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会,道医手把手教你把脉

琴鹤堂易学说:为什么中医在手腕上按一会就知道病人得了什么病?想知道?往下看!

在开始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两个问题:把脉的正确姿势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义。
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为什么中医把脉要把两只手呢?中医认为,左右手的“寸关尺”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代表“肺脾肾(命门)”,所以中医把脉要两只手都把。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开始学习分析脉象啦!
中医将脉分为二、三十种,普通人没必要都了解,这里只介绍几种常见的脉象:浮沉、力度、粗细、快慢、停跳。
一、浮沉
浮沉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把手轻轻地放到脉上,只稍稍用力,就能摸到明显的脉动,这就叫浮。
要是一直摸不着,不断加力,几乎已经按到骨头了,才能摸到明显的脉动,这就叫沉。
如果不用力摸不着,稍加点力往里按,但又不至于按到底,这个就叫不沉不浮,也可以根据用力大小的情况称之为偏沉(用力较多)偏浮(用力较少),统称为中。
另一种就是把脉的时候,只明显感到了寸部的脉动,而关、尺部远没那么明显,这也叫浮;如此类推,寸关不明显而尺明显,也叫沉;寸尺不明显而关明显,也叫中。
为什么脉会有浮沉之别呢?
一般来说,人体的保护机能与外邪作斗争,首先想从“表”解决问题,津液气血都集合到这里打仗来了,所以这里气血充足,脉就现浮象;当在这里不能解决问题,邪向里挺进,正气往里退,气血津液又集中到中部(半表半里)了,脉就现中象;邪气再胜再往里进,正气再战败往里退,全退到里面来了,在这里积蓄力量跟病邪作殊死决战,脉就现沉象。
简而言之,正气(津血、气血)在哪集结,就会在脉的相应部位有所反映,守住这一条,观脉就不难了。
二、力度
找到脉之后,不是按住不动就可以了,医生们会搞一些“小动作”。慢慢加力向下按,然后再把力减少一点,把手指再提回原处,反复做上好几次。
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要用指头感受脉对手指的抵抗力。按下去的时候,感觉脉很硬、很实、反弹力度很强,就证明这个脉有力量。要是手指按下去没遇到多少抵抗,“你爱按哪儿按哪儿,爱怎么按怎么按,我不反抗!”,甚至稍一加力,脉就没有了,那这个脉就是没力量,医生根据这个衡量脉的力度是偏弱还是偏强。
那么有没有力又代表什么呢?
有力,代表正气实,但如果邪气跟正气有一拼,中医通常就会说邪气实,正气还行,照着邪实去治就可以。没有力就代表正气虚,治疗上首先要补充、扶助正气,正气足了,自然能够与邪气交争!
从治法上看,有力的脉,中医常用的是攻、泄之法,比如麻黄汤证,要求的是脉要紧,承气汤之类的,要求脉要实,这个紧啊、实啊,说的就是要有力,如果脉无力用了这些方剂,就会使病人虚脱,昏死过去!
无力的脉中医通常要用补法,比如桂枝汤证的脉缓,四逆汤证的脉微弱,都是无力的脉,不能攻下,只能补养。至于要用多大的药量,攻之中要不要加补的成分、补之中要不要加攻的成分、加多少,就要从脉的有力没力的程度上去分析判断。
三、粗细
只知道脉的力度还不够,还有一个小动作,用指头从拇指一方向尾指一方、再由尾指一方向拇指一方这样水平来回地小心按摩或推摩几下,感知脉管的宽度,通俗的说就是看看脉有多粗大或者多细小。
