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雄被骂做白脸奸臣,一代伟人与他同谱诗篇,为他翻案洗冤
汉丞相、魏武王曹操,是开国领袖、一代伟人毛泽东评价最多(前后多达32次)、同时评价也最高的古代历史人物之一。伟人从不掩饰对曹操的喜爱,多次吟咏曹操的《观沧海》,手书曹操之《龟虽寿》,登曹操观沧海之地,写下「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这样的不朽诗篇,和1700年前的曹操遥相应合,并对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表示:「曹操的文章、诗,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曹操实为汉末时期最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的千秋功罪,在死后一千八百多年一直争论不休。其子曹丕代汉建魏,追封他为魏太祖武皇帝。陈寿在《三国志》中称颂他「瑞应黄星,志窥汉鼎,世遂谓梁沛真人,天下莫敌。」其后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历朝正统史书中,曹操皆被视为雄才霸略、功大于过的一代帝王,因为兼具文韬武略开一朝基业,常与光武帝刘秀相提并论。唐朝官方建历代帝王庙,汉末三国时代君主仅曹操一人入选,由钟繇和荀彧陪祀。
汉丞相、魏武王曹操
而在宋代以后,随着科举官僚取代了世家大族,君主权利大幅度强化,曹操因为生前不曾登基为帝,则逐渐被封建帝王和臣子视为篡夺君权的权臣、奸臣,同时在民间大众印象中也逐渐成为反面人物。到了明清,曹操在戏剧小说中更成为奸贼代名词,涂上了大白脸,成为了《三国演义》中头号反面人物,连他雄跨中原九州的曹魏帝国也被满清宣布为篡逆,反将只有一州之地的蜀汉政权捧为正统,让刘备取代了他在历代帝王庙中的位置。
一直到满清王朝被推翻后,如一代文豪鲁迅,以及吕思勉、范文澜等现代史家才开始主张给曹操翻案;最后还是伟人一锤定音,表示曹操了不起,其冤案“再过一千年,两千年,也要翻。”
从此,郭沫若、翦伯赞等历史学家也相继发表文章,赞颂曹操的历史贡献,驳斥历代封建统治者加给曹操的不实之辞。曹操终于在大众中恢复了原本的历史形象,连京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也特意在眉心添加了一个红点,以示曹操“面白而心红”,是值得肯定的英雄。
京戏台上白脸红点脸谱的曹操
一代伟人毛泽东评价曹操:
1952年:【漳河,就是曹操练水兵的地方。曹操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在这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还在这一带实行屯田制,使百姓丰衣足食,积蓄力量,逐渐统一北方,为后来晋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1954年:【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到过的地方。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
1957年:【诸葛亮用兵固然足智多谋,可曹操这个人也不简单。唱戏总把他扮成个大白脸,其实冤枉。这个人很了不起。】
1958年:【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是不同的。《三国演义》把曹操当作奸臣来描写,《三国志》则把曹操当作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来叙述。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可是因为《三国演义》又通俗又生动,所以看的人多,加上旧戏上演三国戏都是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编造的,所以曹操在旧戏舞台上就是一个白脸奸臣。这一点可以说在我国是妇孺皆知的。】
【此篇注文(《三国志集解》卢弼注),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李太白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此为近之。】
1959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的两晋统一铺平了道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不是继承司马迁的传统,而是继承朱熹的传统。】
1975年:【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了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
