解他观点如何得来。其实这就是用另一个视角来看待问题。更进一步,如果我们不同意作者观点,我们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反驳,看看自己的反驳是否成立。这是另一种与作者对话的方式。
在出口治明看来,读书是一种交流,与作者交流。书是作者的孩子,继承了作者的意志,读者与这个”孩子“交谈,了解作者的想法。每一次阅读都是认识一个新朋友,抱着这种想法,阅读的乐趣是双倍的。
一个纯粹喜爱阅读的出口治明,正是我读完《书的使用法》后形成的印象。一个有着自己阅读规则的爱书人,阅读了超过五千本的经典书籍,有着自己的热爱的执着。
《书的使用法》不仅有读书方法,更有作者的读书感悟与情怀,一口气读完心中感慨,不为方法,而为作者的情怀。
后浪出品,必属精品。此话不假。
【文/云玖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