因为正气津血足了,要流动,要往外输送,不仅力量会大,要求输送管道(血管)的空间也得大,否则正气足了但空间不够,不能及时地往外送。所以仲景说“阳明脉大”,阳明是多血多气的,要输送它,脉管就得大。以此类推,“细”当然就是气血不充沛了。
但这里有些特殊情况,临床上常有脉大而无力或脉小而有力的例子,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气血的偏盛偏衰问题了。
气血是互为阴阳的两个东西,气主要管输送,把血灌输到全身,所以它属阳,主动、主扩张;血属阴主滋养,它有个很实在的形体(液体),看得见摸得着;脉的力量或粗细是气血共同的功劳,但血侧重于脉的力量,气侧重于脉管的粗细。它们都强,脉就粗而有力;都衰,就细而无力;气衰血强,脉就细而有力;气强血衰,脉就粗而无力。所以粗细还要有没有力气连着一起看才行!
中医就是根据这个判断该用气分药还是该用血分(阴分)药。比如,现代人常说阴虚、要养阴,吃阿胶、喝首乌汁之类的滋阴养阴药,但如果你的脉细,吃这个就很可能会长痘痘;有的人喜欢吃补气药,人参、黄芪,但如果你的脉粗,吃了就会上火、失眠、烦躁。当然,这也只是一般的规律而已,中医用药还要考虑很多细节,这里不多讲。
四、快慢
脉跳多快算正常?《素问·平人气象论》里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就是说一个正常人,呼吸节奏是固定的,一呼一吸之间,脉应该跳四次。
说得好象挺简单、挺实用,但实际上很难把握!人呼吸有快有慢,究竟以谁的为标准?西医在这方面的研究给了中医很大帮助。
据西医的研究结果,一个正常的成年人,脉的跳动频率是在每分钟75次左右,老年人会相对慢些,年轻人会相对快些,婴儿更快。有了这个标准,快慢就好定了:没能达到标准次数的,就叫慢;超过标准次数的就属于快。
判断快慢有什么意义呢?《难经》有云:“数则为热,迟则为寒”,就是说:快,表示机体的抗病自保系统处在比较积极、主动的状态;慢,表示抗病机能已经相当疲惫,进入了一种消极、被动甚至是想放弃的状态。
中医根据脉搏的快慢选择治疗策略,快,就积极配合袪邪,给身体提供足够的粮草和弹药!慢,就先考虚扶正,不急于攻邪。它自己都不想战斗,硬把粮草弹药塞给它逼它上前线,到时候不是投敌就是做逃兵,先做思想工作,激起它的战斗情绪。
五、停跳,很危险!
停跳,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脉“开小差”了,分三种类型。
1.有规律的停跳
比如,跳五下停了,停完再跳,又是跳五下就停了,很有规律。这种脉象必然会伴随这些症状:心悸明显;胸闷;手脚发麻;头晕眼花;眼睛发胀。不一定全有,但胸堵、心悸是必有的。
这种脉象说明:“这个病人有心脑血管的问题,至少目前心或脑的供血情况有异常!”这是一个警告,如果不理会它,就可能出更大的毛病,轻者晕厥,重者中风、脑溢血,更严重就是猝死!
这种脉象青壮年人比较常见,一般是疲劳过度、消耗太过,例如连续熬夜工作,超长时间玩电脑打游戏、打麻将,又或者是下利的病人利得太厉害了,吃发汗药吃过了吃错了,大汗不止,出现虚脱的表现。一般比较容易恢复。
2.无规律的停跳
上面是有规律的停跳,这回规律也乱了,节奏也没了!这次跳一下就停,下次跳三下才停,没有规律。这个脉一般老年人比较多见。它同样具备上条说的那些伴生的症状,而且更严重,有的还有呕吐,一般还有高血压的问题。这个脉就得赶紧治疗了,中风、脑溢血、猝死的风险相当高!
3.无规律+变速停跳
前两种停跳在停的前后,脉跳动的速度是一样的,但这条连速度都变了,它原来如果是快的,停完再跳,可能就变慢了,而且还可能连力度都有变化,时而有力时而无力。这个脉一般出现在须要抢救的危重病人身上!见到这个脉,中风、脑溢血、猝死这些情况基本上已经发生了,如果抢救无效,就得下去跟阎王爷打麻将了!