伟人一向主张,我们后人评价历史,必须打破封建正统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实事求是评价其功罪。对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令百姓丰衣足食,为国家统一作出贡献的英雄人物,理应充分肯定。对政治胸怀广阔、破除陈规,用人唯贤的政治领袖,同样要充分肯定其政治胸怀;无论是发布“求贤令”唯才是举的曹操,还是大力发展科举的武则天,甚至从奴隶亡虏中简拔大将的商纣王,都因此得到了伟人为其翻案,推翻历史上对他们的不实攻击。
而曹操抑制豪强、招怀流民、推行屯田、劝课农桑、兴修水利,令中原地区生产得到极大恢复;同时又平定羌虏、扫灭乌桓、压制匈奴、降伏鲜卑,令各方夷狄在汉末乱世不能乘虚入中原为祸;确实当得起伟人“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的历史评价。
其实传统历史观念中对曹操最大的诟病,莫过于他身为臣子,非但不肯归政于汉献帝,却一步步称魏公、魏王,为其子曹丕取代汉朝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宋明之后,将曹操和王莽并列为奸臣篡臣的代表,几乎成为一众封建君臣的共识。即使是在那之前,赞扬曹操「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的李世民,也同样批评他「观沉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狥国之情,有无君之迹」,身为汉臣,而不忠于汉朝、汉帝,殊不知他们同样犯了以后世法则非议古时之人的谬误。
两汉时人信奉的是五德轮回,天命有尽,汉为火德,代之者土,根本没有人和后世那些不自量力的开国之君那样,相信刘邦之子孙真的能万世一系,永享天下。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便对众大臣公然表示,「从来没有不亡之天下,别在我父子这里丢了江山就好」(【自古以来,不闻一姓遂长王天下者,但使失之,非吾父子可矣】),并留下一句预言『代汉者当涂高』,成为其后汉朝君臣的永久噩梦。
汉世宗武皇帝刘彻
他儿子汉昭帝时就有儒生上书,请皇帝主动退位让贤了;汉成帝、汉哀帝之世,君臣上下人人心照不宣“大汉药丸、气数已尽”,皇帝甚至搞出“重新受命、易号新朝”的闹剧来自欺欺人。
所以无拳无勇的一介书生王莽,改朝换代举动竟会如此顺利,从中枢到地方压根没受多大阻力,几乎能算和平即位。 成千上万刘姓诸侯宗亲,居然只有个刘祟出来,纠合百人,一日即败;二百年西汉社稷臣子,居然只有个翟义出来,三月即亡。
王莽后来急于求成,改制失败,同时得罪巨室和小民,天下大乱,盗贼蜂起,这才“人心思汉”,让刘秀得以复汉,顺便让王莽戴上了乱臣帽子。
若当时政治主流真汲汲于汉家天下,怎么十几年前这些忠臣义士都跑哪里去了?不是王莽搞改革玩脱了,哪还有老刘家什么翻身机会?
而中兴汉室的世祖光武帝刘秀,也曾专门为武皇帝这句「代汉者当涂高」,和另一个大反贼公孙述打嘴仗,表示你“公孙皇帝”名字不叫高,能代汉的不是你,却没有否认老祖宗这句话本身。毕竟他中兴复国,谶纬起了很大助力。所以公孙述也好,后来的袁术也好,他们称帝都是有官方论证的理论依据,并不是胡来的,只是军事上打不过罢了。
汉世祖光武帝刘秀
【行幸河汾,中流与群臣饮宴乃自作《秋风》辞,顾谓群臣曰:“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群臣进曰:“汉应天受命,祚逾周殷,子子孙孙,万世不绝,陛下安得此亡国之言,过听于臣妾乎?”上曰:“吾醉言耳。然自古以来,不闻一姓遂长王天下者,但使失之,非吾父子可矣。”】——《太平御览》
【待诏夏贺良等言赤精子之谶,汉家历运中衰,当再受命,宜改元、易号。诏曰:“汉兴二百载,历数开元。皇天降非材之佑,汉国再获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夫基事之元命,必与天下自新,其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号曰陈圣刘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为度。】——《汉书·哀帝纪》
【帝患之,乃与述书曰:“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乃复以掌文为瑞,王莽何足效乎!君非吾贼臣乱子,仓卒时人皆欲为君事耳,何足数也。君日月已逝,妻子弱小,当早为定计,可以无忧。天下神器,不可力争,宜留三思。”署曰“公孙皇帝”。述不答。】——《后汉书·公孙述传》
而曹魏代汉的理论依据,同样是对这句预言的解释:「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
就是说“涂”“途”相通,“当涂”就是“当道”;“当涂高”的意思是道路两旁最高的东西。这在两汉时的称呼是“阙”,又名“魏阙”,所以代汉者魏,天经地义。后来曹丕宣布曹魏为土德,改元为“黄初”,都是为了符合五行轮回之说。
曹操摄行国政后,原本以司空、丞相录尚书事名义,即可终身摄行天子权;之所以他不惜逼死谋主荀彧、激起一次次后方忠汉士人反叛和政变,也定要称魏公、魏王,最大缘由当然是为了将基业和权柄合法地传承子孙。
如果他仅仅是个军阀或者诸侯,在部属名义上都是汉臣的情况下,他的权柄是根本不能合法传承的。毕竟魏公可以传给儿子、魏王可以传给儿子,可丞相怎么能直接父子相承呢?
