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人”到“奔月”,东方梦工厂能否讲好“中国故事”?

由东方梦工厂及Netflix出品,CMC Inc.华人文化集团公司与华人影业联合出品的合家欢动画电影《飞奔去月球》在中国院线上映7天,票房约434.5万。有宝妈带孩子看过电影后表示,《飞奔去月球》除整体故事走向略低幼外,不失为一个合格的合家欢动画电影。

这部电影的宣发力量并不大,笔者仅在自己的朋友圈内能够看到华人影业的电影宣传的日常发布。影片宣传点如大多合家欢电影一样,在“爱”“成长”“暖心”等词汇之间游走,此外,还增添了“音乐动画”的看点。
然而,当观众真的从头到尾看完这部中西合璧的合家欢动画电影,还是会让人觉得有哪里奇怪。无论是反传统的嫦娥形象,还是动不动就开唱的“音乐剧模式”,《飞奔去月球》作为一个美国编剧执笔的中国故事,终究还是没能摆脱掉西方价值观对东方故事的理解。

躲开中秋、配合Netflix

合家欢“奔月”水花略小

 
华人影业的一名电影宣传对作者直言:“‘奔月’基本上是中国本土制作,但也有美国团队参与制作。”这部电影的编剧奥黛丽·威尔斯曾经创作过《你给的仇恨》和《托斯卡纳艳阳下》,如今,她已经因为癌症去世了。日前,电影制片人周珮铃曾说:“这个剧本对她(奥黛丽·威尔斯)来说,意味着一切。这是她留给女儿的一封情书,希望这部影片可以给女儿力量,使她继续勇敢前行。”
从灯塔数据可以看出,《飞奔去月球》的想看人群大多为育龄女性,换言之,观看这部影片的观众群体多为宝妈。即使影片邀请到了当红脱口秀演员李诞为中文版配音,知名歌手张碧晨配唱,却并未掀起更多年轻人群的关注。
虽然,《飞奔去月球》故事内容有与中秋有关的元素,影片却并未赶在今年中秋上映。知情人士表示,由于该片并非只针对中国本土,所以,在公映时间上还兼顾了合作方Netflix的上线需求。另外,不可忽视的还有今年中秋与国庆是同一天,《我和我的家乡》及《姜子牙》等热门影片扎堆的情况,片方也不可能不做考虑。
虽然,东方梦工厂如今已是中方全资控股的企业,但包括2019年国庆档上映的《雪人奇缘》,以及如今在映的《飞奔去月球》,均是由中西方联合创作的作品。《雪人奇缘》作为东方梦工厂中方全资控股后的第一部作品,收获了全球累计票房1.89亿美元的成绩,但这个成绩远不及2016年时,尚属中美合资时期的作品《功夫熊猫3》。
去年春天,总部位于上海的动画电影公司东方梦工厂举办了媒体开放日,其母公司华人文化集团(CMC)的董事长黎瑞刚到场,并公开表示东方梦工厂将继续秉持“以好莱坞叙事方式诠释中国故事”。