“浮沉、力量、粗细、快慢、停”是把脉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诊脉最最基本的功夫。这里讲的很粗浅,看懂并不难,但想要熟练掌握,需要长期的练习和实践,所以对类似“三分钟学会把脉”的鬼话千万别当真。

中医养生决定你自己和你的家庭的健康命运,都握在你的手里!健康,是一种责任!

中医建议:哪怕一个星期或一个月抽一天来学习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自我保健、家庭保健都是更好选择,也是一种责任态度。

脉法详解如下:

左寸见浮,风热上越而头痛

右寸见浮,咽喉中燥而鼻塞;

左寸见芤,胸难藏血而呕吐

右寸见芤,胃多瘀血而痛疼;

左寸见滑,热痰入心而舌强

右寸见滑,热痰入肺而鼻折;

左寸见实,火焚心而面赤

右寸见实,火生胃而唾干;

左寸见弦,风入体必多头痛

右寸见弦,风入肠定有筋挛;

左寸见紧,邪盛而心痛

右寸见紧,气嗽而肺伤;

左寸见洪,心胸起热闷之烧

右寸见洪,头脑生炎蒸之楚;

左寸见微,心寒而虚弱何辞

右寸见微,气冷而崩陷难免;

左寸见沉,心君失相火之助

右寸见沉,肺金招寒气之侵;

左寸见涩,心脉火郁而未舒

右寸见涩,肺金金郁而莫达。

左寸见迟,膻中虚乏而难以卫心

右寸见迟,上焦损伤而难以生气;

左寸见伏,气匿于胁间

右寸见伏,气积于脘内;

左寸见濡,膀胱水畜而不消

右寸见濡,皮毛汗泄而未止;

左寸见弱,无血以养心

右寸见弱,乏气以生胃;

左寸见大,心经血燥而怔忡

右寸见大,肺经血干而闭结;

左寸见小,惊悸时生

右寸见小,怯弱日甚;

左寸见虚,心中恍惚

右寸见虚,胃内衰微;

左寸见细,运行乏力

右寸见细,言语无神;

左寸见微,包络有寒邪之入

右寸见微,胸脘有阴气之招;

左寸见急,心疼不免

右寸见急,喉痛安辞;

左寸见短,三焦之气怯

右寸见短,再宿之食难消;

左寸见代,心痛勿讶

右寸见代,痰塞何妨;

左寸见结,邪搏于心包

右寸见结,邪蟠于胃脘;

左寸见促,积聚有烦闷之苦

右寸见促,留滞兴痞满之忧;

左寸见革,心气散漫而不收

右寸见革,肺气飞跃而不返;

左寸见动,欢娱妊子之祥

右寸见动,饮食伤气之兆;

左寸见毛,心火动而将刑肺金

右寸见毛,肺火起而将克肝木;

左寸见钩,心气安而魂梦适

右寸见钩,肺气肃而膀胱通;

左寸见坚,邪犯心而呼号

右寸见坚,邪侵肺而咳嗽;

左寸见躁,无血养神

右寸见躁,无精定魄;

左寸见搏,火太过而焚心

右寸见搏,火太过而烁肺;

左寸见石,阴寒直捣于膻中

右寸见石,冷气逼居于脘内;

左寸见散,心有无可奈何之象

右寸见散,肺有但出无入之悲。

左关见浮肝犯风而眼赤

右关见浮胃入风而渴生;

左寸见芤必肝伤而失血

右关见芤必肠毒而便脓;

左关见滑,头目肿痛堪嗟

右关见滑,脾胃热焚甚苦;

左关见实,痎癖可征

右关见实,心腹多痛;

左关见弦,肝旺生风

右关见弦,脾崩不食;

左关见紧,筋脉急拘

右关见紧,嘈杂呕吐;

左关见洪,眼目生花

右关见洪,心腹结痛;

左关见沉,必阴寒之癖积

右关见沉,定冷气之难安;

左关见涩,风寒邪闭因气郁有余

右关见涩,饮食伤残实血虚之不足;

左关见迟,两胁多寒

右关见迟,中焦微冷;

左关见伏,关格收藏

右关见伏,霍乱吐泻;

左关见濡,瘅症将成

右关见濡,水臌可畏;

左关见弱,筋痿宜防

右关见弱,气短须补;

左关见数,肝火盛而目红

右关见数,胃火旺而口渴;

左关见大,怒气伤肝

右关见大,狂阳伤胃;

左关见小,肝胆气衰

右关见小,脾胃血少;

左关见虚,必益其血

右关见虚,须补其津;

左关见微,温其下元之惫

右关见微,暖其气海之寒;

左关见细,虑脚膝之酸

右关见细,恐肚腹之泻;

左关见急,肝痛而不能眠

右关见急,脾伤而自难卧;