可以看看孙策孙权、刘焉刘璋、刘表刘琮、袁绍袁尚,这种军阀的权利继承哪次没起动荡,激起巨大纷争?这正是因为若没有正式的王公之位,名义上都是汉家州郡,岂得由某家某族私相授受?
刘琮降了,袁氏灭了。刘璋领益州后,部将沈弥、娄发、甘宁等起事先反;其后重臣赵韪联合益州本地大族再叛。原来依附益州的汉中张鲁也不听号令,就此独立,和刘璋为敌十余年。
孙权初领江东,到处反叛,孙策的从兄孙暠,从驻地吴郡乌程整军欲取会稽,被虞翻劝退;庐江李术率部曲数万北迎曹操,被孙权趁官渡袁曹对峙讨平。几年后丹阳太守、孙权三弟孙翊又被部将刺杀。而豫章孙贲、庐陵孙辅们,在赤壁之战前也一直和曹操控制的中枢,暗通款曲。
所以对曹操来说,只有将属下臣子从名义上的汉臣,变成了魏公国、魏王国的臣子,让自己和他们建立了明确的君臣关系,才能保证自己死后,这份君臣关系能顺利传递到自己子孙身上,而不是移到了名义上的汉天子刘协那里。这正是曹魏政权能否顺利延续、还是步之前霍光后尘那样一代而终,可谓生死存亡、性命攸关之大事了。
对比刘禅继任刘备,何其轻易;因为刘备已经帮儿子把从军阀到诸侯,从诸侯到称王,从称王到称帝这条路全走完了。曹丕同理,需要的仅仅是以九品中正制换取世家大族支持;又以裂土封王换取骠骑将军孙权这个汉帝国头号强藩拥戴;走完从称王到称帝的最后一步。前面难走的路,曹操都替他走好了,该杀的人,也都清理得差不多了。
曹操从司空变丞相,从武平侯一步步变成魏公、魏王,正如他对自己人夏侯惇说的心里话:「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既然“衣带诏”事件后,已经和刘协彻底破脸了,为自己子孙家族的身家性命计,当然要着手取汉室代之,已经再也无法回头。刘邦和刘秀的江山都是他们文治武功得四海豪杰推戴而得,并不是吃祖宗饭得来。其后世子孙不肖无能,失之亦属寻常,有什么可抱怨的?
唐朝一代文宗柳宗元,便驳斥传统陋见,指出汉帝失德久矣,曹操削平诸侯,统一中原,取汉代之本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正如尧舜易代一般。其挚友吕温同样认为,「高(刘邦)、光(刘秀)旧德,与世衰远,桓、灵流毒,在人骨髓」,是以“天厌汉德”,即以诸葛武侯之能,欲“开季世,振绝绪”,建立第三汉朝,“使人思汉,亦不可得也。”
河东先生柳宗元
【汉之失德久矣,其不系而忘也甚矣。宦、董、袁、陶之贼盈矣。丕之父攘祸以立强,积三十余年,天下之主,曹氏而已,无汉之思也。丕嗣而禅,天下得之以为晚,何以异夫舜禹之事耶?然则汉非能自忘也,其事自忘也;曹氏非能自系也,其事自系也。公与私,仁与强,其道不同,其忘而系者无以异也。】——柳宗元《舜禹之事》
若说曹操的真正错失,从来不在于他称魏公魏王受九锡,杀皇后皇子这一系列篡汉措施有何不妥,而恰恰在于如柳宗元所说,“天下得之以为晚”,耗时太久了。大约是曹操和老朋友兼对手袁绍一样,青少年时代也在大一统帝国的朝堂度过,因此锐气相对不足,进程太慢了!