中国传统故事IP的吸引力

 
2012年,中资和美国梦工厂动画合资成立的东方梦工厂,在历经过两次股权变更后,现在是由华人文化、上海东方传媒集团等公司全资控股的中资企业。去年,东方梦工厂变为华人文化集团(CMC)全资子公司后,更改了英文名与公司logo。华人文化集团董事长黎瑞刚曾直言,东方梦工厂在成为中资企业后,对于IP的拓展会更有自主权。
从《功夫熊猫3》到《雪人奇缘》,再到如今的《飞奔到月球》,影片中所涉及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传统神话形象,都令人印象深刻。但是,随着东方梦工厂“自主权”的增加,作品低幼化的特点也越来越明显。于是,更倾向于老幼皆宜的合家欢电影作品,似乎降低了更有深意的成人动画的特点,用直给的方式给观众带来更直观的欢笑。
但因此而模糊了受众人群的电影作品,想要再进一步进行衍生品、商业化等环节的推动,并非易事,而想要打造串联起一个产业链的IP概念,更是难上加难。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带的经典故事、神话传说,一贯被各个动画影片制作公司看好,其中不乏各品类优质IP。2015年的《大圣归来》,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再到今年国庆档的《姜子牙》……原本就有广泛观众基础的故事内容吸引了更多、更垂直的观众走进电影院,而电影的成功也催生着这些成型的IP再发展——衍生品、商业化,甚至是室内娱乐、旅游小镇等衍生实体经济。
然而,当中国人发现了传统文化中的IP价值的同时,西方的文娱产业也注意到了来自中国的文化元素。《功夫熊猫》系列、《花木兰》的动画及电影,都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市场对中国元素的期待和喜爱。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之外,“讲好一个故事”的功力能够为IP本身的价值赋能,反之,则是对已有众多群众基础的传统IP的消耗。
仍旧在映的《姜子牙》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部影片和之前叫好又叫座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背后的公司都是光线,但两个动漫作品的人物设定衔接并不连贯,直接导致了光线“中国神话宇宙”的搭建并不成功。
《姜子牙》预告中出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申公豹”
仅以《姜子牙》中出现的申公豹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申公豹为例,不同于“漫威宇宙”中不同作品但相同设定的人物设置,两个申公豹的形象、性格特点、行事方式都大相径庭。原本可以顺延一个世界观的两个作品,在面向大众的时候,出现了明显的割裂感,在影响观众观看体验和世界观构建的情况下,自然不会给原本取材的中国传统IP元素赋能。
中国的动漫电影背靠传统文化的自信,其实大可以启发更具有“大局观”的创作意识。不仅同公司的相同人物设置可以设置成统一的人物设定,甚至,不同的制作公司都可以共享角色设定,在大前提统一的情况下,再做好故事内容的讲述。那么,更具整体性的“中国神话宇宙”的成功搭建,或许来的会早一些。

套着“西服”唱“大戏”

 
与中国人讲中国故事不同,外国人讲的中国故事总有那么一股ABC的味道。而这个情况,也出现在了由美国编剧执笔、美国导演执导、美籍华裔制片人等幕后人员,联合创作的电影《飞奔去月球》上。
在影片取景、中式团圆饭等细节上,虽然让中国观众感受到了创作团队的用心,但在美国叙事方式上“嫁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既视感依旧。看完《飞奔去月球》,有不少观众对影片中极其颠覆的“嫦娥”发出了疑问:这是让“妲己”演的“嫦娥”吗?
东西方文化融合过程中,容易出现“排异”反应的现象其实很常见,取材中国元素拍摄西方规格故事的影片更甚。以去年国庆档的动画电影《雪人奇缘》为例,很多宝妈觉得故事新奇有趣,属于很合格的合家欢电影。但也有“较真儿”的观众直言,“这片子用美国人的思维讲了一个根本不可能在中国发生的故事”。
在更大众范围的认知中,中国人相较于美国人而言更尊重集体利益与成长,而美国人更注重个人成长、自我提升。所以,合拍片的故事主线如何发展,其实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故事内核是更偏向“东方”还是“西方”。常规情况下而言,更“西方”的合家欢影片的叙事脉络多为:从XX的视角/经历中,看到了他/她与其他人或事之间产生的矛盾,经过他/她个人的成长和不懈的努力,最终收获了爱、成就与美好。
而在具体的肢体语言上来看,之所以“华裔”人群能够被大家一眼看出,是因为其更西化的肢体语言。而当动画片中人物的肢体语言或妆容风格更偏向西方人的时候,那么人物外形设计再靠近东方人也会在整体都“动起来”的时候,显现出水土不服的意味来。
取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能是很多电影创作者都会考虑的问题,但当涉及到“中西结合”的环节时,到底要不要“脱西”?影片核心受众究竟是怎样的观众?如果“脱西”,怎样才能更彻底?都会是创作者们躲不开的问题。
国内的动画电影公司们,若想考虑“师夷长技以制夷”,终究还是要保留一个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内核做底牌才是“王道”。

END

【合作 | 投稿 | 应聘 | 加群 | 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