左关见代,肝绝而痛则无妨

右关见代,肝绝而安则无救;

左关见结,胸满而痰结于中

右关见结,脾伤而气滞于下;

左关见促,肝无肾水之滋

右关见促,脾无肾火之养;

左关见革,气脱于木旺之时

右关见革,气脱于土崩之侯;

左关见动,两胁有气痛之愁

右关见动,中焦有火焚之惧;

左关见毛,肝木旺而生风

右关见毛,胃土盛而动火;

左关见耎,无病之人

右关见耎,加餐之客;

左关见钩肝血之足

右关见钩,脾气之安;

左关见静,优游享无事之福

右关见静,舒畅享强食之愉;

左关见石,筋得寒而拘挛

右关见石,胃因冷而泄泻;

左关见坚,邪必留恋于经络

右关见坚,邪必会聚于脏腑;

左关见躁,必苦血干而多怒

右关见躁,必苦液涸而善呕;

左关见搏,防太盛之中风

右关见搏,虑过旺之狂病;

左关见散,筋迟而不能收

右关见散,肢懈而不能举。

浮见尺左,水亏而双耳齐聋

浮见尺右,火旺而大肠自秘;

芤见尺左,小遗多脓血之灾

芤见尺右,大便下赤红之叹;

滑见尺左,水入腰而作楚

滑见尺右,痰流足以成灾;

实见尺左,膀胱水闭而不通

实见尺右,尿沥火涩而难出;

弦见尺左,腰腹重滞生疼

弦见尺右,肾脏风邪作耗;

紧见尺左,耳似蝉鸣

紧见尺右,脐同虫咬;

洪见尺左,水熬干而消渴

洪见尺右,火炎上而梦遗;

微见尺左,盗汗淋漓

微见尺右,肠鸣泄泻;

沉见尺左,精冷如冰

沉见尺右,腰寒若水;

涩见尺左,阴寒疝结

涩见尺右,逆冷肠崩;

迟见尺左,下焦寒冷

迟见尺右,小腹阴凝;

伏见尺左,阳气不升

伏见尺右,阴气更闭;

濡见尺左,寒湿侵肾

濡见尺右,冷痿中腰;

弱见尺左,双足骨酸

弱见尺右,双腿气乏;

大见尺左,肾涸于遗精

大见尺右,命残于作用。

小见尺左,水耗无多

小见尺右,火衰不旺;

虚见尺左,心肾不交

虚见尺右,水火皆乏;

微见尺左,冷入关元

微见尺右,寒通腹里;

细见尺左,髓冷胫枯

细见尺右,命寒精泄;

数见尺左,水少而火沸为痰

数见尺右,火炎而水随作喘;

急见尺左,痛入阴丸

急见尺右,疼添小腹;

短见尺左,自无延龄之福

短见尺右,定含怯战之羞;

代见尺左,精败欲绝

代见尺右,火息将亡;

结见尺左,邪袭水而不散

结见尺右,邪袭火而不离;

促见尺左,髓耗而足不行步

促见尺右,火衰而气不通心;

革见尺左,玉关不闭

革见尺右,河车俱焚;

动见尺左,定然魂梦多遗

动见尺右,定然阳强不倒;

毛见尺左,精耗而龙火将兴

毛见尺右,焰腾而命门自热;

耎见尺左,肾弱相宜

耎见尺右,火衰当助;

钩见尺左,阴平之士

钩见尺右,守真无疑;

石见尺左,精无倾失之慨

石见尺右,阳有退藏之庆;

坚见尺左,邪入于骨髓

坚见尺右,邪居于腰膝;

躁见尺左,肾难上交于心

躁见尺右,阳且高越于膈;

搏见尺左,膀胱有热闭之淋

搏见尺右,咽喉长疮蛾之肿;

散见尺左,肾水欲绝于须臾

散见尺右,元阳将逃于顷刻。

琴鹤堂易学

周易六爻惊醒仕途名利客,子平八字召喻孽海糊涂人。琴鹤堂易学,清代易学家赵九峰之后,五代家传易学,道教正一派弟子,从易20年,精通八字、六爻、梅花易数、姓名学、风水等,实战命例超万例,愿为你照亮前路,指点迷津。
72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如您喜爱本文,请转发给更多朋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