从赤壁战败一统天下的进程受阻后,曹操保守倾向随着年龄与日俱增,就愈发明显。虽然他作诗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可实际表现却是感慨“得陇望蜀”,让刘备获得宝贵的巩固益州时机;数年后又感慨战略要地汉中是“鸡肋”,迁其民而让其地于刘备。伟人对此失策同样提出了批评。当然,这也是曹操集团内部一直颇多潜藏威胁,根本不敢长久暴兵于外,而宁可优先选择战略防御的必然。
【曹操打过张鲁之后,应该打四川。刘晔、司马懿建议他打。曹操不肯去,隔了几个星期,后悔了。】——1966年3月,毛泽东在杭州谈话
晚年的曹操,几乎就是在前线军事不利和一次又一次地扑灭内部叛乱中度过,孙权和刘备的集团的实力却越发壮大,统治越发巩固,最后一个从江东僻远之地扩大到几近三州;一个更从一县之主拥有了易守难攻的一州之地。
虽然历史不容假设,可比照从曹丕的成功实践,到后世各朝的易代经验看,随着“挟天子令诸侯”的负作用愈发明显,而效果几近于无;无论孙权还是刘备,抵抗曹操统一的信念之坚决,都根本不是许都朝廷的空头诏令所能左右的。
那么如果曹操心态不那么保守,不那么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早十年直接便取汉而代之,强势裹挟属下群臣,全交上不能回头的投名状,却又如何?
曹操给后世留下了一套封公、封王、受九锡,“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之类的完整程序,可看看后世的杨坚李渊诸人,完成它们才用了几年?这才叫时不我待。
到了陈桥兵变后的赵匡胤,连这套程序都不屑为之了,一个区区禁军统领、外镇节帅(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直接就带着一群大头兵杀进京城,强迫禅让。朝中百官还不是一样束手无策,只能俯首称臣?马上就有无节操者连夜将禅位诏书拟好。
宋太祖赵匡胤
如此浅薄根基,万不能和曹操煞费苦心的二十年准备相比,一样开创了三百年大宋王朝。——你们不服就来打我呀!
司马昭死后,他的心腹大臣石苞大哭「如此功业,仅以人臣而终,实在太不甘心了!」(【苞时奔丧,恸哭曰:"基业如此,而以人臣终乎!“】)
曹操的赫赫功业又岂是司马昭可比?居然也终身北向为臣,正是他自己太过保守,怪不得人。后辈李世民嘲笑他「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与其说是指斥曹操的能力,不如说正是指曹操没有如自己在玄武门时那般,为皇位抛开顾虑决死一搏的勇气。
历史已经证明,诸如像金祎、耿纪、韦晃、魏讽之流,这些内部潜藏不满分子的反叛,是曹操尊奉空头天子就能阻止的么?早知如此焦头烂额,还不如就和李世民平罗艺、赵匡胤灭李筠李重进那样,先拿下至尊大位,再和一切反动派在战场上见输赢呢。
比比杨坚,再看看赵匡胤,人家才用了多久?这也正是曹操相比他们的最大缺失:堂堂一个超世之雄,旷代之杰,却自己都不敢迈出最后一步,白费了一番新朝太祖功业,唏嘘可叹呀!
从古到今论史时,并没有多少人认为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杨坚、李渊、赵匡胤这些人是逆臣,反而各个都是文治武功名至实归开国太祖,对他们的道德批判,更远远小于曹操和司马昭们。哪怕小皇帝禅位后一个个死的不明不白,旧朝宗亲更大都被杀戮殆尽。(赵宋难得例外,厚待柴氏族人。)
这就是有生之年就拿到天子名位的好处,天朝君权至上的传统,便导致了以皇帝名义进行的恶行,从来冠冕堂皇不值一提,自有无数皇权拥趸去辩解其如何不得已,至今不息。
辛亥革命只剪去了人们头上的辫子,形式上扯了龙袍,砸碎皇冠,龙椅,而对皇权的顶礼膜拜传统却一直遗留至今,甚至连汉献帝刘协这样一个论能力贡献,相差曹操岂知云泥的傀儡,也能因“汉朝末帝”这个身份获得无限泛滥同情。
可参见本人另一篇文章:曹操对汉献帝已是仁至义尽:君以草芥待我,我必仇寇报 - 狐言论史 - 知乎专栏
1954年:【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毛泽东
1957年:【小说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正义一方的,汉是没落的。】——毛泽东
1958年:【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二千年也要翻。】——毛泽东
而遵循伟人教诲,实事求是看待历史,讲求真理,平反如“汉贼曹操”这样的历史冤假错案,彻底肃清封建遗毒,破除封建正统观念,依旧任重而道远。但是,再远也要沿着前人开辟的道路走下去,哪怕是一千年、二千年。