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天坛的长耳鸮没有失约
这是一篇迟到太久的文章,因为不愿意回忆,不愿意讲它才拖至今天。谨以此文纪念去年冬天在天坛被发现的唯一一只长耳鸮。
长耳鸮,是在天坛越冬的候鸟之一,是北京有记录野生鸟类中的代表鸟种,在观鸟圈最具盛名。北京举办的很多观鸟科普讲座,鸟类摄影展中,长耳鸮总会被隆重介绍。
2015年的冬天,北京的观鸟圈不断有人问:天坛的长耳鸮来了吗?回答总是否定的。
而我和几位朋友却知道,长耳鸮不仅来了,还停留了,而且受伤,骨折!最后被送到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救治去了。
2015年10月18日,周日。下午2点,张老师来电,“天坛发现一只长耳鸮,受伤不能飞了,还能挣扎着跑”。
我们赶紧联系“让候鸟飞”的小胡老师,随后她在与张老电话联系后,立刻联络北京猛禽救助中心。
在小胡的电话指导下,张老好不容易控住受伤的鸮,再用衣服盖着它,避免鸮受惊吓。张老的外套盖在鸮身上,仅穿着单衣在傍晚的天坛等待救援。
后来,或许北猛人手不够,小胡自己赶去天坛接伤员。
等待期间,张老联系天坛员工帮忙,搞到一个纸箱。冻得发抖的张老这才穿上了带血的外套。
等小胡接走鸟,张老到家才给我电话,已经6点多了。电话听音,他老人家鼻塞比较重,才问到事情经过。为了救助受伤的长耳鸮,把外套让给长耳鸮披着,张老着凉了。
摄影: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
后来经过北猛诊断,长耳鸮的腕掌骨骨折,X光片显示,骨头直接断掉了。随后,北猛的康复师对长耳鸮进行专业救治。
期间,我们联系北猛的康复师Insecta,张老想给长耳鸮买些肉类送过去,请教康复师可以买什么肉送过去。Insecta告诉我们,不必担心食物问题,救助中心会遵照长耳鸮的习性来喂食鼠类。回答很宽我们的心,还长了知识。非常感谢北猛救助中心的康复师们!
我们盼着长耳鸮康复后,重回自然的日子快些到来。
摄影: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
然而不幸的是,在一个月后,长耳鸮在精心救治,已经开食的状态下,还是出了状况。这一场经过民间爱鸟人张老、让候鸟飞、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爱心接力的救助,没有按照预期进展。
长耳鸮骨折后因为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感染,永远告别了我们。
近些年,在天坛出现的长耳鸮数量急剧下降。据了解,这只受伤的长耳鸮,是去年冬天在天坛出现的唯一一只。
延伸阅读
长耳鸮俗名长耳木兔、有耳麦猫王、虎鵵、彪木兔、长耳猫头鹰、夜猫子、猫头鹰。
中型猛禽,中等体型(36厘米),体羽棕黄色,耳羽很长。上体密布黑褐色粗羽干纹和虫蠹状细斑。栖息于山地森林或平原树林中。主要以鼠类和昆虫为食。对于控制鼠害有积极作用,应大力保护。营巢于针叶林中的乌鸦巢穴。夜行性。两翼长而窄,飞行从容。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图片来自网络
皮黄色,圆圆面庞缘以褐色及白色,具两只长长的"耳朵"(通常不可见)。眼红黄色,显呆滞。嘴以上的面庞中央部位具明显白色"X"图形。上体褐色,具暗色块斑及皮黄色和白色的点斑。下体皮黄色,具棕色杂纹及褐色纵纹或斑块。
面部一圈特殊的羽毛,非常紧密地排布在一起成一个平面,形成貌似猫脸的结构。在头部两侧的是长耳鸮非常大的耳孔,隐藏在耳羽之下。有趣的是,鸮类的两个耳孔不仅形状大小不同,连高度也各不相同,
这对产生立体听觉,并依靠这种听力定位、捕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长耳鸮的面盘上,双眼之间的羽毛白色,形成一个大大的白色“X”。
这是其他鸮类所不具有的;本物种头顶有两簇黑黄相间的耳状羽,耳状羽很长,高高的树立在头顶非常显眼,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两簇耳状羽和耳朵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因为他们高高地树立在头顶,看起来很像哺乳动物的耳朵人们才习惯称它们为耳羽,而真正的耳羽是掩盖耳孔的羽毛。
它的头特别大,在棕黄色圆圆的像人脸一样的面颊上,有一对极大而向前直视的眼睛,眼睛的虹膜有浅黄色或桔黄色的绚烂光彩。头的上方,有两束能活动的耳羽簇,竖直如耳,更增加了脸部轮廓的变化。
腿和脚上都密被有棕黄色的羽毛,一双杀气腾腾的暗铅色利爪,藏于其中,尖端为黑色。外侧的脚趾可以随时转到后方,使脚趾变成两前两后,便于抓牢树干,称为“转趾型”。
单独或成对活动较多,但迁徙期间和冬季则常结成10—20只,有时甚至多达100只以上的大群。
喜栖息在阔叶或针叶乔木的高枝上,而且它们的栖息地往往非常精确地固定,甚至固定到某一树枝,以至于在它们的固定居所的垂直下方遍布他们或拉或吐的排泄物,常常污秽不堪,成为搜寻它们的线索。
生活在中国的长耳鸮,除了在青海西宁、新疆喀什和天山等少数地区为留鸟外,在其他大部分地区均为候鸟,其中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河北东北部等地为夏候鸟,而从河北、北京往南,直到西藏、广东,以及东南沿海各省等地均为冬候鸟。
但是它们的迁徙行为不同于其他物候现象稳定的候鸟,而受食物因素的影响较大,例如在东北的沈阳也曾记录到越冬的长耳鸮群体,而其他越冬地的长耳鸮栖居的时间和地点并不十分稳定。此外,食物还影响着长耳鸮的繁殖成功率和它们的种群数量。
繁殖期为4—6月,这时特别喜欢鸣叫。大多在夜间进行求偶炫耀,只能做一些近距离的表演,如鞠躬、拍打翅膀,以及互相亲吻,整理羽毛等,有时还鼓动着翅膀,嘴里发出一种奇异的噼啪声,并且轮番地倒换着双脚。营巢于森林之中,通常利用乌鸦、喜鹊或其他猛禽的旧巢,有时也在树洞中营巢。
每窝产卵3—8枚,通常为4—6枚。卵为白色,卵圆形。孵卵过程全部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为27—28天。它的雏鸟是晚成性的,孵出45—50天后离巢。
长耳鸮与短耳鸮的区别
长耳鸮
长耳鸮的耳羽簇较长;脸上白色的"X"图纹较明显;下胸及腹部细纹较少;飞行时翼端较细及褐色较浓,且翼下白色较少。
短耳鸮有黑色眼影;长耳鸮没有。
短耳鸮
短耳鸮的眼为光艳的黄色,耳羽不明显;长耳鸮眼红黄色,耳羽明显。
短耳鸮喜开阔草地,白天也活动;长耳鸮却是寒温带的“夜猫子”。
休息时短耳鸮平行趴在树枝;长耳鸮则垂直站立。
长耳鸮与雕鸮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