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一部火一部,这不是我认识的央视!
点 击 关 注 电 影 派
从 此 过 上 没 羞 没 臊 的 观 影 生 活
央视的画风,派爷越来越看不懂了。
一档文化类新节目,宣传海报长这样。
以及这样。
这还是爷熟悉的高冷中年范儿央视粑粑吗?
它是既《国家宝藏》之后,又一档文物题材的节目——
《如果国宝会说话》(2017)
新节目一出,难免被拿来和热播的《国家宝藏》比较。
豆瓣评分基本打了个平手。
《如果国宝会说话》9.2分,《国家宝藏》9.1。
两档节目,都在形式上费了脑筋。
《国家宝藏》引入「流量」明星,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物版「演员的诞生」。
冷冰冰的历史,转变为舞台上的短剧。
纪录片结合明星真人秀,满足了一大批年轻粉丝型观众。
《国宝会说话》继续开发新思路。
看上面的海报就知道,主打——卖萌。
别不屑,这确实是门技术活。
《国宝会说话》可能是央视「萌」得最成功的一次。
胜在不生硬,不尴尬。
陶鹰鼎,陶醉了6000年。
令人心醉的陶制品。
玉版玉龟,你可知道我为何料事如神?
派爷XJB猜,可能是因为千年乌龟活得长见识广。
大克鼎;有问题问谁?问鼎。
「问鼎」一语双关,霸气侧漏。
玩文字游戏的同时,巧妙结合了文物的自身特色。
两档节目的侧重点也各不一样。
《国家宝藏》精挑细选27件国宝,聊得深;
明星在台上慷慨激昂,场面热闹。
《如果国宝会说话》共100集,每集一件国宝,覆盖面广;
男声旁白解说,却不同于以往的央视纪录片。
语调轻快,文案写得平易近人。
一动一静,相得益彰。
标题《如果国宝会说话》,指的是让文物「为自己代言」。
对文物做拟人化处理。
不过,旁白依然使用第三人称。
派爷担心的「我是四羊方尊,感觉自己萌萌哒」,并没有出现。
远古时期文物的挑选,本身就有种天然萌。
用旁白的话说:
这是大地留下的亿万张迷茫的人像。
看到这件文物,派爷比它更迷茫。
标题其实是一个假设——
假如文物会说话,它会告诉我们什么?
比如这个呆萌的人头壶。
作为一只水壶,它有很多不可思议的毛病。
脸部三个孔,装不了多少水;三个孔都太小,倒水时速度慢。
在水壶界活得没什么面子。
旁白却说:
水从人头壶的眼睛流出,恰如泪水流淌,纪念着人类孕育的最初痛楚。
一句话力挽狂澜,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风格深得我心。
也启发了派爷的思路——
水从人头壶的嘴巴流出,恰如口水流淌,传达着人类最初的欲望。
说得我自己都信了。
拟人化的文物,观众欣赏的角度变得很「活」。
以往的文物纪录片,往往是把朝代、历史、文化背景、发掘过程罗列一遍。
《国宝会说话》中的文物,切入点富有「人性」——
对玉龙,聚焦它的头、身、下颚细节;
就像是给一条远古巨龙拍大特写。
对这个人面纹的良渚玉琮王,旁白问道:
谁能读懂这双眼睛?
这才是文物纪录片正确的打开方式。
文物是历史与当下的交流;
时代太远,语言不通,哪有那么容易交流。
《国宝会说话》只做了一件事——
拉近我们和文物的距离,现代人与古人之间的距离。
会说话的国宝,偶尔也会熬碗鸡汤。
这位出镜率很高的陶鹰鼎,想做一个仿制版也必须大费周章。
等土干,等火旺,等陶凉;
一不小心就成了废品。
文物告诉我们,如何与时间不较劲。
时长,同样是央视纪录片做出的新尝试。
这部100集的大制作,每集只有5分钟。
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属于最近「轻」纪录片的概念——
刚吊起胃口,就没了。
5分钟的时长,文案也不走学术路线,干货却一点没少。
龙山蛋壳黑陶杯,杯身最薄处仅0.2毫米。
吹弹可破,鬼斧神工。
凌家滩玉版玉龟上的孔洞数字暗藏玄机。
可能是抽象数字的基础,开创了中国的数字卦。
还刻有神秘的八角星纹。
一种无缘无故出现在不同民族、国家、文化的奇特纹饰。
很可能代表了某种自然规律的密码。
纪录片也能看得人背后一寒。
然而在派爷看来,这都还不是《国宝会说话》最出彩的部分。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立意——
正如这位豆友所说:
把中国历史文明放在了一个全人类的角度去探讨。
国宝,当然是国家之宝;
同时也是全人类文化的遗产。
拥有国宝值得我们为国家自豪,却不止于自豪。
片中旁白:六千年的时空流转,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文物,我们以前用来仰望。
《如果国宝会说话》提供的视角却是「平视」。
它告诉我们文物真正的意义——
不是多美,多炫技,多壮观;
而是产生人类的「归属感」。
人类一步步走到今天,还真特么不容易。
| 空巢青年 |
一个zan=【今天点的人,明天都更美】
千万别随便在文章下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