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子衿 悠悠诗心 ——读张静《北岩诗集》有感
摆在我面前的是一本素雅的书,文静淡雅,黑字,金色的徽章,简约而又雅致。正如写这本书的作者,温婉而不张扬。
初识张静,大约是在2010年左右,那一年的夏天,涪陵区作家协会在武陵山举办涪陵区文学青年讲习班,当天的晚宴过后,她和同行的谭姐表演了一段舞蹈,舞蹈名为月光下的凤尾竹,表演途中由于晕车还是低血糖,静姐虽然晕倒,但是那曼妙的舞姿,一学就会的聪慧,还有那落落大方的台风,给不少文学青年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习结束后,虽然平时少有接触,但是在朋友圈总能看到她活跃的文字。生活中的静姐不太喜欢说话,但是她的文思却如泉涌,尤其善于写诗,2021年7月,团结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北岩诗集》就是明证。
长江师范学院周航博士在诗集的序言中,一句话概括了诗集的精髓:《情感地理学:你是我刻在骨子里的喜欢》。诚如斯言,诗歌已经成为张静的第二生命,业余生活的主打,不知多少次的奋笔疾书,才换来如此高产高质的文字。
纵观整本诗集,全书共分为四卷,共收录176篇作品,这些新诗宛如一股山间清泉,汩汩流淌于字里行间。
看碧云亭新霁初开一笑昂头出寺钟声破空去,
问黄山谷旧游何处几回骚首隔江岚翠扑人来。
这本是涪陵北岩碧云亭的一副对联,但是引用在了张静的诗中却有了新意。张静眼里的北岩,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诗意,理性与感性的交融,笔底呈现出来的文字是她对她所工作和生活的这片土地,由衷的礼赞。
告诉我,理是什么,他的形状,特性与核心是什么
根在何方,他的昨天、今天
和明天又是什么
这是张静在诗集的开篇,发出的历史之问、心灵之问。循着这个历史之问,心灵之问,由此衍发的诗心与才情,还有《书院之门》、《一棵树》、《你的名字北山》等等......。如果不是刻在骨子里的喜欢,我想张静也不会有这么多的情感在北岩徘徊、朝圣、悟道、最终如山涧那汪清泉,滴水穿石,终成大器。
有没有比书院更好的地方
有没有比山谷更好的书法
有没有比春天更好的冬天
有没有比理学更着迷的本土事物
我在北岩掌心 长江之滨
一步一步来回丈量前路
......
从北岩出发,诗人张静和先生也曾走过很多地方,每走一地,她都用她的多愁善感,她的蕙质兰心,书写着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
用孩子般的心灵与纯真
以冷峻的、自然的、本真的眼光
去观察它、审视它、领悟它
让它们坐在自己的属地
一座因为深厚而伟大的山,给了张静写诗的题材和灵感,因为热爱,所诞生的每一个辞藻,自然也充满了喜悦与甜蜜。在《北岩诗集》,字里行间还有故土情思,难以割舍的母爱,四季更迭所带来的愁绪,以及浓烈的家国情怀,它们共同组成了张静诗歌语言的多样性。
一首新诗,如果仅仅是秋月春风、触景生情、伤秋怀旧,那么它的格局自然有限,但是张静身为一名女性,却把她的触觉从历史延伸到了现在,甚至未来,她笔下的文字不仅歌唱北岩、歌唱涪陵、更歌唱祖国的繁荣昌盛,从诗人内心的“小我”走上了笔底境界呈现出来的“大我”。
我们的祖国
装着伟大与复兴的中国梦
秋来来去去,一如
收割后的土地,继续等待着
下一个丰盈的季节
从不后悔,从不退缩
思绪万千,柔中带刚,这是诗人张静的另外一面,她写雨写风写故乡,品史品今品孤独,思想的光在诗集的字里行间闪烁。
作为涪陵本土青年作家,张静的诗,在走向重庆、走向全国诗坛,虽然还有很长的路来探索、行走,但是能有一片诗心,勤于笔耕,再远的路也能走到终点。
窗外小雨滴答,书香墨香入鼻,时令已经入冬,借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一句诗来作为本文的结尾:“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人生路上,能与诗歌一路同行,还有比这更美好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